晉祠在太原市西南25公裏的懸甕山下,是一座占地麵積較大的紀念園林。晉祠始建於北魏年間,為紀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北宋天聖年間,為供奉叔虞之母邑薑,增建了聖母殿。金代建獻殿,明代建對越坊、鍾鼓樓、水鏡台等。通過曆代不斷的增建,晉祠才有了現在的規模。
晉祠有比較靈活的布局,東、西兩側組成一條中軸線,由大門、水鏡台、會仙橋、金人台、對越坊、鍾鼓樓、獻殿、魚沼飛梁和聖母殿組成,其他景點都分布在中軸線兩側。
走進大門後,先是到水鏡台。台平麵呈方形,重簷歇山頂,四周圍廊。它始建於明代,是舊時酬神演戲之處,其形式沿用元代樂樓舊製,為晉中一帶僅存的明代樂樓。過水鏡台可至金人台。台呈正方形,用磚砌成,正中設高約丈餘的琉璃焚帛爐,為明代遺物。台四角各設鐵人一尊。因晉祠處於晉水源頭,可見於此設鐵人是為祈求風調雨順。其中西南角有較高技術的鐵人鑄造工藝,雄壯威武的外形,通體閃亮光滑,稱之為宋朝的“不鏽鋼”。
走過鍾鼓樓,就來到了獻殿。獻殿建於金大定八年(1168年),明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修葺,原為祭祀聖母時奉獻供品之處。殿麵闊三間,進深二間,鬥拱簡潔,出簷深遠,外觀酷似涼亭,整體構造輕巧穩固。獻殿前對著牌坊,後隔聖母殿與魚沼飛梁遙相呼應,成為全園林空間上的一個重點過渡。
魚沼與難老泉、善利泉並稱“晉水三泉”,它是方形魚池。池中設八角形小石柱34根,柱頂架鬥拱和橫梁,承托著一座“十”字形橋梁。橋麵中央升高,南北兩端下斜,與地麵相平,東西兩端連接獻殿平台和聖母殿。橋的造型如展翅飛翔的大鳥,故名“飛梁”。這種“十”字形橋梁在我國園林中極為罕見,它把四方遊覽線路向中間聚集,建在主建築之前,有利於引導遊人,突出建築的中心地位。在橋東月台上,有一對鐵獅,是北宋遺物,造型逼真,姿態威猛。
聖母殿始建於北宋天聖年間,是晉祠主體的建築,雖然經曆了多次的修繕,但現在仍然保持初建時的結構和體製。大殿坐西向東,麵闊七間,重簷歇山頂。殿四周的回廊,是我國現存木構古建築中最早的回廊。殿內有宋代彩塑43尊,主像為聖母,麵目豐滿,神態端莊,端坐在正中神龕之上,兩旁分立宦官、女官、侍女塑像。其中侍女像最為傳神,眾侍女神態各異,或憂、或喜、或哀、或樂,體現出各人不同的心態,極富藝術魅力。這組雕塑突破了古代寺廟中專塑神佛的慣例,而是取材於現實生活中的典型人物形象,是古代泥塑藝術中難得的珍品。侍女塑像與周柏、難老泉並稱“晉祠三絕”。殿北古柏高10餘米,枝幹側身南傾,與地麵呈45度夾角,如蒼龍昂首。旁另有一棵柏樹,正好支撐住傾斜的樹幹,名曰“撐天柏”。古柏的具體年歲已經沒法考證,據傳為周柏;明末傅山為之寫下“晉源之柏第一章 ”題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