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北京恭王府花園(1 / 1)

恭王府花園在北京什刹海西部。原為清乾隆年間大學士和紳的宅第,嘉慶初年和坤獲罪,其宅被抄,賜與慶王永璘。鹹豐年間,鹹豐皇帝又將此宅賜與恭親王奕。奕根據《紅樓夢》大觀園的意境,特地請來造園高手進行大規模的改建,最後建成了這樣的一代名園。

恭王府的布局較為少見,是前宅後園。府宅總體分東、西、中三列,建築宏偉華麗。在府宅與花園間,有一棟朱樓是北京王府中第一長樓,長達160米,氣勢恢弘。

花園占地麵積在40畝左右,擁有獨特的布局。園內有園林建築30餘座,承接府宅走勢分為三列,周圍則以假山繞之。山之首在園北端中間位置,順時針繞園近一周,山之尾收於園西北角。山之首體量較大,高峰聳立,如巨龍昂首;山之尾則藏而不露,漸漸隱沒於韜華館一帶,如巨龍收尾。整個山脈呈首尾相顧、首顯尾藏之勢。山南部有三個斷口,分別為花園東、西、中三路入口。中部入口景觀稱“靜含太古”,東部稱“曲徑通幽”,西部稱“榆關”。花園中路從園之正門“靜含太古”開始,依次有獨樂峰、福池、安善堂、滴翠岩、緣天小隱、倚鬆屏、蝠廳等景觀。正門為中西混合式建築,造園者以此喻代仙境,門內山穀則是一派自然風貌。仙境與大自然乃是造園追求的最高境界,二者結合,將“靜”和“古”的概念糅合在一起,更為園林佳景賦予了深厚的曆史感和時空感。園主為討吉利,將園內水池建為蝙蝠狀,並取“蝠”之諧音命名為福池。園內假山規模宏大,用青雲片與黃石疊砌,多副山、子山,大範圍點巒,互為呼應。且設置多處洞門、峽門,使之有分有合,形成一係列小景區。其風格獨特,氣勢雄渾,為疊石之佳作。“緣天小隱”建於山巒之上,是中路最高建築,為登高賞景的好地方。蝠廳位於中路最北端,在假山之後,是男主人起居之所。廳四麵出廊,平麵似蝙蝠狀,造型非常獨特。

花園東路的主體建築是戲廳,周圍有美麗的景觀,如梧桐館、芭蕉箍、紫蘭庭、樵香徑等。戲廳麵積685平方米,是京城內著名的戲廳之一,有很高的文物價值。紫蘭庭為戲廳北麵一處景點,處於修竹古木掩映之中,清雅幽靜。芭蕉笨是一處獨立小院,院內芭蕉生長旺盛,高過屋簷,配以幾株紫薇,可謂“怡紅快綠”。梧桐館是戲廳旁又一小院,環境極為清幽。院內植有八株梧桐,與院外石山相呼應,可謂“奧中取曠”。每逢秋季,小院頗有“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的意境,更顯清幽。樵香徑是假山中一個四岔路口,四條小路一條可盤旋登峰,一條可下行入穀,一條蜿蜒通往山腹,一條則於澗上曲回。一個岔路口,足以顯現出山之高深厚廣,體現了疊山較高的藝術水平。

以方形大水池,作為花園西路的中心。水池南北長60米,東西寬30米,與西側峰巒相互映襯,景色秀麗。池中有釣魚台,為主人飲宴、觀魚之處。池南為西部入口“榆關”,榆關是山海關的別名,園主奕是清朝親王,這反映了他懷舊之情。池北建了相當大的一處館舍,是女眷的起居的地方,稱海崇館。

花園麵積雖小,但有著得當的布局,山水花木與建築巧妙的搭配,體現了甚高的造園水平。園內蝠廳、海棠館、戲廳三處建築體量較大,按說與園中景致很難協調,但造園者運用高超的造園技巧,使它們很好地融入園中,絲毫不顯勉強。對蝠廳是采用了遮蔽的手法,將其隱於山後;對海棠館則借用周圍大體量的山水,使之平衡納入其中;對戲廳則利用廊軒、庭院等小型園林建築將其遮擋、圍合,既豐富了景觀層次,又達到了掩飾目的。真可稱得上是技藝超群,匠心獨運。

恭王府花園又叫“萃景花園”,意指這個花園彙集了眾多的美景精萃。數百年來,眾多文人雅士遊過之後,均認為此名不虛。園內眾多佳景,的確彙聚了我國南北園林之精華,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恭王府花園被人們認為是我國最具代表性的府宅園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