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寺在山西省五台縣城東北大約32公裏左右的佛光山中。它依山勢而建,坐東向西,三麵環山,僅西麵低下而平緩。寺區殿字壯闊,蒼鬆翠柏點綴其中,環境清幽,是一座規模宏偉,曆史悠久的佛教寺廟。根據文字記載,佛光寺的名字比五台縣的曆史還悠久,也就是說,先有佛光寺,後有五台縣。
佛光寺始建在北魏孝文帝時期(471~499年)直到隋唐香火興盛,在那時,寺內就建有高32米,九間三層的彌勒大閣。但到唐會昌五年(845年),由於唐武宗李炎下詔廢佛,也波及佛光寺。全寺除祖師塔和一些墓塔外,其餘建築全部被毀,使寺廟從興盛走向衰落。武宗死後,宣宗繼位,又重興佛法,至大中十一年(857年)佛光寺複在舊址重建。現在東大殿就是唐代的遺存。金代曾重修文殊殿,其他如天王殿、伽藍殿及香風花雨樓等均為明清兩代重修。國內外建築學家把佛光寺的建築稱之為“亞洲佛光”、“千年瑰寶”。
佛光寺不但建築盛名,還有唐塑、壁畫、墨跡也非常盛名。其他還有魏、齊、唐、宋等代的石幢、墓塔、石雕等亦十分珍貴。這些堪稱是中國古代藝術的寶庫,是唐代佛教藝術的精華。
東大殿係在彌勒大閣舊址上重建的,它是寺內主殿。大殿築在高達10多米的台基上,居高臨下,可俯瞰全寺。殿前鬆柏掩映,殿後山崖峻峭,氣勢雄偉。大殿麵寬七間,進深四間,單簷五脊頂,鬥拱雄健,出簷深遠。殿內鬥拱、梁架結構簡潔、柱額門窗未施彩繪,但輪廓秀麗,風格古樸。大殿造型莊重,整體比例均衡,是唐代寺廟建築特征的典型代表。
殿裏有唐代塑像和壁畫。在15幅壁畫中,據鑒定可知其中12幅是唐代所繪,是我國現存木結構建築中保留下來的最早的壁畫作品。壁畫內容多取材於佛教故事,線條流暢,形象生動,富有唐代風格。殿內佛壇寬及五間,布有彩塑30餘尊,主像釋迦牟尼佛在中間,其兩邊分別為彌勒佛、阿彌陀佛及普賢、文殊二菩薩。釋迎牟尼佛右肩袒露,結跏趺坐於須彌座上,右手垂搭在盤膝的右腿上,左手托缽;彌勒佛兩足垂放在蓮坐上;阿彌陀佛在六角形須彌座上結跏跌坐;普賢、文殊菩薩各騎象、獅子,在三佛的左右。主像兩旁及前方各有脅侍菩薩和供養人像,還有牽引象、獅子的侍者。這些彩塑麵頰豐潤、體態健美,雖然經過後人多次重複彩繪,但其形體輪廓和神情衣飾仍保留唐代原貌。在佛壇的兩前角,各有一尊天王像相對待立,怒目瞑視,威嚴、雄壯,似人間的武將風度。殿內兩側和後牆下還有290餘尊羅漢像,形象不同,神態各異,為明代宣德五年(1430年)所補塑。壇上南側有一尊是當年施舍建殿的女施主寧公遇的塑像,神情虔誠端莊。在南窗下有一主持重建佛光寺工程的願誠和尚像,麵容安詳。這兩塑像都有唐代人物的實感。唐人在大殿四梁下有題字,筆法秀逸、勁挺、流暢,是難得的唐人墨跡。
文殊殿在金天會十五年(1137年)重建,位於寺內前院北側。它雖屬配殿,但規模卻與主殿相當,麵寬七間,進深四間,單簷懸山式屋頂,不僅形製特殊,結構也極精巧。為了節省木材和擴大空間,殿內采取減柱法,僅用4柱,與主殿12柱相比,少了8柱。因此,承擔殿頂的梁架結構也有所不同,這是文殊殿建築設計的最大特點,為我國古建築中少見的一例。殿內佛壇正中塑有駕馭獅子的文殊菩薩像,主像兩側有侍者,前側有均提童子,塑像共6尊,各像容貌清秀,體態豐滿,裝飾富麗,均為金代所塑。殿內牆壁下部繪有五百羅漢圖,壁畫繪製在明宣德五年(1430年)。
祖師塔是在寺內東北角育一磚構的雙層墓塔。是北魏創建佛光寺時初祖禪師墓塔,此塔全部磚砌,高約8米,平麵六角形。一層中空,正西麵開一扁平拱券門,頂上用蓮瓣形的火焰紋飾作為券麵裝飾。塔下層簷挑遠出,先在其上出疊澀一層,然後砌出單鬥一層,再出一層疊澀和三層密排蓬瓣及六層疊澀。整個塔簷都顯得厚重深遠,因為它的簷頂用反疊澀向內逐層收進的。
塔的建築藝術極具風格。塔的上層是六角形小閣的結構,先在下層單櫓上做須彌座,下有方澀四層,上為每麵九瓣的複蓮,束腰仿胡床的形式,每麵作壺門四間,轉角處置寶瓶角柱,束腰上又出蓮瓣三重,以承托上層塔身。上層塔身的特點:一是火焰形券麵的假券門,兩門扇相錯似開平狀;二是每根柱子的柱頭、柱腳和柱中都以捆束蓮花裝飾,具有印度佛塔的風格;三是塔身表麵用土朱畫出木結構裝飾,券門內繪有門額的痕跡。塔刹也用磚製,形式特殊。刹的下部是以仰蓮作為刹座,其上以仰蓮一層承托六瓣形寶瓶。寶瓶的上麵有兩層複蓮瓣,頂上冠以寶珠。整個塔的藝術與造型獨具特色,在古塔中也很少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