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是名聞海內外的佛教聖地,它是中國的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五台山在鼎盛時期有多達100餘處寺廟,至今尚存大約有40多處。這些寺廟自漢、魏、隋、唐至明、清各朝代屢經修建。因此,它們各具特色,是中國曆代建築薈萃的地方,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在五台山的寺廟中,著名的有顯通寺、佛光寺、南禪寺、嚴山寺、塔院寺、龍泉寺、羅喉寺等。各處都是層層殿宇,金碧輝煌,青山綠水,景色秀麗。在晨鍾暮鼓中,展現了一派佛國勝地的風光,同時還可聽到僧尼誦經的聲音。

顯通寺在五台山台懷鎮,創始於東漢孝明帝水平年間(58~75年)。相傳五台山與印度的靈鷲峰相似,故寺院初名為大孚靈鷲寺。北魏孝文帝時擴建寺廟,由於當時寺旁有花園,曾賜名花園寺。到唐代武則天時,改名為大華嚴寺。明太祖朱元璋統治時期,重修寺廟,賜額“大顯通寺”。清代經過重修後具有現在的規模。十年動亂期間,遭受破壞。在近年來通過對它的修繕,已經逐漸恢複了寺廟的原貌。

顯通寺外林木蔥鬱,山巒起伏。寺內殿宇巍峨,鬆柏蒼鬱。各式建築約有400餘間,建築在同一中軸線上的殿宇就有7座。兩廂配殿也很整齊,齋堂禪院保存完好。在寺的後部有3座銅鑄建築,是十分珍貴的文物。正中是一座銅殿,在它的兩側立有銅塔一對。銅殿共三間,為明代萬曆年間(1573~1620年)所鑄,高3米餘,製作精良美觀。柱額上飾花紋,隔扇欞花,銅門上還裝飾有獅子滾繡球、丹鳳朝陽、龍魚戲珠、犀牛拜月等圖案,均極生動感人。銅殿內的正麵供奉一尊文殊菩薩銅造像,四壁鑄滿銅佛像約萬尊。銅殿外東、西兩座銅塔形狀相似,造型特異。塔下育石雕須彌座,座上為複缽,上置13層樓閣式的塔身。塔身上又有重簷亭閣,再上是塔刹。銅塔倔高約8米,塔身各部分滿布佛像,刻畫得十分精細優美。為符合“五台”之意,銅塔原也有5座,現僅存這兩座,都屬明萬曆年間的遺存。寺院門前的鍾樓,可算是雄偉的建築,樓內懸掛一個明代鑄造的大銅鍾,重在5000公斤左右,在五台山諸多寺廟的銅鍾裏,它應該是最大的。

傳說中,顯通寺的無量殿是明代無量和尚始建的,故因此而得名。殿闊七間,重簷歇山頂,規模宏偉。從殿外看似一幢三層的樓房,殿內卻是三間穹隆頂殿堂,由於這座建築沒有用梁柱,因此又稱為無梁殿。殿內供奉一尊氣度軒昂的無量壽佛銅造像。無量壽佛即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有13個名號,常見到的是無量壽佛、無量光佛。無量壽經中說:“無量壽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殿內另有一座華嚴經字塔,塔上有樓閣、佛像、蓮花圖案。塔身布滿用蠅頭小楷書寫的華嚴經全文,字體工整、秀美。清代康熙年間(1662~1722年),有一個蘇州人許德興寫經,他完成此經花費了近12年的時間。

顯通寺的大雄寶殿是五台山寺廟殿宇中最大的一座,占地麵積大約600平方米。木雕彩繪,肅穆堂皇。寺後高殿現在開辟有文物展覽室,陳列擺放有玉佛像、唐代武則天銅像、各寺廟的印信和菩提葉繪五彩羅漢像,還有各種供器、明版藏經等,都是十分珍貴的文物寶貝。

顯通寺在五台山的寺廟中曆史最為悠久,它是五台山第一禪寺,最為宏大的規模,被稱是“祖寺”。凡是到五台山朝山進香禮佛的信徒,都必先登顯通寺拜謁,然後再前往其他各寺廟,顯通寺也是我國最早的佛教寺廟之一。傳說在東漢孝明帝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印度的高僧竺法蘭和攝葉摩騰,兩人除到過洛陽之外,還來到五台山。他二人見這裏的氣候涼爽,青山綠水,景色似釋迦牟尼給弟子講經的印度靈鷲峰,於是上奏孝明帝,在此地破土建寺。此後,為五台山拓展了建造寺廟的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