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樂寺是唐代初年始建,遼代統和二年(984年)重建的一座著名佛寺,坐落於天津市薊縣城西關大街路北。原名觀音菩薩寺,後改名為獨樂寺。關於獨樂寺名稱的來曆,有著許多傳說,其中一種說法是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範陽、平盧節度使安祿山和他的部將史思明起兵叛唐時,曾在薊縣的觀音菩薩寺中誓師,為顯示他的力量和野心,將寺名改為獨樂寺,意思是獨享天下之樂,不與他人同樂。另種說法是有獨樂水在寺的西北部,因此得名獨樂寺。

但因為寺內有很大的觀音菩薩像、民間俗眸之為大佛寺,至今有一千多年的曆史。現在寺中的殿堂樓閣,除山門和觀音閣為遼代建築外,其餘均為明清兩代所重修,唐代獨樂寺原貌早已不複得見。然而由於遼代去唐不遠,重建後的寺院仍不失唐代風格。寺院由東、西、中三部分組成:東為僧舍,西為行宮,中為主體建築山門和觀音閣,這兩座建築排列在貫穿南北的主軸線上。殿堂與山門間有回廊相連,展顯出以殿堂為中心的特點的唐代寺廟建築,是研究古建築珍貴的實物資料,也是中國古代木結構建築的代表作。

獨樂寺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廡殿頂山門,它坐北朝南,山門具有古雅的色彩和情調。門額上高懸“獨樂寺”三字匾額,字體雄渾有力,相傳為明代權臣嚴嵩所書。山門麵闊三間,進深兩間。門內兩側各有一尊神態威武,形象逼真的泥塑力士像。山門木結構的梁架,保留著古代建築的特點,台基上豎立大木往12根,四角柱頭略向內收,柱腳梢向外放,側角明顯,使建築起穩固作用。每根往上設雄大鬥拱,以支撐坡度平緩的單簷廡殿頂,這種殿頂,古時又稱四阿大頂。屋簷外伸深遠,簷角如飛翼,生動別致。山門正脊上的正吻也與明清時代的有所不同,魚尾翹轉向內,似雉鳥飛翔。這些都是古代匠師們高度的智慧和絕妙的建築技術的傑出之作,更是中國古代建築中獨具的特征。

山門的正北麵是巨大雄偉的樓閣式建築。這就是外觀兩層,內有一暗層,實為三層的觀音閣。它是中國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築,也是中國現存雙層樓閣建築最高的一座,以建築手法高超著稱。閣高23米,上覆單簷歇山頂,中間有腰簷和欄杆圍繞,可登樓憑欄遠眺,飽覽周圍勝景。閣內以佛像為中心,四周立木柱兩排,柱上設鬥拱,由於位置和功能的不同,使用梁往接榫結構達24種之多。其梁、柱、鬥、枋雖數以千計,但布置有序,組成一個牢固優美的整體。閣內正麵供奉著一尊高16米的11麵觀音像,身體微向前傾,麵龐豐潤,兩肩下垂,姿態端莊,是中國最大的泥塑佛像之一。他的兩旁各有一尊服飾鮮豔,形象生動的脅侍菩薩立像,具有盛唐時期雕塑藝術的風格。這三尊塑像是遼代彩塑藝術的珍品,能保存至今實屬罕見。觀音閣是集我國木結構建築的精華,建築手法十分高超。雖然曆經千年的滄桑,發生過二十幾次的地震,但迄今仍巍然屹立,完好無損。

觀音閣內下層四壁都繪了大型彩色的壁畫,總麵積將近140平方米。主要題材:南牆大門兩側繪的是三頭六臂和四臂天王像;北牆後門兩側和東、西牆繪的是十六羅漢立像。壁畫間還繪有山林雲海和世俗題村的畫,是明代畫師的作品,這些壁畫在過去長時期被厚牆皮所複蓋,直至1972年才被整理出來,重見天日。據說在明代的壁畫下麵還有遼代和元代的壁畫。重新發現的這些壁畫,不但提高了觀音閣的文物價值,還為中國的美術考古平添了新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