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空寺名揚天下,它的獨具之處在於建築奇險。它坐落在恒山腳下的磁窯峽西崖峭壁上,距渾源縣城約5公裏。背倚翠屏山,麵對天峰嶺。始建於北魏後期,約在公元6世紀,至今已有1400年的曆史。宋、元、明各朝代雖屢經修茸,但仍保留著原來的麵貌,是我國一處運用力學原理建造的非常出色的古代寺廟建築群。懸空寺是在30多米高的峭壁上靠著岩石修建的,建築多以棧道為基,上鋪龍骨,向外懸空。前麵用幾十根碗口粗的木幹作支柱,後麵陡崖上鑿穴插入方木作橫梁,互相連接成整體,承載著全寺40間殿堂樓閣,建築形式特殊,構思巧妙,獨具匠心。從穀中仰望,懸崖著虹;登樓俯視,如臨深淵。從遠處初殿字樓閣,紅綠相映,玲嚨剔透,恰似一幅色彩鮮麗的風暴畫卷,高懸於半天空中,神秘莫測,美妙絕倫。民謠裏說得好:“懸空寺,半天高,三根馬尾空中吊。”古人也有讚美懸空寺的詩句,如“飛閣丹懸上,白雲幾度封?”,“蜃樓疑海上,鳥道沒雲中。”“危樓高百丈,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神。”等等。這些詩歌和民謠都為懸空寺的藝術建築作了主動而形象的描繪,真是讓人神往。

順著山路登上山進入寺院,山門向南,院內各有一座南北門樓。寺內有三層九脊殿閣兩座,南北對峙,中隔斷崖,棧道相通,其上又建重簷樓閣兩層,錯落有致。懸空寺因修建在陡崖之上,空間受到限製,整個建築布局極為緊湊,殿堂樓閣排列有序,自南至北,由低到高,分為三組:第一組為道教的三官殿,內供濃眉黑顏的泥塑神像;第二組為佛教的三聖殿,內供奉雙目微啟,肌豐麵潤,端坐在蓮台上的佛像;第三組為三教殿,殿內正中供奉釋迦牟尼佛像,右是孔子像,左是老子像。三像神態各異,形象生動。各組殿堂之間以小院為過道,以棧道相連。各建築物之間,上下迂回,左入右出,遊人入內,宛若進到九轉回廊,曲折迷離。有時穿窗入室,有時淩空飛渡,有時暗道根通,有時前行疑無路,忽而又豁然開朗,別有洞天。寺裏有近80多尊鐵製、石雕、銅鑄、泥塑的各式菩薩像,形象自然、生動,雕工都極其精細。

懸空寺淩空飛架在萬丈絕壁之上,山路又是亂崖小徑,百轉千回,有些梯級僅容一人,置身其上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山風呼號,聲如虎嘯。仰望空際,俯視深壑,又有山鳥飛越高空的感受,其驚其險,妙不可言。古人就有“盤徑百轉勢難躋,一線淩空尚有梯。

緩步直緣青壁上,置身真與自雲齊”的驚奇讚歎。進入寺內,人行在樓板上還吱吱作響,仿佛殿閣在晃動,令人有點膽戰心驚。其實立木頂千斤,橫木如鐵筋,建築是牢固的。懸空寺雖然天長日久,經受風雨侵襲,地震山搖,千年滄桑,但至今雄姿猶存。這些都充分顯示出我國古代工匠們的建築技術的高超和非凡智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