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源寺是北京目前已有寺中最古老的。它位於宣武門外教子胡同南端,至今已有1300年的曆史。原名“憫忠寺”,據記載建於唐代貞觀十九年(645年),唐太宗李世民為悼念征遼陣亡將士,“收其遺骸,葬幽州城西,建憫忠寺。”當時建築規模宏大,至武則天萬歲登封元年(696年)完成,曆時51年。唐中和二年(882年)寺遭火災焚毀,塔閣均已無存。景福初年,節度使李匡成重修,為供奉觀音菩薩曾建三層巨閣,有“憫忠高閣,去天一握”的說法,可見其高大。但到遼代清寧三年(1057),因幽州大地震,全寺又被毀,後奉詔修複。明朝正統二年(1437年)寺僧相瑢再重修,改名“崇福寺”。在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又改名為現在所用的“法源寺”。
法源寺有嚴謹的建築布局,庭院幽深,整個寺院的占地麵積在6700平方米左右。主要建築分布在中軸線上。山門內左為鍾樓,右為鼓樓,在中軸線上的有天王殿、大雄寶殿、憫忠寺閣(又稱憫忠台或觀音殿)、淨業堂(又稱大遍覺堂)、藏經閣等。有幾百間寮房在中軸線東西兩側。
法源寺的山門畫棟雕梁,已修飾一新,金碧輝煌。天王殿內兩側塑有四大天王像,神態威武。殿後院落寬敞,古樹蔥鬱,花香四溢。往前便到莊嚴肅穆的大雄寶殿,麵闊五間,進深三間。殿內供奉三世佛,東西兩壁有二十聖僧像。現在是中國佛教學院學僧舉行宗教活動的地方。再往前是憫忠寺閣,是寺內現存最古老的建築,單簷歇山頂,方形磚台基,室內頂棚砌上露明造,造型端莊,樸實無華,從正脊正吻看,似為元代末年或明代初年所重建。殿內供奉有生動秀麗的木雕11麵32臂觀音像,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閣的東西外壁兩側立有經幢,並鑲嵌有遼、金、明、清曆代碑刻。
繼續前行就是淨業堂,又叫大遍覺堂。堂正中供奉玄奘法師的頂骨舍利。這頂骨舍利為金陵長幹寺演純法師可政於宋代端拱元年(988年)在終南山所得,並建塔收藏。後來寺塔俱毀,至1943年重修時發現石函,知為玄奘舍利,分供奉於北京、南京和日本等地,解放後才移供於此。堂內還擺放有玄奘的全部著作和翻譯,還有關於他事跡的珍貴紀念物品,像照片、拓片等。
藏經樓是最後一座建築,它分成上下兩層。其簷枋等處均繪有以人物及花卉為內容的精美彩畫。樓裏有明代泥金華嚴經、貝葉經、清代水陸畫和北齊、東魏的石佛像以及明清兩代的銅鑄造像等。
在曆史上,法源寺也是座名刹。金代這裏做過女真人的進士考場。北宋時欽宗趙桓被金人所擄,曾囚禁於此。南宋時有一位與文天樣配合抗元的南宋遺臣謝疊山,失敗後隱居於福建建寧(今福建省建甌),後彼元軍俘至大都(今北京),拘禁於法源寺內。他堅持拒絕降元,寧死不屈,後絕食身亡,為後人留下悲壯的事跡。
古代時,法源寺以花木見勝,尤以丁香花聞名。法源寺的丁香茂盛,冠絕京華,每年初春花開時節,便有許多文人墨客結伴春遊,到這裏來作“丁香之會”,詩詞題詠,寺僧則備筵,迎接賞花,可謂極一時之盛。這種習俗,直到明清兩代仍盛行不衰,所以至今寺內丁香依然繁花似錦。前院的唐鬆,鍾樓間的宋柏,藏經閣前的銀杏和院內的古槐都生機勃勃,枝繁葉茂,鬱鬱蔥蔥。庭院內還種植有龍爪槐、文官果,以及海棠、菊花、月季、丁香等各種花卉,引人入勝。我國丁香花的栽培曆史悠久,是庭院廣為種植的春季開花觀賞植物,芳香宜人。法源寺種植的是華北紫丁香,葉對生,盛開時密集成圓錐花序,十分美觀。清代楊懿年寫有:“紅蕊珠攢曉露團,朱霞白雪簇雕鞍”的讚美詩句。法源寺的丁香與崇效寺的牡丹,大覺寺的玉蘭,天寧寺的芍藥齊名,享有幾百年盛譽。從前北京人談到賞花,總是離不開這四大名刹。因此,法源寺也以花貴。人們一踏進山門,就會被久負盛譽的滿院丁香和參天古樹所吸引,給人一種愉悅和古老的感覺。當然,我們今天所能見到的法源寺,已經不是古代那樣宏偉的規模了。唐代安祿山、史思明先後建造的兩座高達30多米的磚塔,以及被人稱為“憫忠高閣,去天一握”的建築早已無存。現存有幾座經過多次修葺的主要殿堂,但是寺院仍舊有著那種古樸幽雅,足以表現出古刹的曆史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