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選擇在4月底入藏,天氣是主要的因素,高處不勝寒。
2009年4月26日,從重慶乘機入藏,約兩小時。從海拔低的南洋一下子飛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也似乎體會了人生從低到高、從小到大的過程。在上飛機前,專門訂了靠邊窗口的座位,從那裏看到了世界屋脊的雄姿,群峰矗立、雪山皚皚。在接近降落的地方,從艙口上看到了幾座矗立雲層之上的壯麗雪山頂峰。
剛入拉薩,從低到高的“高原驟然反應”,從身上體現出了,感到頭痛呼吸急促。25日在重慶,由重慶朋友馬雲峰(伊斯蘭協會會長)宴請了我(就我們兩人)。他點的菜很豐盛,尤其是據他說從四川鬆盤地方進來的火燒牛筋,味道極美,一大盤幾乎讓我一人吃了。
到了拉薩,我一直不明白是“高原反應”,還是前晚上的肉吃太多了,胃口不好。飛機上忘了提前定清真餐,到了拉薩住進靠近布達拉宮的航天酒店。收拾好行李後,便直赴拉薩清真寺,碰見盡是來自寧夏、青海的回族。在清真寺附近的館子裏,叫了一盤河州炒麵,沒有什麼胃口。拉薩清真寺禮拜廳正在整修,隻照了些外景。了解到拉薩市有三座清真寺,一座是拉薩清真寺,另一座是旁邊的清真寺,其他一座為西郊清真寺。拉薩回族,有一部分是藏回,即藏族皈依伊斯蘭教,在巷子裏麵的藏式饅頭作坊裏麵,碰到了一位也叫尤素夫的藏回,太太叫哈裏瑪。這裏大多數回族從事飯食、蟲草等生意,河州話很流行。一人經過問店家:“今天的生意好著嗎?”店家回答:“不成著,湊合而已。”
高原反應所致胃口不好,住的酒店又離清真餐廳太遠。拉薩兩天,淡食兩天,吃了些水果、餅子,此後,胃口身體甚覺有好感。看來,節食對身體也很好。
住在布達拉宮旁邊的酒店,每一次看到布達拉宮,就感到它的雄偉。據說,布達拉宮是世界上建築最高的宮殿。據手頭介紹西藏的資料手冊寫,布達拉宮建於公元7世紀鬆讚幹布時期。17世紀5世達賴喇嘛重建後,從此為曆代達賴喇嘛的休息地和政權合一的中心。主體建築為白宮和紅宮,主樓12層,高115.2米,內由寢宮、佛殿靈塔殿和僧舍組成,宮內可以看到珍藏的大量佛像、畫、經典等文物,到了18世紀,五世達賴喇嘛修成,後麵的達賴喇嘛也都擴建過。
從前麵的廣場上觀賞布達拉宮,該建築沿山而建,巧妙地利用了山勢,左右建築均勻平衡,有白樓紅樓,氣勢雄偉。
後來去布達拉宮裏麵參觀,宮殿沿山階而上,建築繁雜,有多年達賴喇嘛的辦公樓、寢宮和會客室,裏麵供有名家佛像,以及五世達賴喇嘛花了3000多斤黃金鑄成的世界最大的佛身,也有許多唐卡“藏畫”,及用來采光通氣的天窗。布達拉宮恰好反映了藏族建築文化的最高程度和藏族人民的智慧。
在布達拉宮外麵,第一次看到了藏族人虔誠拜佛的“五體投地”動作,一大早,布達拉宮旁邊就有一堆一堆人潮,手持“搖經筒”,前往布達拉宮寺廟,第一次看到了藏族人的虔誠信仰。
後來也參觀了大小昭寺。小昭寺位於拉薩巴廊街500米左右,寺內由神殿和釋迦牟尼金頂、內外轉經回廊組成。小昭寺創建於公元7世紀中葉,史書記載,文成公主與吐魯番鬆讚幹布結婚,公主的嫁妝包括十二發身赤金釋迦牟尼佛像,便修成小昭寺,該寺坐西朝東,意為東望長安。
而另一個大昭寺則為鬆讚幹布為來自尼泊爾的公主而建。坐東朝西,有仰望尼泊爾之意。
據史載,7世紀芒鬆芒讚執政期間,聞知唐高宗進藏,疑奪釋迦牟尼佛像,便將佛像從小昭寺近移,封閉於大昭寺的南廂密室中。8世紀前半期,金城公主入藏,詢得文成公主所攜之釋迦牟尼像閑置在暗室中,急命人取出,供奉於大昭寺正殿,又從大昭寺搬取現供奉小昭寺的尼泊爾公主帶的不動金剛佛,於是二佛交換異寺而居。
在拉薩街頭可以看到從內地來的人群,許多人來自四川,這裏“川話”“川菜”盛行,幾乎成了“小四川”,估計是四川與西藏為界,自然就來的人多。二是內地回民來自臨夏和青海,盛行“河州話”。從古代上講,河州回民多善進藏,故多曆史進西藏,從事雙邊貿易,把藏區的特產如冬蟲夏草等藏藥、藏紅花引入內地,又把內地的布料、茶葉、食鹽和日用品引進西藏。
拉薩市有多條大河環繞流過,其中有母親河雅魯藏布江。沿岸綠樹成陰。進入拉薩市區,映入眼簾的便是建立在整個山上的壯觀的布達拉宮。從正麵望去,有藏族喜愛的純潔白色裝飾而成的宮殿,氣勢雄偉,尤其早上起來,剛剛升起的太陽光散布在布達拉宮上,折射出一縷縷金色的光芒,與藍天白雲相映成趣,構成一一幅美麗的圖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