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海角”,應該是祖國最南端的海景了,是我從小所夢遊的地方,這裏的海景氣勢,應該是我見過的海景中最雄偉的了。我曾經到馬六甲海峽觀過落日海景,也在亞齊市看過“海嘯”後印度洋的平靜海麵,在三亞的正南端文萊國的海灘上,還靜望過南中海在空曠無人的海灘大浪上翻騰的氣勢,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國際機場上空看到過地中海的蔚藍美麗。但都比不上三亞“天涯”“海角”處海洋的洶湧。海洋廣闊的氣勢,海水的壯麗雄偉被一座座奇異龐大的礁石襯托的優美無比,這裏百浪漣漪,奇石攢簇,浪擊礁石。“正是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目前,回輝村和回新村共有5座清真寺。清真北寺和清真南寺,這裏應該算是中國最南端的清真寺了,因為靠近“天涯”“海角”。三亞回民祖先多以漁民為主,乾隆十八年(1753年),《正堂禁碑》所題劃界“東邊是赤嶺與陵水為界,西至黃流鶯歌與感恩接壤”“海而綠洲”是海南三亞羊欄回族出海捕魚的活動範圍,現回族也是古崖州濱海經濟的開發者。
回輝村的回民多數以貿易為主,而回新村的回民多從事捕魚和蔬菜種植。20世紀50年代,政府給三亞回民分了不少土地,由於回民不善種植大米等農活,每畝產米僅100多斤,後來因勢利導,回民還是多下海捕魚,陸地多從事種植蔬菜。開放時代,回民現多從事貿易、商業。在三亞的機場,“天涯”“海角”等其他旅遊景點處可以看到三亞回民的身影,他們的生活質量已大大提高。
據當地老人講,他們的祖先從占城漂渡此地,回民曾在萬州、儋州和三亞登陸,隻有在三亞的回民人數最多,其他的在儋州、萬州和海口的,由於人數比較少,已被同化(如被漢化的和被黎化的)。如陵水縣和儋州的蒲姓,也有些又再遷到回輝村和回新村。
在回輝村、回新村的考察中,我明顯感到,這兩個村的人口雖不到1萬,但其民族特征、社會特征和地位在三亞都有其獨特性。從社會學上講,一是語言方麵。三亞回民仍然完整地保留了祖先馬來方言(占城),這種特殊的語言使得他們內部團體成員間能夠自由溝通,與當地海南人和內地其他的回民也截然不同,同時對外他們又會普通話和一般海南話,雖然其語言中也接受了不少漢語和海南語,但獨一無二的三亞回民方言使其民族的特征始終保持一致。二是伊斯蘭教信仰。由於回民的信仰,他們在婚喪私事等的日常活動中有自己的行為準則和道德規範,都能潔身自好,伊斯蘭教倡導的種種做人美德懿行,又使他們之間互愛互敬。尊老愛幼是少數族群賴以生存發展、進步的堅強基石。這使他們團結一致,愛內並不攘外,在當地獲得了尊重的地位。三是獨有的生活習俗,如在穿著方麵,又喜歡嚼食檳榔,訂婚時也要送給全村親友檳榔。此外,他們又有相同的族群曆史。與東南亞馬來人社會有千絲萬縷的聯係,據資料顯示,在泰國南部的普吉島、馬來西亞的邦各島和越南,都有從三亞漂流出去的回民。
下麵是一些馬來話和三亞回民語言的相同例子:
在考古方麵,1983年12月,廣東省民族研究會在三亞市和陵水縣的海灘上,發掘出5處大型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穆斯林古墓。我在當地朋友江青武的帶領下,曾專程去過三亞市和陵水交界的藤橋鎮,這裏有當地稱呼為“番嶺”“蕃墓”的古墓。不知多少年代了,這裏的穆斯林古墓都位於近海處,當時阿拉伯、波斯商人曾多次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到達這裏。從發掘出的宋代古幣看,有些古墓顯然是宋代的。
到了三亞,忘不了嚐試當地的海鮮食品。在朋友的邀請下,專門登上位於三亞近海的“船上餐廳”,雖然品嚐的鮮魚龍蝦不知是否從海上打撈的,但在海上一邊品嚐海鮮,一邊觀看遼闊美麗碧波蕩漾的南中國海,別有一番滋味情調。
南國風情,樹林茂密,山島聳峙,海景如畫,請到“天涯”“海角”來!不管你是飛到天涯海角,此情唯相依,此情唯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