筵席結束了,呼汗邪回到驛館,準備擇吉日迎娶漢宮美人。傳說漢元帝回到內宮,越想越懊惱,他再叫人從宮女的畫像中拿出昭君的像來看,模樣雖有點像,但完全沒有昭君本人那樣可愛。而粉頰秀靨上,何曾有什麼黑痣。刹那間,漢元帝把失去王昭君的懊悔心理,轉化成對畫工毛延壽的憤怒,當即傳令有司徹底追查,才知道是毛延壽的索賄不成,濫用權力,故意將王昭君的花容月貌,繪成泥塑木雕的平庸女人,於是將毛延壽以欺君之罪斬首。
對這件事,後人評說:“曾聞漢王斬畫師,何由畫師定妍媸?宮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單於君不知。”意思是毛延壽雖然胡作非為,而漢元帝也太糊塗。
臨行之日,王昭君戎裝打扮,嫵媚中更見英爽之氣。她麵向未央宮拜別了天子,帶著一種異樣的感情,看了長安最後一眼,懷抱著琵琶上馬而去。匈奴人馬和朝廷派出的護衛組成的隊伍,浩浩蕩蕩地經過長安大街,沿途萬人空巷,爭睹昭君風采,場麵十分熱鬧。
眼看如此風情萬種的美人兒,離開繁華的長安城,前往荒涼的胡地,陪伴一個垂垂老矣的匈奴單於,人們無不為之嗟歎不已。王昭君出了長安北門,漸行漸遠,黯然神傷。隨行的樂師們,一路上彈奏著琵琶,以藉慰王昭君的離愁別恨,聲聲令人肝腸寸斷,回望長安已經了無蹤影。王昭君手彈琵琶,吟出一首“怨詞”。
秋木萋萋,其葉萎黃,有鳥處山,集於芭桑。
養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行雲,上遊曲房。
離宮絕曠,身體摧藏,誌念沒沉,不得頡頏。
雖得委禽,心有徊惶,我獨伊何,來往變常。
翩翩之燕,遠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
父兮母兮,進阻且長,嗚呼哀哉!憂心惻傷。
昭君出塞
出了雁門關,匈奴大隊騎士、氈車、胡姬前來迎接,萬裏荒漠出現一道靚麗風景。到達匈奴王廷,隻見牛羊遍地,青草無邊。到了傍晚,一座座帳篷中,張燈結彩,呼汗邪單於封王昭君為寧胡閼氏(皇後)。
王昭君出塞以後,漢元帝依照她臨別時的要求,把她的父母兄弟一齊接到長安,賜宅賜田,妥善安置。呼汗邪派使者送往漢朝大批玉器、珠寶及駿馬,以報答漢天子的特別恩典,甚至上書願保境安民,請罷邊卒,以休天子之民。
就在王昭君抵達匈奴王廷三個月後,漢元帝在思念、懊惱和愧疚的情況下,懨懨不樂中崩逝。
第二年,即漢成帝建始元年,王昭君為呼汗邪單於生下一子,取名伊督智牙師,封為右日逐王,又過了一年,老邁的呼汗邪去世,這年王昭君24歲。
一個美豔的少婦,三年的異地生活,逐漸習慣了喝羊奶,住氈帳,騎馬射獵,也學會了一些胡語。但是,她沒有把單於對她的寵愛變為權力,來改變自己的命運,甚至改變匈奴的命運。
大閼氏的長子雕陶莫皋繼承了單於的王位,依照匈奴的禮俗,王昭君成了雕陶莫皋的妻子。年輕的單於對王昭君更加憐愛,夫妻生活十分恩愛甜蜜,十分和諧,接連生下兩個女兒,長女叫雲,次女叫當,後來分別嫁給匈奴貴族。
雕陶莫皋與王昭君過了11年的夫妻生活而去世,這時是漢成帝鴻嘉元年,王昭君已經35歲,正是絢爛的盛年,不必再有婚姻的絆係,能夠參與匈奴的政治活動,對於匈奴與漢廷的友好關係,著實起到了不少溝通與調和的作用。
正因為這層關係,王昭君的兄弟被朝廷封為侯爵,多次奉命出使匈奴,與妹妹見麵,王昭君的兩個女兒也曾到長安,還入宮侍侯過太皇太後。王莽奪取西漢政權,建立“新”以後,匈奴單於認為“不是劉氏子孫,何以可為中國皇帝?”於是邊疆戰事迭起,禍亂無窮。王昭君在這裏也無能為力,不久,王昭君去逝。
據敦煌發現的唐代《王昭君變文》記載,昭君去世後,埋葬儀式按匈奴習俗進行,非常隆重。漢哀帝也差使臣前往單於處吊唁。隆重的葬儀,反映了匈奴對昭君的懷念和對漢匈和親的肯定。
昭君死後,王昭君墓坐落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南郊九公裏處的桃花鄉大黑河南岸,墓狀如覆鬥,高達三十三米,底麵積約為一萬三千米,是由漢代人工積土夯築而成的。傳說早些年間,秋涼霜冷之際,附近的草木已枯黃凋零,惟有昭君墓綠草茵茵,所以,當地人就把它稱為“青塚”,蒙古語稱特木爾烏爾琥,意為“鐵壘”。昭君墓是中國最大的漢墓之一,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悠久曆史。青塚之頂,建有一個八角涼亭,沿墓身石階攀援而上,可以遠眺土默川的美麗風光。從遠處向昭君墓望去,巍峨高聳,姿態雄渾,芳草蔥蘢,顯出一幅黛色朦朧,若水墨畫的迷人景色,曆史上被文人譽為“青塚擁黛”,為呼和浩特八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