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美女驚鴻:王昭君(3 / 3)

品讀:美在和親

王昭君是曆史上的一代美人,因“和親”而名揚古今。漢朝在立國之初,便與匈奴兵戎相見,烽煙蔽日,鼙鼓震天。自昭君和親後,雙方化幹戈為玉帛,鑄刀劍為犁鋤,北方邊陲出現了“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無幹戈之役”的和平景象。

漢朝時,由於當時的匈奴單於對“和親”大感興趣,漢高祖劉邦死後,冒頓單於居然向呂氏求婚,想娶呂氏為妻,說什麼“孤僨之君,生於沮澤之中,長於平野牛馬之城,數至邊境,願遊中國。孤僨獨居,無以自娛,願以所有,易其所無。”當時,對漢朝來說,這簡直是對大漢朝的褻瀆。可是,由於漢朝實力和兵力沒有匈奴強大,而匈奴對中原覬覦已久,早有吞並之心。呂氏為了保持漢朝的安全和穩定,無奈隻好以宗室女喬裝成公主嫁給了冒頓,正式走上和親之路。“和親”也就從此開始了。

以後,西漢對匈奴和西域各國多項和親,都以宗室郡主冒充公主下嫁番王,而王昭君卻是以民女的身份擔任和親的任務,事跡便顯得非常突出,格外引起一般民眾的關注,成為家喻戶曉的一件大事。文人墨客也多對她進行描述、吟詠、讚歎,使王昭君的事跡廣為流傳。除了《漢書》、《琴操》、《西京雜記》、《樂府古題要解》等典籍對王昭君的事跡有詳細的記載外,曆代詩人詞客為王昭君寫的詩詞,就有503首之多,另外還有不計其數的小說、戲劇,等等。當然都是歌頌王昭君大義和親的美德。

漢朝和親女子成就的大小,既不在於她才識的高低,也與她容貌的妍媸無關,起決定作用的是漢朝的強弱。若漢朝勢力強大,和親的女子便會受到敬重;若漢朝勢衰,和親的女子便會受到冷落。昭君和親時,恰值漢強胡弱之時,這便給她的成功帶來了契機。

謁王昭君墓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漢和親見識高。

詞客各擄胸臆懣,舞文弄墨總徒勞。

這首《謁昭君墓》的詩,是董必武先生在遊覽王昭君墓時題寫的。這首詩被刻成詩碑,矗立在墓園的大門口,似乎在時時刻刻地提示著人們:千萬不要忘記當年王昭君深明大義,毅然出塞和親,為漢匈兩族人民友好合作做出的不朽貢獻。

昭君的美貌盛傳於世,昭君遠嫁匈奴的苦楚往往隻被“鄉愁”一詞概括。

王昭君的遭遇,同時也引起很多漢族知識分子的不滿。所以從漢魏到明清,文人墨客留下了很多歌詠王昭君的詩詞。杜甫《詠懷古跡》之三:“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塚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麵,環佩空歸月夜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對王昭君的悲憫之情溢於言表。李白《王昭君》:“昭君拂玉鞍,上馬啼紅顏。今日漢宮人,明朝胡地妾。”又:“漢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關道,天涯去不歸。漢月還從東海出,明妃西嫁無來日。燕支長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沒胡沙。生乏黃金枉圖畫,死留青塚使人嗟。”感歎王昭君出了玉門關,就再也沒有回頭的日子了。

正如恩格斯所說,這種聯姻“起決定作用的是家世的利益,而不是個人的意願。在這種情況下,關於婚姻問題的最後決定權怎能屬於愛情呢?”昭君不過是漢元帝羈縻匈奴的一個籌碼而已。漢朝一共有9位女子和親,沒有一個是天子之女,不是迫不得已,誰願遠嫁異域?昭君雖然是自願請行,但那是因為“數歲不得見禦”,忿而反抗的一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