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有禮請,冒罪疏奏:
××朝××府××州××地
信士×××所生男童關
不遂,命犯陰司,無方投告,隻得叩請五嶽太嶽太保良願一堂,×日開壇。×日告止。
x年×月×日X X×具疏
從中可見“衝儺還願”所兼涉的生活事項了。所謂“衝儺”,是指遇到疾病災難等不如意之事時,請土老師前來驅邪逐疫,把不祥和鬼魅“衝”開;所謂“還願”,是指衝儺之家事前對神許下各種願信,大難過後做法事、演儺戲,把各路神仙請到儺堂受祭,以償還願信。
儺堂戲便是對“衝儺還願”這種習俗事像的具體詮釋。它是一種充滿濃厚宗教色彩的戲劇,也叫儺壇戲、儺願戲,其覆蓋麵非常廣,主要流傳於黔東、黔南、黔北一帶的土家族、苗族、布依族、侗族、仡佬族和漢族中,尤以德江、思南、沿河、印江、鬆桃、石阡、江口、道真、湄潭、務川等縣最為豐富。
眾神濟濟的儺堂儺堂戲的演出要布置專門的儺堂神案,或設在許主家的堂屋,或設在許主家的院壩。設在堂屋要正對神龕,設在院壩則正對堂屋大門。
神案又叫香案或祖師案,有固定的格局。正對堂屋為竹子編紮的彩樓牌坊,名叫“三寶龕”,“三寶龕”分3個殿,左為“玉皇殿”,中為“王母殿”,右邊為“老君殿”;有的也將3個殿稱為“鬆梅宮”、“紫芝岩”、“火營洞”。“三寶龕”前置一張神案桌,上供儺公、儺母的木雕神像,另有“翻壇小山”和“健身大帝”的木雕像。“翻壇小山”即申公豹,此人神通廣大,善於變化,是捉妖魔鬼怪的神捕;“健身大帝”又名太子,是一具身軍分穿衣服、四肢可以活動的木偶,元子或孩子不好帶的人家還儺願,必須將它供著。神案桌下,供著地羅小山及其妻子的木雕神像,有的還置一鐵鏈,專供地羅小山捉鬼用。桌下四周,擺滿儺堂戲的各種麵具和刀、槍、弓劍等道具。
“三寶龕”正麵和兩側,懸掛有“三清圖”、“師壇圖”、“八廟圖”等各色畫軸。俗稱“案子”。
“三清圖”是繪在紙上的三軸彩畫,每軸畫上繪有一位主神和若幹較小的神。主神沒有統一的定謂,有的說是玉清元始天尊、太清道德天尊,有的說是孔夫子、李老君、釋迦佛,有的說是玉皇大帝、太白星金、五嶽大帝、雷公、風伯、城隍等,或屬道家,或屬佛教,或屬巫教係統。“師壇圖”是曆代祖師的神位圖,上麵除了繪有曆代祖師的神像外,還詳細寫著本壇曆代祖師的傳承關係。儺堂戲一般為口耳相授,師承關係非常嚴格。
神秘的儺儀法事儺堂戲的演出在內壇和外壇兩個場地進行。內壇是衝儺還願的各種法事,外壇演出各種娛人娛神的劇目。
儺壇法事一般在正戲演出之前和之後進行,之前的法事稱為“開壇”,之後的法事稱為“閉壇”。法事不受時令所限,時間的長短依許主的叩願而定,短則一天,長則十天半月。做法事,意在迎請各路神仙來到儺堂享受祭品,並作證明,以還儺願,二是驅逐妖魔邪鬼、疫病災難,保佑主家家財家運亨通,事事順心。土老師在做法事時,頭戴法冠,身穿法衣,肩披牌帶,又舞又跳,時而吹牛角、卜神卦,時而敲權杖、搖司刀,其間還穿插著挽“訣法”,劃“字諱”、走“禹步”、念“咒語”等神秘動作。法事過程中,有兩道扣人心弦的表演:“上刀山”和“下火海”。“上刀山”,即將若幹把鋒利的刀以刃朝天綁在木梯上,土老師赤著腳爬上梯子;“下火海”,即用炭火將鐵鏵燒得通紅後,土老師用腳踩手摸,甚至用牙齒去咬著,到各個房間去驅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