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中國戲劇的“活化石”:貴州儺戲(3)(3 / 3)

開壇法事做完,便是開洞出戲。這戲又分正戲和插戲兩類。

正戲是從桃園洞中搬出的20個神戲,是儺堂戲的主要部分,其劇目有《開路將軍》、《勾魂判官》、《仙鋒催願》、《押兵五郎》、《地盤開洞》、《二郎鎮宅》、《水路殷紅將軍》、《柳三楊泗》等,多是直接為請神還願服務的,裏邊宗教祭祀的意味很濃。正戲中也有一些富有現實意義的劇目,有《柳毅傳書》、《安安送米》、《媳婦告公公》、《梁山土地》、《謀夫奪妻》等,但也沒有完全脫離宗教的“靈光”,比如《梁山土地》中的主人公肖雄進,本是一個窮苦的長工,因他勤勞善良,精於耕作,被“虛空”封為神祗,在儺堂中擔任著重要的職司。

插戲是穿插在正戲之間演出的戲,又稱為耍戲、雜戲、花花戲,戲的內容全麵傾向社會生活,完全消隱了宗教的影子,主角不再是儺堂中的神祗,而是現實生活中的普通平民百姓,其劇目如《郭老麼借妻回門》、《蘇妲姐選婚》、《張少子打魚》等,詼諧幽默,風趣真實。

正戲完畢,便是封壇,其語咒日:信氏×人。走東去西,去南去北,空手出門,抱財歸家;去時青龍背上行,轉來猛虎背上來;去時清吉,來時平安。

信氏×人,統領合家人等,坐的三間茅房,四間瓦房,燈煙不起,火煙不飛,羅裙掃地,百病消除……

娛神又娛人,插科打諢最開懷儺戲演員在演出時必須佩戴麵具。麵具的由來同樣很悠久,說那幾個放牛娃每天供奉儺公儺母之前,都要戴著他倆的頭骷髏戲耍一通。當時,此地正流行瘟疫,但這幾個小娃娃卻一個也沒有染上,寨人於是便照著頭骷髏的模樣製作麵具戴在頭上,同樣也避開了瘟疫;染上瘟疫的人們做了麵具戴上後,病也慢慢痊愈了。從此,一旦有天災人禍,人們便將骷髏模型戴在頭上,扮神逐疫,驅災避禍。

儺戲的麵具也叫臉殼。其造型根據角色類型有“正神”角色麵具、“武神”角色麵具、世俗人物角色麵具三種。

“正神”麵具多彎眉大眼,耳長臉寬,性情寬厚、善良、安詳;“武神”麵具立眉粗實,眼窩深陷,眼珠外突,嘴微下翹,兩顆獠牙挺立,額上畫有“紫微諱”,著靛藍色,雜以紅、黃、灰、白諸色。世俗人物分正麵人物和醜角兩類,正麵人物多實感造型,用色單一,眉目清秀,五官端正,微帶笑容;醜角麵具誇張、荒誕,多以變形。如《安安送米》中的邱姑婆,細眉如絲,窄眼吊角,嘴長鼻大,下巴歪斜,頭頂一縷發髻呈螺絲形;《甘生赴考》中的秦童,也是一個歪嘴,眼睛外突,眉毛倒掛,臉上色彩,紅中點有白色小點,很是風趣、活潑,頗多娛人,更兼戲中插科打諢不斷,格外叫人開懷,如《甘生赴考》段文:甘(白):你們三兄弟好個人材,說一下。

秦(白):說一下給他聽也好。

三個弟兄都有名,大哥有名麻哎好麻……麻以好麻麻(打尿泡),麻就麻;二哥出來糾糾麻;隻有三弟生得好,背又駝,嘴又歪,腦殼無毛光茬茬。

甘(白):秦童,你們三兄弟都有這樣好的人材,怕有三個好黃狗,蓑也蓑(打尿泡)。“皇後”,不說要說,說來他們要哭。要哭,你聽。

秦(白):大嫂出來好好紮,吆好好紮好,眨巴眼;二嫂出來眼眨巴;隻有三嫂生得好,扯眼扯眼蘿卜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