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沸殺菌法:以攝氏100℃之沸水,煮沸5分鍾以上(如毛巾、抹布)或1分鍾以上(如餐具)。
●蒸氣殺菌法:以100℃的蒸氣,加熱10分鍾以上(如毛巾、抹布等)或2分鍾以上(如餐具)。
169.洗滌餐具有哪些注意事項
餐具洗淨並經有效消毒,經消毒過後的餐具表麵應避免用手觸摸,並保存在有防蟲鼠設備的餐具櫥內。
要準備足夠的餐具,龜裂或破損的餐具宜丟棄。使用不良餐具,易給顧客留下不興高采烈的印象,也不衛生。
刀具上麵不可有水漬,刀柄如為中空式,切忌內中集水,叉子齒間不可留有食垢,湯匙亦不可有黑色蛋漬或鏽痕。
洗淨的餐具避免用毛巾擦拭,餐具貯放的架櫥,應每天刷洗,確保清潔。
生食和熟食的處理,應各用不同的砧板,使用後並應立即清洗,避免雜屑殘留,清洗時,用中性洗潔劑刷洗,然後用開水燙過,以達高溫殺菌的目的,並保持幹燥,以防細菌孳生。
170.如何選擇洗滌劑
洗滌必須先認清洗滌物的種類、材質及汙物的性質,洗滌能力是指將洗滌物與汙物分開的能力,也稱為洗淨力,因汙物種類之不同,其附著力也有異,但洗滌作用力必須大於汙物的附著力,才能將洗滌物充分洗淨。所以選擇正確的洗潔劑,才能增進洗淨力。
1.洗潔劑的選用
各洗潔劑性質不同,所能清洗的汙物及洗滌物表麵性質也有所不同。了解每種洗潔劑的特性及功能,才能作正確的選擇。所以理想的洗潔劑應具備下列特性。
●濕潤性:使汙物附著的表麵張力降低,以利水的滲透。
●乳化性:使油脂乳化。
●溶解性:對食品尤其是蛋白質具溶解力。
●分散性:能使汙物均勻分布於清洗液中。
●脫膠性:使汙物不會凝聚。
●軟化性:能使硬水軟化。
●緩衝性:使清洗溶液保持中性。
●洗滌性:易於漂洗。
●無刺激性:不會刺激皮膚,安全、無毒,不危害人體。
2.洗潔劑的分類
一般洗潔劑以pH9.3~9.5之間最好,而依使用時溶液的酸堿度(pH值),可分成酸性、中性、弱堿、堿性及強鹼洗潔劑等5類。
●中性洗潔劑:主要用於毛、發、衣物、食品器具及食品原料的洗滌,或物品受到腐蝕性侵蝕時使用,中性洗潔劑對皮膚的侵蝕及傷害性很小。
●堿性洗潔劑:包括弱堿、堿性及強堿性洗潔劑,主要以中性洗潔劑不易去除的物質為洗滌對象,如蛋白質、燒焦物、油垢等。這類洗潔劑洗淨力強,但具強烈腐蝕性,對皮膚傷害性大,常作為此類洗潔劑者,有苛性鈉(氫氧化鈉)、大蘇打(碳酸鈉)、小蘇打(碳酸氫鈉)等。
●酸性洗潔劑:主要是用於器皿、設備表麵或鍋爐中礦物如鈣、鎂的沉積物,這類洗潔劑具有氧化分解有機物之能力,包括有機酸與無機酸兩種。常用的酸性洗潔劑有硫酸、磷酸、硝酸、草酸、醋酸等,均具有強烈腐蝕性,會傷害皮膚。
3.洗潔劑使用須知
理想的洗潔劑應兼具上述性質,但沒有一種洗潔劑能完全符合,所以在選擇或調配洗潔劑時應了解下列事項:
●各種洗潔劑性質。
●使用對象:包括汙物與洗滌物的性質。
●清洗方式。
●管理及使用的難易性。
●成本。
●洗淨度的要求。
通常角落、縫隙及粗糙表麵的清洗效果較不顯著,即使大部分汙物可以清洗,但從細菌學觀點來看,並不能完全清洗幹淨,若要將細菌數降到適當的程度,除了用水刷洗外,還需要再進行消毒。
170.如何處理廚房的垃圾
處理固體廢棄物應該分類,首先需在各垃圾桶內襯以垃圾袋,將垃圾分為可燃物(如紙箱、木箱)、不可燃物(如破碎餐具),分別投入各類之垃圾桶,垃圾桶需加蓋。空瓶罐可以退瓶或收集出售者,應先衝洗幹淨,放於密閉貯藏室,以免招致蒼蠅、蟑螂、老鼠等。至於下角料的處理原則如下:
●下角料桶應以堅固、可搬動、有加蓋之容器為原則,不宜溢出。
●下角料宜每日處理。
●下角料清運處理後,下角料桶及其周圍環境應衝洗清潔。
●下角料保留予養豬戶時,可用離心脫水法,將下角料分離為固態與液態物,液態物讓養豬戶運走,固態物則用塑膠袋包裹裝好,至垃圾處理站。
殘餘蔬菜可以使用磨碎機將其磨碎,排入下水道或汙水池,而且先要進行油脂截流。
171.洗切間該如何管理
各加工人員進行加工前:
——根據規定穿好工作服裝,手清洗並消毒,不得穿易打滑的鞋。
——檢查使用工具是否準備完畢,刀具是否有鏽跡,若有,則需先將刀具磨亮至無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