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疏密程度、購買能力、生活習慣、年齡、性別等等。
所以在商圈範圍的界定上,建議先以到達時間為要素,再將所囊括的不同距離以圓周取樣法來確定,比直接以距離判斷更為準確。
24.商圈有哪些類型
商圈的發展,按其階段性可分為以下3種:
1.計劃性商圈
也稱之為政策性商圈,因政府各年度計劃和國家建設的推動,或按公司對往後發展方向的計劃,先行了解,加上對競爭同業所進行的調查後,修訂發展方向,而決定經營的策略。
如此將可定出比較理想的營運據點,並作為中長期的發展目標。
2.期待性商圈
也稱為客觀性商圈,必須經由專業的市場調查手法,綜合調查的結果予以研究,假如與計劃性商圈完全吻合,則可以較為確定而著手開店。否則若與既定目標差異太大,應立即放棄,再另覓新點。日後年度複審時,再密切注意其價值動態。
3.營業性商圈
在實際營運約一年後的時間,隨著人口、所得變數的轉變,可以了解到產品促銷及供應策略與消費者消費意願的契合度如何。至少每6個月做一次檢查的工作,重新確定商圈所含蓋的範圍,詳細記錄變化的過程,有助於日後在開店時參考。
25.如何設定商圈
1.商圈調查的步驟
描述、收集、分類、鎖定,是商圈調查的4大步驟,凡都市地圖、市區一覽圖、簡介、都市計劃圖、區內人口數、產業和就業統計、租售行情、營業類別統計、土地公告現值、車輛通行量調查、市街地的外觀現況、各主要建築物設施的容量、政府及民間的市調報告等,都是搜尋的重點。
2.商圈設定方式
在商圈設定上,要分為第1次、第2次、第3次等3種設定商圈的方式。一般而言,先從離店址最近處假設為顧客所在位置,順序在地圖上劃下小點,觀看全部點完的地圖,然後分3次設定商圈的範圍。所謂第1商圈,就是指在該商圈內,該店的顧客占有50%的區域,第2商圈是指包含75%顧客的區域,而第3商圈至少有90%的顧客占有率。其實,都市的大小,或在鬧區,或在一般街道、郊外住宅區等等,還是略有不同。隻是一般狀況下,大多以其業種業態的不同來設定商圈。
3.商圈範圍的界定
在商圈範圍的界定上,除了將店麵地點周邊的教育設施、文化設施、休閑設施、商業生活等功能,列入界定的參考因素之外,在人口易於集中的地方,與交通工具之間也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可視為消費者為了達到消費目的所運用的手段,大約可區分為4大類:
●行人徒步圈
指步行所能到達的範圍,譬如在住宅區易產生擇店地點。
●自行車圈
指騎自行車所能到達的範圍,譬如在住宅區、商業區均易產生擇店地點。
●機動車圈
指機動車所能到達的範圍,大部分在郊外輔助道路或交叉路口。
●鐵路、捷運圈
指鐵公路、捷運係統所能通達的範圍,大部分都在車站前較易產生擇店地點。
商圈的範圍內,若所需的時間為10~15分鍾,則此商圈才有價值,因為顧客的來店才是真正為用餐目的而來。如果花費20~30分鍾才能來店的顧客,很可能是隨興而來,如趁逛街購物之便順道來店。
如前麵所述,要決定店麵地段的價值或是產品的等級能否契合商圈所需,都必須先決定商圈的範圍,因此把握真正屬於店麵的營業範圍及投資方向,將足以影響其成敗。例如餐廳營業是以店內用餐為主或以外帶外用為主,還是此區的顧客多半希望外送方式服務到家呢?在服務的範圍裏,將以何種方式來運送產品?頻率與時效性又是如何?這些都將間接導致顧客購買力的提升與否。
連鎖店通常在預定計劃中,必須剖析消費者的購買潛力,在商圈內應以40%為目標,這是指坐擁商圈市場裏的有利條件下所能含蓋的顧客群,當然如果能夠再向上爬升,將更能提振業績。
26.在創造商圈時應注意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