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9章 大河上下(1)(1 / 2)

上 九曲黃河第一彎

黃河發源於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山西、陝西、河南及山東9個省區,最後流入渤海,全長5464公裏,僅次於長江,在中國河流中排行老二。

自巴顏喀喇山卡日曲起程始,黃河幾乎都是自西向東。出青海瑪多到甘肅瑪曲縣後,黃河繞著阿尼瑪卿山轉向東南,拐進四川若爾蓋縣,在若爾蓋縣唐克鄉又折向西北,穿越瑪曲境內的阿尼瑪卿山與西傾山之間的草原,流返青海,北上東去甘肅。這樣一會兒東,一會兒西,一會兒又南又北,會讓人找不著北。說得直觀一些,就是在青海、四川、甘肅結合部,黃河的這一段流程,走的不是直線。如果是直線,它就不進四川,而是繞著阿尼瑪卿山流去,直接穿越瑪曲流回青海。現在它繞了一個180度的大拐彎,形成了一個“V”形。這個“V”形,就是著名的“九曲黃河第一彎”。

黃河在蒼茫大地上留下“V”形造型,不是它吃多了撐的,要繞彎子鍛煉減肥。而是因為它在瑪曲與若爾蓋結合部,一頭撞在了一座山上,這座山叫“統日”,藏語的意思是“渡口”,漢語叫“黑山”。統日山海拔3000多米,連綿十多公裏,一頭在瑪曲,一頭在若爾蓋。統日山隻是阿尼瑪卿山餘脈的一座小山,與青海、甘肅、四川一帶那些大大小小的山峰們大同小異,並沒有什麼特別吸引人眼球的長相,不會格外讓人上心,所以許多人都不知道它的名字。但是,現在我要聲如洪鍾地提醒世人,尤其是黃河中下遊的人,必須記住這個名字:在甘肅四川交界的地方,有一座山叫統日山。它橫亙在黃河前行的路上,使黃河必須順著它拐曲身子,彎進若爾蓋,在大草原上跳一段優美的“華爾茲”,然後才折身流向瑪曲。

因為統日山的一擋,黃河進入四川。但流程隻有幾十公裏,而且大部分是甘肅與四川共有——河西為甘肅,河東為四川。這一段流程就是黃河第一彎,也有人稱為九曲黃河第一曲。“第一彎”很響亮,但我個人喜歡“第一曲”。

黃河的這一曲,叫作曲盡其妙。

黃河的這一曲,曲得驚天動地。

黃河曲到了一個風光絕美勝地——若爾蓋大草原。若爾蓋草原、沼澤、濕地一望無際、廣袤無垠,是中國最美的濕地大草原,國際地質專家稱為“世界上麵積最大、最原始、沒有受到人為破壞的最好的高原濕地”,譽之為“宇宙中的莊嚴幻景”與“地球之腎”。藍天白雲下,綠色草灘草甸夢幻一樣逶迤起伏,嘎曲、墨曲和熱曲河漣漪在水草與白雲之間,岸邊紅柳婆娑多姿,錦雞、黃鴨、丹頂鶴、黑頸鶴翩翩……藏族少女如仙女下凡,在幽藍幽藍的水邊,唱著如同天籟的歌聲,向著白雲一樣的羊群奔跑過去,風吹動她的衣襟,草地、野花、雲朵都仿佛在她活色生香翻飛的裙子上放肆飄揚,縱情飛翔……

黃河曲出了風情萬種。黃河自身作為一道真正意義上的風景,是從她的首曲開始的。站在若爾蓋縣唐克鄉索克藏寺旁山頂上遠眺,在海拔3400米的原野上,黃河真正是天上來水。在無際天穹和萬頃碧野之間,她好似反彈琵琶的飛天,跳著華爾茲優美的舞步,婀娜多姿地揮灑長袖,穿過茫茫雲海,從天外姍姍飄來……晚霞滿天,漁舟橫渡,白塔古寺,帳篷炊煙,牛羊駿馬,天連草,草連水,水連天,在這蒼茫邈遠,神聖莊嚴的意境中,黃河就像從天而降的銀河,在夕陽下閃爍著奪目的金光,飄向天際。那一刻,遙想她揮手自茲去,千裏萬裏風塵,大漠孤煙,塞上黃沙,燕山胡騎,羌管悠悠,渭城朝雨,邙山夜月,青山依舊,夕陽蹉跎,東流到海不複回。讓人情不自禁要感慨唏噓。

黃河在若爾蓋的藝術寫真,就是如此勾魂攝魄,如此讓人心旌搖蕩——在“天下黃河貴德清”的貴德,她沒有這樣綽約清純;在銀川平原,她沒有這樣超凡脫俗;過了河套,黃河幾乎就是一河黃湯。黃河首曲是黃河的處女作,也是成名作,同時還是代表作。成就黃河的主要藝術經典就是兩個:一個是壺口瀑布,那是黃河的豪放極品,相當於蘇軾的“大江東去”;黃河首曲則是她的婉約精品,相當於柳永的“楊柳岸,曉風殘月”。

黃河最為精彩的曲,是在若爾蓋大草原拐彎的時候,“拐走”了一年四季水量豐沛的嘎曲、墨曲和熱曲三條河——當然也可說嘎曲、墨曲和熱曲拜倒在她驚為天仙的石榴裙下,自願投懷送抱。同時“拐走”的,還有作為“世界上麵積最大、最原始、沒有受到人為破壞的最好的高原濕地”若爾蓋大草原地底洶湧澎湃的地下水。也當然,自願投懷送抱的還有高原的風、草原的雲、雨後如夢的彩虹、漫山遍野的格桑花。當她再次進入青海時,已麵目一新,增加了45%的水流量——黃河的大開大闔,氣勢磅礴就是從這裏“起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