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這些街巷上行走的,多是來去匆匆的遊人。而在半個世紀前,這裏幾乎就是西方人、印度人、猶太人、南亞人、菲律賓人的“場鎮”。
老城狹窄的街道粗看上去,似乎不起眼,但它許多建築比如教堂、街門還有商鋪,都有上百年的閱曆,都有自己獨特的出處與來頭。比如關前街之所以得此名,是因1683年清政府廢除海禁,這裏曾設立海關。穿行在這條如今稍顯冷清的街道中,可能很少有人知道,這裏曾經是澳門最為繁華首屈一指的商業中心。半島中部的板樟堂街,其得名是因為西端有一始建於1587年古老的多明我教堂——當年是用樟木板建成,故稱板樟堂。龍鬆街名的由來則與它附近的聖奧斯定教堂有關。該教堂建於1586年,一度被毀,未及修複,暫以葵葉覆蓋以避風雨。葵葉被風吹,鬆動如虯龍,人稱“龍鬆廟”,由此叫該街為龍鬆街。
老城已經進入《世界遺產名錄》。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的葡萄牙裔女建築師菲嘉麗說,她已經在澳門工作27年,盡管走過世界很多國家,但“最喜歡澳門,因為東西方文化活在每個澳門人心中”。
三
到澳門,大三巴牌坊是首選要去的地方。
大三巴牌坊建在大巴街附近的小山丘上,我們去時,先要從山腳登68級石階,才能到達三巴牌坊前的古樸典雅的石砌廣場。立腳抬頭仰視,三巴牌坊聳立在藍天下,巍峨壯觀,氣象莊嚴。石雕牌坊中央的門洞厚重古舊森然,穿過門洞,有如穿越一個世紀,時光倒流,讓人恍惚。大三巴牌坊為聖保羅教堂的遺跡,於16世紀後期開始興建,是歐洲文藝複興時期建築風格與東方建築特色的完美結晶,因此成為澳門這個小島足以笑傲江湖的驕傲——當時東方最大的天主教堂。1835年,聖保羅教堂被一場大火燒毀,僅殘存了現在的前壁部分,因為它的形狀與中國傳統牌坊相似,所以得名為“大三巴牌坊”。
大三巴牌坊就以這樣的殘存,如同紀念碑一樣屹立在近兩百個春去秋來的歲月中,綻放它那精美的石刻藝術。牌坊上下共分5層,從上到下都鑲嵌雕刻著形態迥異、籠罩著濃厚基督教色彩的藝術群像。頂端是直指天宇的“十字架”,其下嵌有象征聖靈的銅鴿;銅鴿旁邊日月星辰環繞,象征聖母童貞懷孕那聖潔的一刹那時光;銅鴿下為一聖嬰雕像,左上是“永恒之火”的雕像,右側則是“生命之樹”的石刻;第三層正中刻著一個童貞聖母像,旁邊以牡丹和菊花環繞,前者代表中國,後者代表日本;雕像左方還刻有“永恒之眾”。第四層分別供奉耶穌四名聖徒的雕像;第三層與第四層的左右兩側,雕刻有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藝術的象征動物——獅子;底層為三麵門戶,正門的楣額上用葡文刻著“MATERDEL”(意即“天主聖母”),兩側的門上刻有耶穌的記號“HIS”。這些雕像曆經歲月的浸漬依舊栩栩如生,既展現了歐陸建築風格,又繼承了東方文化傳統,是遠東著名的石雕宗教建築,堪稱“立體的聖經”。
“立體的聖經”沐浴在陽光中。陽光在牌坊頂端聳入雲霄的十字架上閃耀,又如泉水一樣流瀉在十字架下的銅鴿、聖嬰雕像、聖母塑像上,如此清晰,卻又如此朦朧,恍恍惚惚中,耳畔似有教堂的鍾聲響起,一種莊嚴聖潔的情愫霎時就彌漫全身。
四
澳門也有它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