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青春是一場與現實的較量?(2 / 3)

很多人都在乎工作是否有創造性,而創造並不僅僅是每天盼望寫出大的市場戰略方案,交出極富創意的提案。創造可以是在很多工作細節中見縫插針、無處不在。陳丹青在《文學回憶錄》中回憶木心曾說道:“有人是純乎藝術創造的,要他做事,他做了,照樣把那件事做成藝術。”

在很多人眼中,跳槽到一家頂尖企業是我突破瓶頸的關鍵。我卻覺得

瓶頸的突破不在於換掉一份不喜歡的工作,或者結束一段不滿意的婚姻。而在於人生格局的不斷拉大,看到生活或工作的更多可能,以全新的視野重新審視自己,進而發現新的自我可能。原本“最糟的自己”原來也是“最棒的自己”。

很多人都會給自己設置一段努力的時限,有人是五年,有人是十年。秉承著“三十而立”的古訓,很多人都覺得堅持到30 歲還看不到成果就放棄,也算是為夢想奮鬥過了,雖心有不甘卻也算是對自己、對青春有個交代,於是接受回老家做一份安穩的工作養家糊口的結局。夢想路上不能沒有這種堅持,卻也不能隻有盲目的堅持。在我高考的時候,有位曆史老師曾說,一個學生要想考出好成績有三樣東西缺一不可。第一是天分,第二是努力,第三是方法。前兩點我們並不陌生,幾乎所有人都聽過愛迪生的那句“天才就是1% 的靈感加上99% 的汗水”,但這99% 的努力中其實還需要添加上一點兒了解自我、一點兒方法,這樣的努力才會有的放矢般地讓我們一步步命中夢想的靶心。

我也曾和很多人一樣,為理想現實之間的差距而痛苦,帶著一股懷才不遇的怨氣並將這種情緒帶到了工作中,等著天上掉下個懂我的伯樂……從台灣回來後,我一邊內修心態、學會頂住壓力,一邊外修能力,拋棄一切借口找尋內因,不斷探索、挖掘自我,找到“最糟也是最好的自己”。這樣的堅持才不會是無謂的堅持,是這樣的堅持幫我突破了瓶頸。

夢想是良藥還是毒藥?

工作之餘,我也堅定了自己的公益夢想,開始更加發奮地做公關樹。有些事促使我堅定了一定要把公關樹做下去的決心:

有一次講座完,收到課上同學的郵件,談到這是他的公關第一課,他的原話是:“姐姐,你真的改變了我的大學目標。”——第一次被認可,我所做的是有價值的

第一次接到其他學校的公關講座邀請,當大一的孩子在電話裏說:“我是從×××知道公關樹的講座的,我希望您也能來我們學校。”

——第一次形成口碑

一個工作日的早晨,當我非常狼狽地拎著灑了大杯酸奶的書包去洗手間清理時,一個女孩叫住了我,她說:“蔡娜姐姐,我聽過你在北大講的課。”——她聽過我講的課,她現在入行成為我們公司的實習生。那個早晨的狼狽於是一掃而空。

——第一次看到行動

一個認識兩天的朋友,在三個月後發郵件給我:“因為認識你,你告訴我的行業情況,我在慎重考慮後決定正式轉行做公關。”——第一次改變了別人的人生

慢慢開始接觸公益圈的朋友後,我看到NGO 對於傳播項目的無助,有很多很好的項目收效甚微,並意識到原來我可以用公關的專長去幫助他們,於是開始決定幫助NGO 做傳播谘詢和培訓。後來我才知道,我所做的事情有一個專業名詞:Probono,用專長助力公益。

我們所做的第一個項目是為一家公益答題類網站“小題大作”做傳播谘詢,它們的大致模式是大眾參與在線趣味答題,完成一定的答題量後企業就會為一些公益項目捐款或捐物。比如答對30 道題,企業會為貧困山區的孩子捐一枚雞蛋。這樣網友在獲得趣味、有用的知識的同時還可以幫助到弱勢群體。它們當時遇到的問題是奮力前衝但後勁兒不足,限製項目影響力擴大和持續的企業客源發展。“小題大作”一直競標客戶做不同的答題項目,對於後續成果傳播、提升項目及組織影響力相對薄弱,同時需要梳理成功經驗及總結可複製方式,因此組織在短期內拓展客戶遇到瓶頸。

我們借助B2B商業公關的經驗,幫助“小題大作”定位目標受眾群體,幫助他們分析如何影響目標用戶,梳理長期影響目標受眾的渠道、方式和方法;同時分析並總結他們已有的成功經驗及可複製的模式,並開拓新渠道。

經過兩個月的谘詢,“小題大作”在後續的工作中,通過持續的宣傳提升項目影響力,目前已經不僅僅是組織主動去談企業,而開始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客戶看到他們,主動聯係他們。同時在和企業接洽項目中“小題大作”更加了解商業思維,從原來的希望企業“幫個忙”的心態,到現在能夠把握公益與企業宣傳的契合點,從而促成雙方雙贏合作,調動更多的資源幫助到更多弱勢群體。目前,最近的一個項目他們和國內的“窮人的銀行家”宜農貸合作,大眾每答對20 道題,宜農貸將提供一張5 元的助農卡,吸引大眾用戶為農民提供個人貸款。這次合作預計發放5 萬張卡,項目上線一個月已經發出了1100 張助農卡,其中有790 人已兌換,按照宜農貸每次貸款最低金額限製100 元來計算,至少為農戶募款8 萬元發展基金,有近800 名農戶,800 個農民家庭獲得賴以生存的貸款幫助。

我看看當時身邊和我一起迷茫、困惑的朋友,堅持下來為數不多的幾個人,我看到他們現在有人去了自己理想的公司,有人做著自己喜歡的工作,有人找到了自己的團隊角色,有人和男友一見鍾情馬上就要步入婚姻殿堂。當然也有人繼續苦守,但是他們不同意我用“苦撐”這一詞來描述,因為他們覺得沒什麼比為夢想奮鬥而更幸福了……

於是我明白,青春的迷霧終會撥開。

在漫長的迷茫歲月中,無數次的苦悶、糾結、被反對、失敗,支撐我走下來的,是夢想。夢想像一劑良藥,苦痛中一飲而盡的救命稻草,帶給我淚水過後繼續向前的勇氣。在北京人藝劇院的話劇《有一種毒藥》中,夢想反而成了一劑毒藥,讓主人公的生活顯得更加不堪忍受。

我母親的同輩人,跟我講她經常在一個同齡的朋友群中發布追尋夢想,堅持自己這些正能量的故事。一些四五十歲的中年人的反應令我驚奇,他們說:“你別發了,那是童話。”童話,多麼刺耳的字眼兒,想象有一天我們年少無限憧憬的夢想竟在自己口中成了虛幻的童話,那是一件如此令人神傷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