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想到底是一劑良藥還是毒藥,終取決於我們自己。要麼堅持自己,改變環境,要麼被環境同化得逐漸麵目全非。
青春是一場與現實的較量,改變一生的人生四問
有很多人問我,一次旅行到底如何改變了你的人生軌跡?我也反複捫心自問,到底是什麼改變了我?失意中,台灣溫暖的人情像寒冬裏的一杯滾燙奶茶深深溫暖了我的心,那些再生建築“枯木逢春”一樣的生命力也給人重生的鼓舞。而最重要的,我想是在這片土地上遇到的人、遇到的事,他們在這個人生轉折點上如醍醐灌頂般拋給我四個警醒的問題,我以此書串聯了這本書的第三、四、五、六章送給更多的朋友:
到底什麼該堅持?是夢想?是現實?
什麼不該被忽視?是生活?是親人?
夢想麵前我們到底在害怕什麼?是反對聲,是前路挑戰?還是不確定的未來?
該不該信仰年輕,在與現實較勁兒中成長?
人生四問第一問:到底什麼該堅持?無論是《TheBig Issue》中的愚人精神,還是春陽部落老藝人的堅持,都讓我看到一個個樸素生命的無聲呐喊。當傳記書籍與媒體輿論都在吹捧李嘉誠、馬克·紮克伯格等名人的奮鬥史時,我們都覺得那離我們是如此遙不可及,我們如望洋興歎般佩服、鼓掌,然後繼續自己的生活。但當我看到這份堅持就發生在身邊時,我沒法再無動於衷。他們讓我看到為夢想堅持的生命範本。生命原來還有這樣一種可能。什麼時候開始,社會開始追求單一的成功,讓每個原本就不同的生命連堅持自己本來的麵貌都成了最大的奢求?這片土地上的故事,每個鮮活的生命、每家用心做事的企業,都在無聲地呐喊:堅持最初的夢想,無論寂寞或喧嘩,堅持自己認為對的路。做自己,是一場最深刻的反叛!
人生四問第二問:什麼不該被忽視?台灣獨特的生活美學引領我把原本急躁注視前方的目光投回到生活中,當我在地鐵站、菜市場、老煙廠、老倉庫看到那些絢爛的文創品和展覽時,生活源自藝術,藝術更滋養生活的理念早已將我“洗腦”。那些對生活的巧妙創意讓我一次次地驚歎台灣人居然可以將生活琢磨成這樣,他們就是有這個本事把平淡的日子過得精彩十足—飲料瓶上一段小小的文案、卷尺上一百位詩人的名字、馬克杯上原住民流傳百年的圖騰……藝術在生活中流淌,所以馮唐說:“把日子過成段子”。
人生四問第三問,我們到底在害怕什麼?每個人都很焦躁,整個社會都沒有安全感,所有人趨之若鶩地盲目追求金錢上的安全、地位上的安全、情感上的安全。因此我們的青春在忙些什麼?在讀一個父母選擇的專業,在考一些能當個鐵飯碗的功名,接下來為一份自己不愛的事業耗盡喜怒哀樂。回頭想想,似乎沒有哪個是完全符合自己心願的。
我們怎麼了?夢想麵前我們到底在害怕什麼?害怕反對?反對聲隻是檢驗夢想的試紙,如果因為家人的反對、女友的哭訴、朋友的勸阻就止步不前,那就算真的去做了,以後遇到困難也會知難而退,倒不如放棄更好。害怕失敗?害怕未來的不確定性?選擇未知的路才有可能獲得意外的收獲。
人生四問第四問:該不該信仰年輕?隻有一次的青春難道不該奮力拒絕現實,為夢想奮鬥?作為一個北京人,很多人對我說的兩句話一直讓我非常反感。第一句是:“你是北京人你那麼努力幹嗎?”第二句是:“我很羨慕你能完成自己的夢想。”如果你有一個夢想,隻有你自己能保護它。記得有一次公司組織去十渡玩,在一整天的爬山後每個人都筋疲力盡。在即將達到終點時我迷迷糊糊地和團隊走散了,整個團隊幾十個人,隻有我一個人因為迷路而登上了頂峰,其他人都因勞累在近在咫尺的頂峰前選擇直接去坐纜車了。如果我沒有走散,可能會順應團隊而錯失登頂。雖然山頂上風景不佳,但在那裏我告訴自己—有些路隻能一個人走,一味從眾,就有可能失去登峰的機會。
當大家都很累,反對再走下去時你是否有勇氣堅持?太多人在前輩的否定、家人的反對、社會的質疑麵前妥協了。堅持夢想、做自己喜歡的事讓我有存在感,這是完全不同於大學的迷茫。那時我悠閑,卻迷茫;現在我忙碌,而充實。堅持自己所想,做自己所愛,全身心地投入,這事兒本身就酷極了!
青春是一場與現實的較量。數的不是1、2、3、4、5、6、7、8、9、10,觸目驚心地數著21、22……25、26、27、28、29、30。有人在21、22 的大學溫床中信誓旦旦要追尋夢想,有人到23、24 時一畢業就已經開始妥協,有人在26、27、28 時最終力不可支退出比賽,也有人咬牙數到人生的30 歲還在堅持夢想。要麼倒下認慫,對現實俯首稱臣,就連借酒澆愁每每碰杯聽到的都是夢碎的回響;要麼抵禦被磨平棱角,做出堅持自己的深刻反叛,那種全世界都改變不了的倔強,最終我們就隻好等著它來改變世界。
為什麼旅行後辭職的人那麼多?他們借由旅行,跳出固化的生活篇章,於是自然而然地選擇讓這場鬧劇戛然而止。二十多歲時心是敞開的,一場旅行中遇到的人、遇到的事可能會改變人生方向。台灣,一個原本對大陸朋友相對陌生的地方,一個大部分人不會想到納入旅行目的地的地方,究竟有什麼力量吸引我一次次身不由己地前往?無意間翻看蔣勳的《少年台灣》,我在封麵的一段文案上找到了答案:
“你有多久沒有一個人出去走走,體驗這塊土地上最厚實的情感?那些長久生活在土地裏的人的記憶,那些聲音、氣味、形狀、色彩、光影,這麼真實、這麼具體,我因此相信,也知道,島嶼天長地界,沒有人可以使我沮喪或失落。不論世界如何忙碌轉動,你都能以緩慢平靜的節奏閱讀這本書,看見台灣各角落每個人獨特的故事,淚水、感動將取代沮喪、失落,不管經曆多少人生低潮,隻要像個少年一樣背起背包在島嶼上浪蕩遊走,在孤獨裏和自己對話,你的生命永遠都可以重新出發……”
感謝在24 歲,生命的轉折點,邂逅台灣。24 歲的生日夢想,去台灣、去奧美。25歲的生日夢想,寫書、做公關樹。全部成真。
人生路上,每年生日都送自己一個夢想。
當你的人生迷茫時、困惑時、麵臨選擇而掙紮時,問自己這人生四問,相信它一定會或多或少指引你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