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原住民使用不同材料進行創作,無論是漂流木、樹皮還是香蕉絲都在他們手中發揮出特色,而這些地域性的素材,也反映出台灣的氣候與風土。這些作品提醒著人們,也提醒著拉黑子,自己的族人從海洋來認識大地。在台灣,我特意去看了“原住民有機生活”的展覽。展覽分區展示了原住民的客廳、臥室、餐廳等生活場所,以石板、陶土、植物纖維、漂流木、香蕉絲、月桃等自然材料製作,處處都透露出一股渾然天成的生活味。客廳體現出公共場所精神,族內長老的教育、每個晴雨夜晚相聚,細數星光如織的夜幕,以心談心的歇息,或歌或舞,圍著火光映照黑暗,故事在這裏一代代口耳相傳。中央的樹燈,燈光下朦朧的芭蕉影子,別有一番韻味。餐廳中漂流木的桌椅坐上去仿佛還能聞到海洋的味道。以竹簍為靈感製作的魚簍燈,在夜的黑暗下暖暖地映射出自然的光影。
原住民的日常生活充滿了自然、樸素的美感與敬天的生活態度。這些美感與態度不隻在原鄉才有意義,更值得推廣到現代化城市中,感動你我。樸實的原材料,不隻是溫暖,親近有觸感,更承載了源遠流長的文化生命與故事:愉悅勞動,傳承使命,追求幸福。原住民文化與美感不再以差異化的符號方式被世界看見,而是可以進入你我日常生活的美好生活態度。
但這樣出色的作品,在“出道”之初卻幾乎不被世人接受,理由很簡單:“看不到阿美族特色”。在第一屆原住民藝術座談會舉辦之前的四年裏,拉黑子的作品一直以這個理由被否定。是時間和他的堅持讓人們慢慢了解,所謂原住民特色並不僅僅是印著圖騰的作品,那些符號是原住民創作的包袱,讓他們隻聽到主流社會的聲音,而忽略了自己心裏的。拉黑子的漂流木座椅充滿了海洋氣息,他用自己的作品證明,原住民應該努力讓自己的美感特長進入普羅大眾的生活中,而不隻是到此一遊的紀念品。後來,在一些像拉黑子這樣的藝術家們的帶動下,原住民元素的作品開始與現代生活相融合,台灣開始出現排灣族代表元素百步蛇的煙灰缸、時鍾,甚至是視力表,排灣族引以為傲的玻璃珠圖紋開始跳脫珠子的形體,進入杯子、U 盤、甚至是iPhone 手機殼中,越來越多的原住民元素開始進入日常用品領域,逐漸將獨一無二的原住民生活美學帶入大眾的視線中。而在部落的“青年之父”的拉黑子帶領部落青年,組織及管理整個部落,也引導部落的年輕人一起從事原住民文化創作。在他的帶領下,部落仿佛找回了古老的美好時光,這一代部落的青年人不再隻擁有過去族人的生活智慧與文化精髓,他們也開始成為傳承者與創造者。猶如古時老首領帶著族人與大自然相處留下的文化遺產供後輩學習,他們將會帶著現在的年輕人與現代文明社會相處留下的共融成果與世界各地不同的原住民分享。
有些人,他們走在時代的最前端,他們往往是很寂寞、不被理解的,因為時代需要一段時間去跟上他們的思想。而世界往往是被這樣的人漸漸改變的,時代的步伐也正是在這樣的進程中緩緩前進。
我們這一代年輕人成長在不同於上一代的社會環境與文化中。我們的參照體係不再是過去,而是現在。如果按照上一輩的價值觀去規劃未來,無疑會付出巨大的代價。因此,重點在於我們是否信仰年輕,相信年輕擁有無限的可能。我們的很多價值觀注定是無法被現有社會所驗證的。青春注定是彷徨、痛苦和缺乏方向的。年輕人就是在與社會化的較勁兒中不斷成長的。改變者注定是活在反對聲中的。很多人把中國的種種問題原因歸結為缺乏信仰,如果我們缺乏宗教信仰,那至少讓我們信仰年輕。
從鋼琴到公關,從公益到寫作,這一路上的那些反對聲、質疑聲此刻仿佛緘默了,我找到了堅持下去的答案。一切就好像阿美族的古老詩句般:
不要再到處奔跑了,你的視野收回來吧
當你找到了你的根,再往前走
你的視野將會看得更遠
就像海洋的平行線一樣是無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