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該不該信仰年輕,與現實較勁兒中成長?(1 / 2)

花蓮漂流木的哲思,在漫天反對中締造改變

一早搭上到花蓮的台鐵(即台灣的火車),售票員看我是遊客特意安排了靠窗的位子給我。我十分期待沿途著名的花東海岸,第二天一早便與同住的幾個女孩包車去太魯閣。太魯閣的特色為峽穀和斷崖,另外園內的高山保留了許多冰河時期的孑遺生物,如山椒魚等。這裏雖然是著名景點,但也是不收任何門票的。

去的路上,第一站我們在七星潭停留片刻。看著公路一望無際,右側就是太平洋,想起昨天路過的花東海岸,終於明白,原來人生沿途的風景也很精彩。

到達太魯閣後,第一站是卡當步道,步行其中有一種在峽穀穿梭的錯覺。

而後,沒有燕子的燕子口和長春祠這兩個旅遊團都會去的兩個景點證明,來台灣真的不能跟團。在談到燕子口時司機開玩笑說,這裏的燕子是不產口水的,因此沒有燕窩可采。我們台灣的口水全都在“議會”裏,那些“立委”之間相互吐來吐去。想起韓寒在博文《太平洋的風》寫道:“‘領導人’可以在電視裏隨便罵,比《快樂大本營》還要歡樂。”連一個司機師傅都很輕鬆地將這些作為談資笑料,看來台灣人真的已經對這些習以為常了。

途中經過兩塊石頭,一塊很像印第安酋長,一塊很像青蛙,俗稱“青蛙石”。同行的女孩兒一路親過去,我說:“你會不會親吻出個青蛙王子出來呢?”

行至下午,午飯後很驚豔的是司機要帶我們去泡溫泉。你見過哪個溫泉是需要遍尋深山、穿過迢迢山路、走過膽戰心驚的吊橋蜿蜒而下才能尋得的嗎?太魯閣有!這裏的溫泉是全世界唯一的大理石溫泉!一路遇到不少老人,他們經常來泡泡溫泉,說能祛病。可惜水溫實在太燙,我們一行人沒法下水。但是一麵是天然溫泉,一麵是激流的峽穀,這景象至今讓我難忘。

在墾丁森林公園遇到的一個台灣家庭聽說我要去花蓮後告訴我,花蓮一天是遠遠不夠的。果然,這裏的步道多如牛毛,每條都有自己不同的精彩,徒步愛好者能夠在這裏消磨上整整一周也不為過。難怪有人說,花蓮的土是黏的。

花蓮這片台灣東部的土地上,還居住著台灣少數民族阿美族。2012年夏天熱播的《中國好聲音》選秀節目初選中有一對來自台灣的阿美族姐妹,讓很多大陸朋友第一次知道了這個美麗的民族。這對名叫阿巫和阿詩的姐妹演繹了一首非常歡快的《美》,自然嘹亮的嗓音及又唱又跳的歡樂氣氛感染了在場的四位評委,庾澄慶評價這對姐妹時說“她們散發出的這種歡樂和熱情是天生的”,或許就是花蓮這片風景美、人也美的土地造就了這份原生態的美感。就像她們在歌聲中唱的那樣,阿美族是一個如此美麗的民族:

你這麼美你這麼媚

你這麼美你這麼美美美

你是寒冬裏的花蕾

你是西施攪亂了春水

你是天使般的恩惠

世間的傷悲全都被你摧毀

你是美酒千杯我怎能不醉

當問及兩個年輕女孩為什麼會遠道而來上節目時,這對姐妹花表示現在阿美族的部落中很多年輕人都外出工作,很少人還待在部落裏傳承阿美族的音樂、手工等文化,導致很多音樂和歌曲逐漸流失。因此她們希望讓這個世界看見台灣還有一個這麼美的民族,希望把民族的歌曲唱到世界去。

展覽中有句標語赫然醒目:消失的自然財——這是台灣很多原住民部落麵臨的問題。很多部落過去曾有著驚人的生命力,而現代化的衝擊讓他們找不到方向——特別是現在處處都需要錢,這個時代再也不是自給自足的年代了。為了掙錢,大量年輕人外流到大都市工作,而由於人數不足,很多原有的生活習慣也有了很大轉變,部落文化就這樣逐漸走向沒落。在花蓮的阿美族,有一個人給出了一個答案,他叫拉黑子·達立夫。從小在部落長大的拉黑子和很多年輕人一樣選擇去了台北工作,因為隻有國中的學曆,不會講國語,更不會講閩南語,拉黑子在都市裏做了一名建築工人,備嚐辛苦與辛酸。當看到族人一家人窩在工地的一個小角落,孩子也沒有人照顧,拉黑子說“這種生活不是我要的”。他在工作之餘補習設計,自己看完全不懂的英文設計書,嚐試畫設計圖,以跟班者的身份隨設計師出去與客戶談案子,一邊聽業者的需求,一邊聽設計師的設計理念,直到有一天他的作品令公司一個棘手的案子起死回生,正式成為了一名設計師。

在台灣開展原住民運動時,已在設計圈小有名氣的拉黑子回到了部落,他開始從已經熟悉到被忽視的部落生活中找尋新的創意。在經過不同的嚐試之後,他把目光投向了阿美族賴以生存的海洋。阿美族人的成長一直都伴隨著海洋的饋贈,無論是食物的提供,還是兒童嬉戲的場所,都是阿美族少年們童年記憶的重要組成。而現在這片海洋又為拉黑子提供了創作的獨特素材—漂流木。拉黑子是最早使用漂流木創作的藝術家,漂流木讓他看見了部落與生命變遷的曆程,他說,一棵樹從生長、曆經盛衰榮枯後由山峰跌落山穀,再經過四季冷熱環境的洗禮、微生物的侵蝕分解、溪水及海浪衝刷拍打的過程,最後成了海邊的一塊漂流木,創作者凝視著、深思著,原來漂流是相遇的開始。而他親自上山下海去尋找木材的過程,也被他稱為“一個身體力行的過程與自我美感的養成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