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被忽視的生活美學,生活真的在別處?(2 / 2)

深深呼吸是山間純淨新鮮的空氣,靜靜聆聽是鳥語蟬鳴,靜坐撫摸實木座椅和桌上老舊的書卷滿是厚實質樸的久違手感,抬頭觸目所及是滿山翠綠、流淌的山間瀑布,低頭滿桌皆是色彩、材質搭配都美如畫的菜肴,舌尖細細品味每一份食材的新鮮嫩滑,原來美食的享受已蔓延至五感。而最讓人津津樂道的還是良朋佳友間的情誼交融,食物的美味才能真正沁入人心。結三五好友,共同說禪品茗,正是“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山房無處不彰顯出主人林炳輝的涵養和雅好,他帶著股深山隱士的修行味道。在追求經濟高速增長的年代,在各個企業都爭相開連鎖店通過規模效應降低成本、提高利潤的年代,在一個成功人士宣揚“成功就是找到一種成功的方式並且不斷複製”的年代,林炳輝似乎並沒有那麼大“野心”。林炳輝是少數懂得“深度經濟”思維的企業家,以真正來自生活體驗的創意,一步步安靜地沉澱累積。不急功近利,以自己所沉澱的生命經驗,做出誰看了都會喜歡、都會感動的作品。

我想起一個做出版的朋友,他所有的作品都喜歡用“小”字開頭,小學堂,小出版,甚至自己的婚禮也叫作“小婚禮”,“小”字蘊含著一種值得不斷玩味的人生哲學。他的小學堂,每期不超過20 人,講授內容卻體現出他多年來被優質書籍與電影熏陶出來的獨到眼光。雖然每一個項目都不是大規模的集團化運營,但都是富含人文底蘊小事業。原來除了追求高度縱深、大規模,還有一種處世方式可以小巧、精致、富含文化底蘊。

最極致的事業模式就是要靠這種生活與生命經驗的累積,因為它不用競爭,它就端正地矗立在那裏吸引我們的眼光。也正是因為這份內在的積澱,食養山房被台灣好基金會選中,連同台灣著名的藝術機構優人神鼓等在內的眾多優秀機構一同展開文化推廣計劃,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民眾在食養山房的熏陶下體會文化的意義。

用心做好自己的作品,這份真性情、這份感動會吸引世人的目光,無論是錢還是名氣都會自己來找你。而這些東西也就因此被你甩在身後,你眼中隻有繼續前行。那些先行者可能就是這樣永遠走在時代的前沿。好在這個時代不是伽利略為堅持真理被烈火焚身的時代,不是達爾文因《物種起源》顛覆上帝而被攻擊的時代,好在這是一個開放、包容得多的時代。

潮起潮落,潮流變化萬千。倒不如慢慢地、清楚地走自己的路。即使規模不那麼大,卻仍可以生命的質地、文化的厚度脫穎而出。其實台灣又何嚐不是如此,清楚自己在地域上的小,因此著重積澱中華傳統文化養分,同時與國際接軌融合西方哲思與藝術,在整個中國都是非常獨一無二的存在,展現出華語世界的另一種可能。

台灣,雖小猶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