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陳年往事(5)(2 / 2)

盧老太爺與王崇羽把酒言歡,談得十分起勁。

他們是不提風月,隻談政事。這倒與平常文人墨客聚在一起時的“隻談風月,不談政事”截然不同。

盧升暗自琢磨,覺得這二人也都有著遠大的誌向和抱負,又到了一定的年紀,自然對一般的風花雪月之事,幾無念想。但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兩位都是務實之人,講究實用主義,也不避諱自己追求名利與進取的心思,總的來說是偏向於功利的。但行事功利有什麼不對麼?隻要做事光明磊落,為什麼就不能功利呢?反而是那些內心向往權利,表麵上又聲稱誌不在此的,隻曉得飲酒作樂,自以為是的酸文人,才叫人瞧不起。

席間,老太爺和王崇羽提到盧升近來習武的事情。他堅信,每日晨練習武,不僅可以鍛煉一個人的意誌,還磨練他的韌性。更重要的,習武,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氣勢。行軍打仗,一個人的武功決定不了戰場走勢,但在行伍裏麵,你氣勢壓不住人,就很難讓別人服從你。

朝廷自太祖以來,重文臣而輕武將。近些年,還總是派遣書生為將,戍守邊關,每每被外敵殺得丟盔卸甲。大家究其原因,常常簡單認為是因為文臣多是擅長紙上談兵的趙括之輩,沒有軍旅經驗,製定的策略不符合實際,應變起來又不靈活,打起仗來自然不敵蠻夷的虎狼之師。

其實他們沒有發現,更重要的是,你指派文臣為將,那文人哪個不是書生氣質,如何壓得住行伍裏麵的刺頭。這兵不服將,做不到令行禁止,仗又如何打得贏呢?

一談論行伍之事,就不得不提到西北和北方邊防的軍事問題,一提到這裏盧老太爺和王崇羽便歎息不已。

那遼國自持兵強馬壯,根本無視當年真宗簽下的澶淵之盟,屢屢犯我邊境,還要大宋每年給他大量歲幣;還有那西夏,就靠李元夏一個人就把我西北邊防攪得天翻地覆,最後雖向大宋稱臣,但每年仍要索取大量的賞賜。簡直欺人太甚。

王崇羽對這些有著獨特的見解,他理了理思路,說:“其實從到現在的狀況來看,當年避戰求和的策略也有他的道理!以遼國為例,自打澶淵之盟以來,遼人大批內遷,漸漸接受漢人的習俗。他們放棄了祖先馬背上打天下的傳統,宗室貴族之間的爭鬥也愈演愈烈,如今在天慶帝手裏已是危機四伏,對大宋沒什麼實質性的威脅了!倒是大宋自當今官家登基以後,大興土木,大肆搜刮民膏運花石綱,弄得江南一帶民不聊生。長此以往,江南必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