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關禦醫再吃藥,用藥見效才放人
盛寅從學醫到成為禦醫的過程一直是起起落落,充滿了傳奇色彩。盛寅的醫術應該算是偷學來的。當時他從師一個叫王賓的老師,王賓曾經想向戴思恭求習醫術,但是他覺得自己年歲大,不能做戴思恭的學生,有一次趁戴思恭出診,王賓就趁機偷走了戴思恭的醫書,學到不少精華。王賓死前,家中無子繼承自己的醫術,於是就將他偷來的戴思恭的醫書悉數傳給了盛寅,盛寅因此醫術長進神速,不久也就成了名醫。
盛寅當上禦醫也很偶然,這要從一個太監說起。永樂初年,宮中的一位太監患了脹病,盛寅給他診治後,很快就治愈了,太監又得以回到宮中。明成祖朱棣在校場練習射擊時,太監前去服侍,明成祖看見這個太監非常驚訝,問道:“不是說你病死了嗎?怎麼又活了?”太監於是把盛寅如何治愈他的前後經過一一講給明成祖聽,成祖聽後非常欣賞盛寅,於是召他入宮,讓他給自己診脈。盛寅診過脈後,說從皇上的脈象看是有風濕病,並開了藥,明成祖吃後果然見效,於是封盛寅做了禦醫。
有一天早上,盛寅在禦藥房裏,突然感到一陣頭暈目眩,就像要死了似的難受,旁邊的醫生們都不知道怎麼才好,後來有位民間醫生自薦來給盛寅看,之後用甘草濃煎後令盛寅服用,結果很快盛寅就蘇醒過來。大家都有些疑惑不解,民間醫生說,其實盛寅是因為沒有吃早飯,胃氣虛弱,進了藥房後,不能抵禦藥氣的熏蒸,中了藥毒,所以昏厥過去。被救的盛寅非常高興,並告知皇上獎賞了這位民間醫生。
明仁宗朱高熾在東宮做太子時,他的妃子張氏有十個月沒有來月經,禦醫們都診為懷孕了,向太子賀喜。隻有盛寅反對,認為張氏根本沒有懷孕,張氏讚同盛寅的說法,就讓盛寅來給自己看,盛寅看完開出了一張方藥,太子一看是破血劑,對盛寅的診斷不太相信,因此沒有用此方。過了幾天,張氏的病又加重了,沒辦法又召盛寅來看,盛寅看過之後,還是開了原來的處方,張氏對太子說,還是吃了盛寅的藥試試吧,太子雖然沒有別的辦法,但還是擔心吃了盛寅的藥,如果張氏真的是懷孕,孩子就保不住了,於是太子命人把盛寅先關起來,等見到藥效以後再做定奪。盛寅的家人聽到這個消息也很害怕,心想這下盛寅弄不好就要被分屍而死。還好,盛寅的診斷是對的,張氏用完藥,瘀血排出來,月經也正常了。太子非常高興,令紅仗給盛寅開路,說給他壓壓驚,護送他回家,並大加賞賜。盛寅經過這一劫,雖然大難不死,但也受驚不小,太子繼位後不久,盛寅就請求被派到南京太醫院任職,以免日後再生是非。
三朝得寵,不被治罪反升職
戴思恭算得上是明代傑出的一位禦醫,一方麵是他自己的醫術確實高明,另一方麵也得益於皇上對他信任有加,使得他能夠在宮廷內如魚得水。
戴思恭也是醫戶出身,從小深得家學,他和弟弟戴思溫跟著父親戴士堯還拜金元時期著名的醫家朱震亨為師,戴思恭的聰慧好學也最受師父的賞識,終於得到師父的真傳,學成後醫術聞名江浙。明朝洪武年間被太醫院推薦,從而被封為八品禦醫,明太祖朱元璋因為他治療的效果好,非常賞識他。
朱元璋時,其子燕王朱棣就是後來的明成祖得了瘕證,就是寄生蟲病,禦醫們用藥治了很多次也不見效果,朱元璋叫來戴思恭,戴思恭診過脈後,又問了用藥的情況,接著他又問燕王平時都喜歡吃什麼,燕王回答說:“就是特別喜歡吃生芹。”戴思恭聽完了說,這下明白了,這是吃了不潔淨的生芹引起的寄生蟲病。戴思恭開了一劑藥,燕王吃下去之後當晚就瀉下很多寄生蟲,病也就好了。
後來戴思恭又治好了晉王的偏癱,朱元璋非常高興,但是沒多久,晉王的病再次加重,禦醫們不及搶救就一命嗚呼了,朱元璋十分氣憤,把相關禦醫全都抓來,準備治罪。戴思恭出來請求說:“我上次為晉王治病時就跟皇上您說過,他的病已經是病入膏肓了,現在暫時治好了,但是一旦複發,可能就性命難保了,出現今天這樣的情況是難免的,並不是禦醫不稱職。”太祖朱元璋聽後,也覺得有道理,就赦免了禦醫的死罪。
公元1398年,朱元璋生了重病,他感覺自己恐怕快不行了,就下令把醫官們都逮捕起來,惟獨沒有抓戴思恭,還安慰他說,你是醫術高明而且心地善良的禦醫,你不用害怕,我不會治你的罪。不久,太祖朱元璋病逝,明惠帝即位,許多禦醫都因此被治罪,而隻有戴思恭逃過此劫,還被升做太醫院使,戴思恭以他的醫術仁心贏得了皇帝的心,也讓自己在這樣飄忽不定的禦醫生涯中能夠站得穩腳跟。
戴思恭侍奉了三朝皇帝,到七十八歲才告老還鄉,不過皇上遇到疑難病證,還會召他回宮,由於他年事已高,還特意讓他入宮看病時可不必行跪拜之禮。戴思恭八十二歲死的時候,明成祖還下旨來祭奠這位德高望重的禦醫。
戴思恭的主要著作有《證治要訣》十二卷;《證治要訣類方》四卷;《推求師意》二卷;以及校補老師朱震亨的《金匱鉤玄》三卷。《證治要訣》中,主要是發展了老師朱震亨的學術思想,強調“重在養陰”的學術觀點,把常見病按照病證進行治療的辦法進行分類,先論述病因,再指出病原,之後分析出屬於哪種病證,並針對病證來說明治法,提出藥方。
而在《推求師意》一書中,他又發揚了老師的觀點,把老師的一些說法加以補充和發揮。諸如朱震亨提到“氣有餘便是火”,戴思恭則進一步補充:氣屬陽,動作火,捍衛衝和不息之謂氣,擾亂妄動變常之謂火。還說火之為病,其害甚大,其變甚速,其熱甚彰,其死甚暴。且人身之火各髒皆有。戴思恭對師父理論的發揮可謂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戴思恭的《證治要訣類方》主要是把《證治要訣》中的各類病證所引用的諸方,分為湯、飲、丸、散、丹、膏六大類整理編纂而成的,對於臨床應用有很好的指導作用。
無心插柳卻平步青雲的禦醫
由於明代醫事製度的嚴格,加上皇帝的喜怒無常,並不是所有的名醫都願意進入宮中為皇上看病,吳傑就是這樣一個禦醫,本來不想做禦醫,沒料到做了禦醫後卻一發不可收拾,飛黃騰達了起來。
吳傑是江蘇人,明弘治年間,因為醫術高超被舉薦到京師參加禮部的考試,按照當時的規定,如果禮部考試中得到一等評分,就可以進入宮中的禦藥房為皇帝治病,稍差一點的可以留在太醫院工作,再差的就隻能遣送回原籍了。吳傑在這次考試中高中一等,但是他覺得在禦藥房工作風險太大,好不容易考到京師來,如果在宮中工作失誤,搞不好被遣返回鄉,連行醫的資格都沒有了,不如在太醫院裏更為穩妥一些。於是他請求不要把他調入宮中,而是在太醫院裏供職,禮部尚書批準了他的請求。不過吳傑到太醫院沒有多久,因為醫術精良,還是被派到了禦藥房。
吳傑在宮中的確有出色的表現,明孝宗朱樘不論走到哪兒都帶著他,讓他隨時給自己診病。吳傑還多次治好明武宗朱厚照的疾病。有一次,皇上咽喉痛,吳傑去看過,給皇上服了上清丸,一劑藥就治好了。又有一天,皇上從外邊打獵回來,過度勞累,突然口吐鮮血,嚇壞了左右大臣,趕緊叫來吳傑看,吳傑給皇上服了一劑犀角湯,結果皇上就沒事了。皇上的禦馬官得了腹痛症,吳傑看後開出理中湯,也是立見效果。皇上對吳傑每次診治都能這麼快就治愈非常滿意,每次治好病都賞賜他,並給他升職。於是,吳傑很快從醫士升到禦醫,做了3個月禦醫後又破格升為院判,3年之後又榮升院使,這種平步青雲也是非常少見的,很多禦醫苦熬一輩子都很難達到這樣的位置。
吳傑出色的醫術,不但讓他升官發財,而且使他更加得到皇上的寵信,吳傑非常善於診脈,在用藥方麵也不拘泥於古方,而是根據實際的脈象來決定處方,因此能夠對症下藥,療效就十分明顯。
明武宗要去南方巡視,吳傑認為皇上身體欠安,不宜遠行,就勸阻他不要去,武宗執意要去,還生氣地將吳傑趕出去。在南巡途中,果然不出吳傑所料,皇上病在了路上。吳傑趕到時,發現皇帝已經病危,當時的一位權臣心懷鬼胎,說皇上病重,想讓皇上留在當地治療,吳傑看到情況危急,對皇帝身邊的太監說,現在皇帝病重,如果不趕緊趕回京城,一旦出了意外,我們可能都會招致死罪,在他的堅持下,太監們護送明武宗返回了京師,雖然回京後明武宗就駕崩了,不過朝臣們對當時吳傑的處理還是非常滿意,並沒有怪罪他。
救了皇上的命,嚇死自己的命
明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這一年在紫禁城的宮中發生了一樁駭人聽聞的宮廷事變——壬寅宮變。這次事變的主謀是十幾名年輕的宮女,事發的當晚,明世宗朱厚正在愛妃曹氏宮中,當夜深人靜時分,楊金英等宮女從外邊走進來,楊金英先撲到床前,用繩子套住了嘉靖帝的脖子,其他宮女也都蜂擁而上,按住嘉靖帝,並使勁地扯緊繩子,慌亂之中,繩子被打成了死結,結果怎麼也勒不緊嘉靖帝的脖子,加上嘉靖帝掙紮的聲音傳出去,宮女中有人開始害怕,其中一個宮女溜掉跑去告訴了皇後,皇後急忙叫人來解救,結果這幾個企圖弑君的宮女都沒有逃脫,全部被抓了起來。
事情到這裏還沒有結束,宮女們雖然沒有勒死嘉靖帝,但是這麼多人一氣折騰,加上驚恐,嘉靖帝早就氣絕昏倒過去,於是禦醫們都被叫來搶救,禦醫們誰也沒見過這種場麵,都慌得不知道怎麼辦才好。當時的太醫院院使許紳沒有辦法,隻好硬著頭皮上去診治,他知道皇上已經昏迷時間不短了,不用藥性較強的藥可能很難有挽救的機會,於是大膽下了重藥,嘉靖帝吃完之後,過了七八個時辰終於呻吟出聲,吐了好幾口紫血。之後,再經過許紳一段時間的調治,嘉靖帝才慢慢康複。這次宮變具體的原因因為涉及宮廷隱私,曆史上的記載很少,一般的說法是因為嘉靖帝是個昏庸無度之君,他不理朝政,居然有二十多年都不上朝,但是他十分迷戀神仙丹藥,不惜一切代價來煉製丹藥,他多次下令召民間幼女入宮,這些宮女進宮後成為嘉靖帝煉製丹藥的犧牲品,遭受了慘絕人寰的摧殘,宮女被逼發生宮變也是無奈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