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禦藥房管理的都是宮廷用藥,因此每個環節都有嚴格規矩,不允許出半點差池。每天由太醫院的院使、院判、禦醫分兩班值班,每天要做三件事。
一件是藥材的管理,對於各地進貢來的藥材、藥品,要根據質量優劣進行分揀,禮部也會派官員來監察藥材選揀的過程。分揀後進行詳細登記入冊。
第二件就是隨時聽從宮內差遣,給帝後們診治。明代給皇上皇後治病已經形成一套流程,大病小病都照此執行。診脈時,先由值班的太醫院院使或院判診脈,接著再由值班禦醫診脈,之後發表各自的診脈意見,大家一起擬定一個處方,處方上將藥帖連名封記,藥方下要寫明本方的藥性、治療病證的效果等等。
第三件事情就是根據藥方監督禦藥煎製,在禦藥製作時,要有太醫院院官和內臣一同監視,做好後每劑藥都分成兩付,其中一付先要由禦醫、院判、內臣三人嚐過之後,沒有問題,才將另一付進獻給生病的皇上,這一係列的診治、製藥過程,都要在專門的醫簿上做詳細的記錄,這些記錄由所有參與診治及製藥、嚐藥過程的醫官、禦醫、內臣簽名後,加蓋“中書省印合縫”,以備查考。如果皇上服用後,治療效果不佳,這些醫簿上記錄的相關人等就會招致麻煩,甚至惹上殺身之禍。
所以,每天基本上所要做的三件事並不是很複雜,但是每一件事情都是跟皇上的性命相關,好則萬事大吉,加功行賞,壞則嚴懲不貸。因此,到宮中當值做禦醫是榮辱未卜的事情,盡管當時進入宮中的禦醫都是經過禮部在太醫院的嚴格考試,優等者才能有資格到禦藥房輪值,但是大家也都明白,進入宮中當值,所擔當的責任之重大也是非比尋常的,所以也有一些人為了保全性命,寧可放棄進宮做禦醫的機會。
後宮醫療各就各位
在明代直接為宮廷服務的醫療機構劃分很細,宮中每個醫療機構都承擔著不同的職責,為宮內除了帝王之外的人員服務。
典藥局是為皇太子服務的。明洪武年間設立,其中設郎1人,丞2人,內使10人,另有司藥、典藥等醫官。典藥局的禦醫也是由太醫院推舉醫士,吏部審定後來任命。太子是皇權的繼承人,明代有過多次的太子爭奪皇權的事件,因此太子的安康也十分重要,典藥局所負責的事情和規則基本上都與禦藥房一致,隻是服務的對象有所變換而已。
明初的時候,在後宮設了六局,其中由尚食局來負責後宮醫藥。內舍有司藥2人,典藥2人,掌藥2人。負責的人員都是女醫官,明永樂後才改為太監充任。當時對女醫官的管理也很嚴格,其中有一條格外突出,就是規定女醫生進入宮中為後宮診病必須驗身,檢查是否懷孕。這個規矩是慈聖皇太後時期定的,當時發生了一件事情,慈聖皇太後患眼疾,讓醫婦劉氏、彭氏入宮,因為治療效果不錯,就把她們留在宮中。彭氏當時已經懷孕,為了貪圖皇太後的獎賞,於是一直隱瞞不報此事,後來竟然把孩子生下來,並將孩子淹死。這件事情哪裏能瞞得住,不久就被人發現並上報了皇太後。這種事情本來應該處以死罪,但是慈聖皇太後因彭氏治病有功,於心不忍,就沒有殺她,而是打了三十大板,降職到禮儀房。從此以後宮中就立下了進宮女官要進行驗身的規矩。
為後宮所設的醫療機構還有安樂房、月子房等。安樂房分為內安樂堂和安樂堂兩種。安樂堂為宮內太監治病,內安樂堂是為宮內嬪妃治病養病的場所。設有醫官3名,醫士36人。醫士由太醫院派遣,藥材也由太醫院負責統一配給。安樂堂確切地說就像一個養老院,宮內的嬪妃年紀大了,生病多了,就會被送到這裏休養,如果身體狀況十分差,無法救治,就會送到浣衣局,這裏算是宮妃們的終老之地,死後會在西直門外設的淨樂堂火化。在明代宮內嬪妃的歸宿都有製度管理,一方麵體現了對待後宮的人性化,另一方麵也是防範宮中的帝王私密之事外泄,所以進入宮中的人員想自由出宮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明代對於後宮嬪妃的生育更為重視,專設的月子房就是供後宮嬪妃生育時進行醫療保健的專用場所。對於生育也製定了製度,每年明朝廷要派人到各地挑選奶口(乳媼)、穩婆、醫婆,挑選都要經過複雜的程序,家庭情況、身體情況等等都要考察清楚,符合宮內各項規矩者,才能夠入宮。奶口就是奶娘,最為重要,如果她乳養的皇子長大榮登皇位,那奶口也會與榮俱榮。經過挑選後,挑出的40名奶口會先送到錦衣衛的奶子府集中起來,提供很好的居住環境和豐富的飲食,讓她們精心保養,以保證奶水的充足和質量。另外還有80名是候補奶口,也叫做點卯奶口,她們隨時補足宮中奶口不足的空缺。沒有得到傳喚的,會被發遣回家,這時又會選新的奶口再補充進來,這樣,始終能隨時根據宮中的需要提供有充足奶水的奶口。穩婆和醫婆則是專門負責給宮中後妃接生保健的女醫,穩婆主要是要從民間挑選接生技術好、品行好的人來充當,除了負責宮中嬪妃的接生之外,穩婆在挑選奶口時也要對奶口進行例行的身體檢查;宮中選宮女時,穩婆也負責檢查宮女身體及檢驗是否是處女等。醫婆則是負責料理產婦的身體,她們要精通醫脈,知道產後如何保養,飲食及衛生禁忌等,幫助產婦盡快恢複。這群特殊的女醫們在月子房裏保證宮內嬪妃的生育,為王室傳宗接代所起到的作用也是不可忽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