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章 遼西夏金元禦醫製度(2 / 2)

考醫也要“科舉試”

遼、西夏、金、元四代很看重學習漢人的醫學,因此醫學教育在這四個朝代也得到不同程度的推廣。遼代因為戰事仍頻,沒有製定正規的教育製度,不過重視學習醫術和重用漢人醫官也體現了遼代對醫學的推崇。金代設立了司天醫學試科,醫科分為十科,每月都進行常規考核,根據考核的成績進行獎懲,每三年舉行一次大考,不是醫科的學生也可以來參加。

元代將醫學分科擴大到大方脈、雜醫科、小方脈、風科、產科、眼科、口齒科、咽喉科、正骨科、金瘡腫科、針灸科、祝由科、禁科等13科,後來又將大方脈和雜醫科,正骨科和金瘡腫科,口齒科和咽喉科,祝由科和禁科合並,改為9科。公元1272年,設立醫學提舉司,作為太醫院所屬的專門負責醫學教育的機構,同時也負責太醫院官的考核以及整理校正醫學書籍、監察藥材的品質等工作,醫學提舉司設醫學提舉和副提舉,為從五品。元代的醫學教育已經不再集中在太醫院,而是推廣到各地方機構來組織。元世祖忽必烈時,授予太醫院副使王安仁金牌,讓他到全國設立醫學學校,各地醫學學校都設教授1名,由朝廷委任,醫學教授還可以免除差役,醫學學校中還有輔佐醫學教授的學錄、學正等人員設置,由太醫院指定人選,地方縣則設學諭1人,由各地醫學教授選聘。

元代各科醫學生學習的公共課程為《素問》、《難經》、《神農本草經》。又按不同專業分科學習《聖濟總錄》中的內容,以及《傷寒論》及《千金翼方》,後來不但要學習醫學理論,還將四書也作為必學課程。元代醫學教育的考核也比較嚴格,定期會對醫學學生進行考核,根據學習的優劣進行獎懲。考試的題目由醫學提舉司按照各科統一出題,元代醫學考試的內容規定不但要考核醫學理論,還要考核四書五經。對於醫學教授教學水平也有規定,每次醫學提舉司所出的題目,醫學教授也要選擇其中的3道進行解答後上報,作為對醫學教授水平的一次考查。如果教出的學生不合格,就會罰俸,嚴重者還要撤職。在元仁宗時,還製定了“試驗醫人條件”,對於醫生有了資格認定的辦法,跟元代的科舉考試模式一樣,每三年的八月舉行鄉試,考試合格者第二年二月份再到元大都進行一次會試,進入太醫院者則需要年齡在30歲以上,醫術精道,醫德高尚,由各地方保舉推薦。他們是在八月的鄉試中各科取前100人,再參加第二年的會試,取30人,這30人中,再比試一次,叫禦試,禦試的一甲、二甲、三甲有機會可以進入太醫院或者醫學提舉司任職,也有的可以去醫學學校擔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