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宋代禦醫故事(2 / 3)

做了武官又做禦醫

劉翰是北宋時著名的醫家,他出生在醫學世家,五代後周時曾任護國軍節度巡官,是一名武官。因為家傳,劉翰對於醫學也情有獨鍾,他向朝廷進獻了自己收藏的《經用方書》、《論候》、《今古治世集》等醫學著作,得到後周皇帝周世宗的信任,任命他為翰林醫官。到宋太祖時候,劉翰又做了宋太祖的隨行禦醫,跟隨宋太祖北征,經常給宋太祖治病。劉翰的醫術十分高明,曾經在太常寺翰林醫官的考核選拔中得了第一名。宋太宗時,他和另一位禦醫馬誌一起為宋太宗治病,因為治療有功,又被任命為尚藥奉禦,還曾做到了翰林醫官院的最高職位翰林醫官使。後因給一個官員診治失誤,被貶了職,不過他的醫術確實無人能及,所以不久又被恢複了尚藥奉禦及翰林醫官使的職位。

劉翰的主要成就是主持修訂了《開寶本草》,這是宋代第一次對前代本草進行的總結和修訂,其中收集了藥物900多種,修正了在分類上的一些錯誤,在排版上,也將來源標注得十分清楚,白字為神農說,墨字為名醫說,是唐人還是今人的注釋,都會在書旁特別標清楚。這本書也成為宋代一部重要的官方藥典,為以後本草的再次修訂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從來不看醫書的禦醫

陳昭遇也是醫學世家,當時因為“治疾無不效者”而被推薦到翰林醫官院做了醫官。他對於藥術十分擅長,而且醫德高尚,因此非常受人愛戴,世人都叫他“神醫”。陳昭遇習醫看病有個非常特別的地方,就是他不看書,問他學醫都看了什麼書,他回答說沒有看過。大家對此難解其中的奧妙,陳昭遇則解釋說,我每天拿著藥囊,四處為人看病,一天下來差不多要醫治百餘位病患,對於各種病證的證候,我都默記在心中,然後針對他們的不同體質,按照古方來處置,這些病人現在都痊愈了。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口傳心傳,曆多達妙”的道理吧,看得多了,見識得多了,總結出的經驗多了,自然就能藥到病除。反過來,有些人隻知道死讀方書,但是還是不會醫治。陳昭遇注重臨床實踐,認為隻有在實踐中治療才是最好的行醫方式,陳昭遇也用這套獨特的行醫方法,身體力行地治愈了各種病患。

道士領皇命,還俗編醫書

王懷隱是京城建隆觀裏的道士,因為醫術高明,經常被宋太宗請去診治皇上的疾病,宋太宗時,下詔命王懷隱還俗,並任命他做了尚藥奉禦,後又做了翰林醫官使,於是王懷隱就從道士變成了皇上的禦醫。

王懷隱在給皇上服務的同時,還受詔組織人馬編寫了宋代第一部大型的方書。當時宋太宗下詔在全國各地征集醫療處方,收集到了10000多個,這些醫方最終經過王懷隱等人之手整理,並增加了許多史籍上的可用醫方,編寫成了《太平聖惠方》一書。

這本書共有100卷,由政府印刷頒行。1~2卷論述的是診法和處方用藥,3~7卷論述的五髒諸病,8~14卷講傷寒,15~59卷是內科雜病,60~68卷為外科的內容,69~81卷為婦科,82~93卷為兒科,94~95卷為服食及丹藥,96~98卷為食療及補益。99卷為針經,100卷為明堂灸經及小兒經。全書共分為1670個門類,記載了藥方16834條。每一門類,均以《諸病源候論》的病因、病理和證候等醫學理論為綱,其後附錄所彙集的有效方藥,強調醫生治病必須要先判斷病情的輕重,得病部位的深淺,辨明虛實表裏,然後才能進行選方用藥。

書中重視髒腑疾病,把“髒腑疾病”列在各種疾病之首,對於髒腑疾病的病理、虛實寒熱、主證諸方都做了詳細的劃分和論述,比如有肝膽病方13種,心與小腸疾患14種,脾與胃疾患18種,肺與大腸疾患14種,腎與膀胱疾患16種等等。對五髒用藥,也有明確歸類,其中肝髒用藥28種,心髒用藥23種,脾髒用藥25種,肺髒用藥26種,腎髒用藥21種;此外,還總結出95種病的通用藥,並選用了一些前代罕用或不用的藥物。

《太平聖惠方》後經何希彭選其精要,輯成《聖惠選方》,作為太醫局學習醫學的教材應用了數百年,其影響十分深遠。

皇帝下詔禦醫主編的兩部方劑巨著

宋時設立了官辦的專營藥品買賣的“熟藥所”,熟藥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中成藥,主要有丸、散、膏、丹等多種中成藥。宋代設立這樣的藥房,可以減少湯藥煎製的複雜過程,後來改名為“和劑局”。不過和劑局在根據醫方配製熟藥時,有的時候因為藥方抄寫不當,或者藥方殘缺不全,經常也會出很多紕漏。於是宋徽宗年間下詔針對和劑局的各類醫方進行校正、編纂。陳師文、裴宗元、陳承受命擔任了這次編撰工作。

陳師文、裴宗元、陳承三人都是當時有名的醫官,也當過太醫令、醫學博士等職,他們校訂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又名《和劑局方》,共5卷,21門,記載醫方297首,成為和劑局的製劑規範。此後該書又經過多次增補,內容日益豐富。公元1151年,經許洪校訂後頒行全國,由5卷增至10卷,載方達788首,書中對每個方劑的藥物組成、主治的病證都有詳細描述,最重要的是把藥物的配製比例、炮炙過程做具體說明,這對和劑局就有非常好的指導意義,藥房隻要按照書中的方法進行成藥的製作,非常簡單易行了,所以很受藥局的歡迎。

《和劑局方》記載的藥方數目雖然不多,但是都是比較常用的方劑,而且經過實踐證明都是有療效的,所以很多方劑流傳至今仍在應用。比如益氣健脾的四君子湯,理氣和中的藿香正氣散等等。

宋徽宗時還有一部宋代最大的方劑書《聖濟總錄》,他是由曹孝忠等八位禦醫花了七年時間主持編寫的。全書共200卷,分為60門,收錄了醫方近20000條,涉及內、外、婦、兒、五官等13科,還包含其他養生知識,可以說是宋代的一部醫科全書。曹孝忠在宋徽宗時任太醫局提舉,在醫學上也有很高造詣。

《聖濟總錄》中,探討了補益的理論,補法分為益氣、益精、益血脈、壯筋骨、駐顏色等方法,補益的要點是要適當,不能太過,補得太過也會傷元氣。同時在書中還把各種補法進行了分類,諸如補虛益氣、補虛益血、補虛消痰、補虛進飲食等等,對每類都列出相對應的方劑。

書中還講述了飲食的注意事項。根據《素問》中飲食理論,曹孝忠在《聖濟總錄》也強調,飲食應該以五穀為先,五肉為益,五果為助,五菜為充。五穀是指黍、麻、菽、麥、稻等穀物,五果指棗、李、杏、栗、桃等水果、堅果,五肉指牛、犬、羊、豬、雞等禽畜肉食,五菜指葵、韭、薤、藿、蔥等蔬菜,簡單的理論確是非常實在的飲食之道。同時,還提出飲食相宜,還可治病。在生病的時候,可以先了解病因後,通過飲食來調理,如果飲食達不到治療效果再去吃藥。這些對於跟飲食密切相關的一些疾病是可行的,諸如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壓病等,我們現在也依然推崇先控製飲食、再做藥物治療的方法。

“民間禦醫”偏方治大病

宋代由於皇帝對於醫療的重視,曆代皇帝也都略通醫術,因此對於醫術的看法也是比較客觀的,在宮中皇上的疾病如果禦醫不能治好,通常都會到民間去征召高手來給皇上看病,而這些民間醫生往往應用一些偏方治好了皇上的病,宋代這樣的“民間禦醫”事例有不少記載。

宋仁宗時候,總是頭暈目眩,一直臥病不起,禦醫開出的各種藥方都不見療效,於是征召民間醫生入宮,民間醫生用針灸的方法,針刺皇上腦後的風府穴,剛刺完,宋仁宗就覺得頭腦清醒許多,沒有多久病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