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宋代禦醫故事(1 / 3)

自己給自己治病的禦醫

錢乙是宋代有名的兒科醫生。他的父親擅長針灸,但是性格散漫,喜歡喝酒遊玩,錢乙三歲的時候,父親跑去海上漫遊,從此杳無音信,錢乙的母親也早就去世,三歲的錢乙被姑母收養,錢乙的姑夫是個醫生,見他可憐,就教了他醫術。長大後,錢乙知道父親的事情,決心尋找父親,他前後出外找了五六次也沒有結果。直到三十多歲的時候,錢乙的父親才回家來。錢乙的一片孝心不但感動了父親,旁人也對錢乙的行為大加讚揚。錢乙對於教自己學醫的姑夫也是心存感激,在姑夫去世之後,他把姑夫當作親生父親一樣為他操辦喪事。錢乙做人的品格如斯,行醫更是醫德高尚。

錢乙最擅長的是小兒科,他成名出道在山東一帶,當時他應用小兒科的《顱囟方》治愈了很多小兒疾病。宋神宗元豐年間,長公主的女兒腹瀉不止,非常危險,錢乙正好酒醉,看過之後說:“不要緊,她是要發疹,疹出以後自然就好了。”旁邊的駙馬都尉認為他說的是醉話,錢乙則默不作聲。第二天,孩子果然出了麻疹,疹子一發出來,也就不再腹瀉。大家這才覺出錢乙的高明,長公主於是奏請皇上,希望授予錢乙翰林醫官院翰林醫學的職位,並賞賜他官服。第二年,皇子儀國公又患上了抽搐症,禦醫們也毫無辦法,長公主在朝見皇上時就推薦了錢乙,皇上立刻召錢乙入宮,錢乙推薦黃土湯藥方,皇子的病竟然神奇般地痊愈了。神宗皇帝非常高興,但是對於錢乙在方中應用黃土,覺得很是奇怪,就特地召見錢乙詢問是什麼道理,錢乙回答說:“脾土能治腎水,腎水受製則肝木自平,木平而風自止。”錢乙通過土來平定水,水克製住了,風也就自然平息了。神宗為此提升他做太醫丞,從此錢乙名聲大振,很多人都請他來看病。

有個皇族家的孩子生病,錢乙看完後說,這種病不用治就會好的。轉身時看到另一個小兒子,錢乙指著這個孩子說:“你們倒是要注意這個孩子,他很快就要發病。不過三天後自然就會轉好。”家裏人都很生氣,說這個孩子好好的,哪裏來的什麼病?沒想到第二天,孩子果然癲癇發作,孩子三天後自然病愈。家裏人都覺得不可思議,問錢乙是怎麼回事,錢乙說我上次來的時候,看到這個孩子麵部呈現很深的紅色,兩眼直視,這是心肝受到病邪侵襲造成的現象,所以會導致癲癇。之所以會自然轉好,是因為邪症過了一定時辰之後就會發生變化,自然就會好了。

還有一次,一位貴族的王子嘔吐腹瀉,醫生用藥後不但沒有見效,還增加了咳喘,錢乙來看了說:“這個病本是體內熱火形成的,脾髒受到傷害,現在用的這些藥藥力過強,更加深了孩子體內燥熱。再這樣治下去,他恐怕連大小便都不通了。”於是錢乙開了石膏湯,用來清火平喘,孩子的家裏人認為錢乙說得沒道理,把他開的方子擱在一邊,說什麼也不用。錢乙說,你們不用這藥,過兩天還得找我來治。過了兩天,孩子的情況還是不見好轉,家人無奈,隻好又來找錢乙,錢乙過來還是用石膏湯治療,這回喝下石膏湯,孩子的病很快就治好了。

錢乙入宮做醫官沒有多久,就因病辭職了。宋哲宗時再次召他入宮做禦醫,仍然沒有做多長時間,錢乙又因病告退。錢乙的病是一種周痹症,他知道自己的這種病如果發展到內髒就沒辦法治愈了,所以錢乙決定把病控製住,讓病灶僅停留在四肢,這樣雖然四肢廢了,但是至少可以保全生命。於是他自己配製了藥物,日夜服用,過了不久,他的左手、左腳就開始痙攣,不聽使喚了,錢乙反倒非常高興,說自己把病灶轉移成功了。接著他又讓人晚上在菟絲子生長的地方,拿著火把照,等火滅掉了,挖掘菟絲子的根部,挖到像鬥一樣大的茯苓,又吃了一個月的茯苓,從此錢乙的左半身就癱瘓了,但是他的病證基本得到了控製,於是他拖著病體,堅持為人看病治療。錢乙自己雖然患病,但是靠自己有效的辦法,最終仍然活到了八十二歲的高齡。

錢乙處方通達,不隻是墨守一家之言,對各種疾病的治療都非常精通,也不會拘泥死守古法,經常能臨證治療,所以對一些疑難雜症很有辦法。在兒科治療上,他認為小兒與成人有不同的特點,掌握了這些特點,才能針對小兒的疾病做出正確判斷。在望聞問切四診上,錢乙更重視望診,因為小兒脈搏微弱,加上診脈時小兒經常會哭啼,脈很難診得十分清晰,加上小兒因骨氣未成,形聲未正,形態變化無常,聞診也不容易看出病證,再加上向小孩問診,更是無法確定真偽,因此望診對於小兒疾病的判斷就非常重要。錢乙根據自己的經驗,總結了很多給小兒望診時如何能夠發現病證的方法,具有很好的指導意義。

針灸考試紮銅人

針灸學一直是中醫學中最具有中國特色的治療方法。北宋初,也有一些前世的針灸書籍流傳於世,但是錯誤百出,容易引起誤導,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宋仁宗趙禎詔令翰林醫官院醫官、尚藥奉禦王惟一,考證針灸之法,鑄造針灸銅人,作為針灸之準則。

王惟一是宋代著名針灸學家,曾任翰林醫官院醫官、尚藥局奉禦,他對古醫書中之有關針灸理論、技術、明堂圖經等都有深入研究。奉旨後,他又進一步對人體解剖、穴位、經絡走行、針灸主治等進行細致研究,撰成《銅人腧穴針灸圖經》3卷。宋仁宗看後認為書中論述雖然精辟,但是學習的人執行起來可能還是會有偏差,於是繼續下令王惟一製作針灸銅人模型,以便更感性化地認知針灸理論。公元1027年,王惟一製成了兩個銅人,這兩個針灸銅人,高度跟成年男子一般,外殼可以拆卸,胸腹腔也能夠打開,可以看見腹腔內的五髒六腑,位置、形態、大小比例都基本準確,在銅人身體表麵刻著人體十四條經絡循行路線,各條經絡之穴位名稱都詳細標注,都嚴格按照人體的實際比例。兩個銅人鑄成後,一個放在翰林醫官院保存,一個放在大相國寺仁濟殿中。針灸銅人的製成,使經穴教學更為標準化、形象化、直觀化,很快針灸銅人就成為針灸教學的模型,對於指導太醫局裏的學生學習針灸經絡穴位非常實用。

有了針灸銅人,學生在進行針灸考試時,通過針灸銅人進行實際操作的考查,也能使學生的學習水平得到更真實的體現。銅人紮針灸考試的方法非常科學,考試前會將銅人的表麵塗上蠟,用來遮蓋銅人上刻的穴位、經絡說明,穴位上的針孔也被黃蠟堵塞,銅人體腔內還要注入水銀或水。學生考試時,根據考官的出題,用針紮向銅人的穴位,如果針刺的部位不準確,針就不能紮進銅人體內;如果取穴正確,正好紮在被堵上的銅人穴位點,那麼針很快就能刺進去,並刺到體腔內,這樣拔針之後,水銀或水就會從針孔中射出。學生對於穴位掌握得是否準確,可以非常明顯地考查出來,而且標準統一,對於針灸教學是一個極大的促進。

針灸銅人鑄成後,頗受人注目,宋金戰爭時,金人曾以索取針灸銅人作為一項議和的條件,可見針灸銅人的重要性。但經過金元明清幾個朝代後,針灸銅人還是沒有保存下來,至今下落不明,在明代時曾經複製了宋的針灸銅人並被保存下來。

王惟一在完成針灸銅人製作後,又重新編成了《新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由翰林醫官院刊刻印行,政府頒行於各州進行推廣。《新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的經絡腧穴圖還被刻於大相國寺仁濟殿的“針灸圖石壁堂”,這些刻石有部分保存至今,殘碑現分別展陳於中國曆史博物館、首都博物館和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它們為研究我國醫學史及針灸學史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