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宋代禦醫製度(1 / 3)

最高領導是翰林

兩宋時期特別是北宋,是中國醫學史上的輝煌時期,除了前代醫學發展的鋪墊作用,宋代帝王對醫療的高度重視,也是這一時期醫學快速發展的一個契機。

北宋在中央設置了翰林醫官院。翰林最早在唐朝已經設立,翰林院招募有識之士,是為國家儲備人才的地方,這些翰林學士以文學擅長,主要是為皇帝草擬詔書。而到北宋時期,翰林院的權力逐漸擴大,主管天文、書藝、圖畫、醫療四局,翰林醫官院掌管著為朝廷提供醫藥、派遣禦醫、選拔人才、編纂醫書的重要職能,是宋代醫療的最高管理機構。公元1078年改名為翰林醫官局,但在職能上沒有變化。

翰林醫官院初建時期,定員在140人左右,但後來管理不善,冗員大增,最高的時候竟然達到1000多人,經過減員,逐步縮小了編製。醫官在宋代剛開始為武階,後來改為文階,共有14階:和安大夫、成和大夫、成安大夫為從六品,是官職最高的;成全大夫、保和大夫、保安大夫、翰林良醫為正七品;和安郎、成和郎、成安郎、成全郎、保和郎、保安郎、翰林醫正為從七品。之後又添加了8階,變為22階:包括翰林醫官、翰林醫效、翰林醫痊都為從七品;翰林醫愈、翰林醫證、翰林醫診、翰林醫候都為從八品;翰林醫學為從九品,是最低者。現在人們習慣把醫生稱為“大夫”,這大約從宋代就開始了。

這個時期的禦醫都是從翰林醫官中進行選拔的。對於翰林醫官的錄用,首先要具備年齡在40歲以上、必須經過正規醫學知識學習的基本條件,才可以參加經義或方脈用藥的錄用考試,通十分為滿分,通六、七分以上者就算合格,可以進入翰林醫官院。南宋宋孝宗時,曾經下詔,從民間征召名醫,由各地方保舉醫療人才,經初試合格者,參加第二年的省試,從省試合格的人裏麵,五人選一名,作為候補醫生,這些候補醫生還要再參加一次省試,依然是從合格者中五人取一名,成績為八通的可以進入翰林醫官院做翰林醫學,六通的則可以做翰林醫候。

太監管著禦藥院

宋代撤銷了隋唐時期專為太子設置的藥藏局,翰林醫官院下設的機構主要有尚藥局、禦藥院、太醫局和保壽粹和館。

尚藥局隸屬殿中省,負責宮廷的所有禦藥、和劑,由典禦、奉禦負責管理,下設醫師、禦醫、醫正、醫佐、藥童、藥工、掌庫、庫典、直史、書吏、貼書等等,人員配備齊全,從管理層、醫生、製藥、庫房、病案整理等負責人員一應俱全,已經成為一個完備的宮廷醫院。尚藥局的醫生都是皇帝的禦醫,因此挑選十分嚴格,要經過翰林院的考試,皇帝親筆禦批之後才能進入尚藥局供職。醫療的懲罰製度在宋代也非常嚴酷,如果禦醫治療疾病沒有效果,一般都要被罰款、撤職,甚至有可能被流放。

禦藥院是宮中的禦用藥房,掌管宮內藥品的采購、保管、加工製作等,設有典禦、藥童、匠等崗位。皇上吃的藥直接由禦藥院製成後試嚐,然後進給皇上,因此責任也非常重大,直接管理者又增加了由內侍省派來的太監,由他們進行監察,檢查最後的成藥和處方上的分量、調劑方法是否一致,是否符合藥理,稍有差錯,禦藥院的禦醫就會被處以絞刑。宋代,皇上外出巡視的時候,尚藥局、禦藥房也要派人隨行,每次一去就得跟著二十多人,以備皇上在巡視途中生病之需。禦藥院還有一個職責是為皇上製作禁方,這些禁方是曆代宮內秘不可宣的藥方,禦藥院煉製成功後,把這些秘方整理好,後來的《禦藥院方》就是我國的第一部皇家的禦用藥方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