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宋代禦醫製度(3 / 3)

宋朝皇帝勤學醫

宋朝的醫學能較快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曆代皇帝對醫藥的倡行和積極參與。因此生在宋朝的禦醫無疑是幸運的,他們備受統治者的關注和青睞。在醫學教育、醫學資料整理、編寫校訂醫書以及頒布醫藥法令方麵,宋代皇帝都重視有加。

在宋太祖趙匡胤時,就下令組織醫官們修訂了宋代第一部藥典《開寶新詳訂本草》,還開了皇上為醫書寫序的先河,以後各代都有效仿。宋太宗趙光義在未登基前就喜愛醫術,還收藏了千餘條名方,繼位後,他又下令讓各個翰林醫官敬獻家傳驗方,並向民間征集各種良方,最後由禦醫王懷隱等人編成了《太平聖惠方》,宋太宗不但為此書做了序,還賜了書名。宋真宗趙恒是個十分重視養生的皇帝,禦醫趙自化寫了一本《四時養頤錄》,是關於藥膳養生的,他讀後覺得不錯,改名為《調膳攝生圖》並為之作序。之後,宋真宗還選了兩本經典的養生強體的書籍印刷發行,頒布天下,把養生之術推廣到民間。宋仁宗時,還專門設置“校正醫書局”,負責對前代重要醫學書籍進行搜集、整理、考證、校勘,其時整理出版的醫書就達509部。

宋徽宗趙佶也曾詔令禦醫們編寫了《聖濟總錄》200卷,他自己還寫了一本《聖濟經》10卷,總結了相關的醫學理論和養生保健方法,宋徽宗認為養生要“陰陽適平”,還要重視飲食調養,起居、情誌的調養,反對藥石補養等等,這些養生論點出自一個威儀天下的皇帝,而且具有相當的科學性,足以看出宋徽宗對醫學的研究也達到了一定的水平,這本書的內容對今天的醫療保健也很有參考價值。

宮中生育也有序

由於皇帝們重視醫學,就連宮中皇後及妃子懷孕、生育也都有一套完善的專門流程,保證生育的順利,在產後孕婦的調養以及皇子的保健方麵也很有規矩。

宮內如果哪個嬪妃懷孕,尚藥局就會派專門的禦醫來負責。在妊娠7個月的時候,就要計算好分娩的日期,並命人準備好單獨的產房。在分娩前,皇上會賜給很多物品,包括金銀綢緞,也包括很多食品,這些食品都是對孕婦身體有益的。比如胡桃、桂圓、栗子、棗、藕、羊肉等可以補血、健脾、益氣,沉香酒、生艾、地黃可以活血止血,禦醫會根據產婦的具體情況來選擇補充什麼樣的滋補品。

在分娩時,太醫局還要再派產科大小方脈的醫官來宮中值班,畫出生產示意圖,把胎兒的大概方位畫出來,以便生產時參考,同時還要根據產婦的狀況開列飲食禁忌單、適合的藥材、催生用品等,並安排好生產時需要進行輔助的人員。生產完畢,根據當時的習俗還要舉行一係列慶祝儀式,胎兒的護理以及產婦產後的調理也都非常注意。

宋時,嬰兒降生三日叫三朝,七日叫一臘,十四日叫二臘,二十一日叫三臘。從一臘到三臘都要給賞賜。三朝時“落臍灸囟”,有三朝洗兒的風俗,給新生兒灸囟,用香湯加蔥蒜為之洗浴,可以幫助嬰兒通血脈,避風邪,這些新生兒保健方法也是有一定科學道理的。在嬰兒滿月時還要有滿月洗兒會等等,這些都需要宮中負責的醫官來根據嬰兒出生後的情況進行安排,繁文縟節還是很多的,這也是出於對產婦和胎兒的安全考慮。從中也可以看出宮中對於生育的重視。當然禦醫官如果安排妃子的生育事宜非常妥當,沒有出現什麼不良狀況,也會是一件很有功勞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