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醫局則發展成專門培養醫學人才的醫學院。設有提舉、判局、教授、醫學博士、助教等。他們是從翰林醫官或者從太醫局畢業的學生中選拔出來的。學生一般有120至300名,北宋對太醫局進行了改革,不再隸屬太常寺,提舉、判局這些管理者也必須由醫家充任。專業上分為方脈、針灸、瘍科三個專業,其中包括了九個分科。
保壽粹和館主要是給宮中的人們進行養病治療的地方,建於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十年之後被撤除。
太醫局專司教育
太醫局在醫學教育方麵的作用,在宋代有了更為長足的發展,已經成為一個專門的醫學教育基地,源源不斷地為翰林醫官院提供優秀的人才,並輸送到宮廷。
太醫局首先對學生的來源嚴格把關,通常在每年春季招生,規定年齡在15歲以上,有召命官、使臣或翰林醫官做保,學生3人一組,結為連保,在太醫局旁聽一年後才能獲得一個候補的入學資格。所謂的候補入學資格,就是不能馬上就進入太醫局學習,因為太醫局每科的學習人員都有定員,隻有等有了空缺,獲得候補入學資格的學生才有機會參加這科的選試。選試的題目是問答題,考官會提出10道題目,這些題出自《難經》、《素問》、《諸病源候論》、《神農本草經》等書的內容,回答出5道以上為合格,由太常寺發給一個正式入學資格的“牒”,這樣才可以進入太醫局開始真正的學習。學製為三年,畢業還要有考試,考試優秀的,可以選送到翰林醫官院。
學醫要經“三舍考選法”
到宋神宗熙寧時期,在全國推廣新的教育製度模式,這種製度也推廣到太醫局的醫學教育,叫做“三舍考選法”,即將學生按照入學的時間分為三舍。初入學的為外舍,學期1年,經私試、公試合格後升入內舍,私試指的是學習中的月考,公試則為學習期滿後進行的年度考試;內舍學期是2年,經舍試,即2年考一次,可升入上舍;上舍還要再學習2年,經舍試後合格者才授予官職。太醫局實行的三舍法,在熙寧九年時,學生定額為300人,外舍200人,內舍60人,上舍40人。對於學生的考核分為理論考試和實際臨證考查。理論考試每月一次私考,每年一次公考,考試成績評定分為優、平、否三等;舍考一次,成績優、平者,可由外舍升內舍,內舍升上舍。在注重理論學習的同時,這個時期也非常重視實際臨床經驗的培養。在學習過程中,太醫局的學生要輪流為其他太學生及將士診療疾病,來培養、提高他們的實際診療能力。他們在診療過程中,必須對治療經過、用藥、治療效果等做詳細而真實的記錄,每年太醫局會在年終根據實際臨證療效的優劣來進行考查評定,實際臨證考查分為三等,全部正確的十全為上等,有一次失誤的十失一為中等,有兩次失誤的十失二就為下等,表現優秀者還會給以適當的獎勵。如果10個病人隻治愈了5位,即十失五,那麼按規定就會被開除學籍,畢業後這些學習成績都將是學生分配的參照標準。
醫學教育製度的改革,對醫學人才的培養非常有利,但是在北宋末期,隨著三舍法的廢止,醫學教育的發展也出現了低潮。到了南宋,戰亂不斷,因此太醫局幾經廢止和恢複,因此也沒有更大的發展。當時記載的太醫局考試題目,看起來都是非常難的,不過因為考風腐敗,舞弊現象屢見不鮮,因此這些題目也說明不了什麼,還是有很多不學無術的人通過不正當手段進入太醫局學習,這也大大妨礙了那個時期醫學教育的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