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畫看冰療隋煬帝燥熱頑疾
隋煬帝在曆史上臭名昭著、荒淫無度,由於貪戀酒色、終日享樂,身體極度虛弱,為此他找了一些方術之人,給他做成方士大丹,這種方士大丹其實是一種壯陽藥,隋煬帝經常服用這種藥,因為服用過量,使得心中燥熱無比,喝多少水都無法解渴。這下可忙壞了諸位禦醫,可是來了四五個禦醫,治療都不見效果,隋煬帝一氣之下,把這些禦醫都砍了頭。禦醫們誠惶誠恐,非常害怕,誰也不敢再去給隋煬帝看病。這時禦醫莫君錫主動請纓,莫君錫不但醫術卓越,而且在繪畫上也有很深的造詣。他看過隋煬帝的病以後,稟告隋煬帝說,皇上患的是“真水不足,龍雷之火上越”,用普通的藥恐怕治不好,我需要去求一個仙人,用天池之水來滅掉皇上體內的火。接著莫君錫獻上兩幅畫,讓隋煬帝在他出去求藥的時候,將畫掛在一個安靜的房間內,自己獨自靜靜欣賞。莫君錫獻的這兩幅畫,一幅叫做《京都無處不染雪》,隋煬帝看了此畫,覺得心脾涼透、積熱全消。另一幅是《梅熟季節滿園春》,又看得隋煬帝饞涎欲滴,津液頓生,口幹舌燥的感覺在賞畫中竟不知不覺地消失了。
過了幾天,隋煬帝再去叫來莫君錫,跟他說看了他的畫以後已經感覺好多了,是不是再喝了他求來的天池水就能全好了,莫君錫說,皇上這些日子整日精心賞畫,看到梅林、飛雪,口中津液湧出,其實這就是我所說的天池水,這些津液能夠慢慢去除掉陛下身體內的火,現在您的病情不是已經好轉了嗎,隻要再慢慢調養一段時間,自然就會痊愈。隋煬帝這才恍然大悟,連連稱是。
莫君錫運用的是一種條件反射式的暗示療法,病人看到一些東西後自然產生心理變化,這種心理變化又演變成生理的反應,從而達到一種調節心智的作用。通過這樣的方法給皇上治病可以說是非常獨到了。關於治療隋煬帝的這個病例也有另外一些記載,莫君錫先是用了兩貼解熱散火的涼藥給隋煬帝吃,然後建議隋煬帝經常在麵前多放一些冰盤,邊看邊玩,看冰跟看畫都有異曲同工之妙,通過看冰,從心理上獲得一種清涼的感覺,燥熱口渴的症狀也自然會漸漸緩解。於是隋煬帝不管到哪裏,麵前都少不了放上冰盤,效果也十分顯著。宮內的嬪妃知道皇上需要冰塊,為了爭得皇上寵愛,四處購買冰塊,爭相為皇上獻冰,一時間還讓冰價成倍上漲。
鑽研病因的太醫博士
巢元方是隋代太醫署裏的太醫博士,後來升做太醫令,在醫學理論方麵很有建樹。他在任太醫令的時候,隋煬帝曾派他去診治開河都護麻叔謀的中風病,巢元方看後,開出了杏仁五味蒸羊肉一方,用嫩肥羊蒸熟摻藥再吃下去,這種藥物和食療並用的辦法,很快治好了都護大人的病。
巢元方的特長是醫學理論的研究,他主持編纂了我國第一部論述疾病成因的書籍《諸病源候論》,針對內科、外科、婦科、兒科和五官科等疾病的病因、病理和證候做了詳細的分析,雖然沒有對治療做詳細的論述,但是研究病因是治病的第一步,因此了解病原,對於醫生治療的指導作用也是非常大的。
《諸病源候論》中對於病因的分析有很多都是具有創造性的。比如對於疫癘,就是我們今天說的傳染病的發病原因,指出是因為自然界中存在的一種“乖戾之氣”,人傳染上就會生病,病發後的症狀都是相似的。而這種病通過預先服藥,是可以預防的。在當時能夠對傳染病的特點有如此的分析,並且還能夠指出預防的概念,確實是非常難得的。對於一些過敏性的疾病,巢元方書中說跟人的秉性素質有關,實際上表明了一些人存在著過敏性體質。這些觀點,為醫家更好地治療提供了更準確的理論依據。
書中在敘述病因的同時,也對一些病證的預防、保健等有所分析。特別是對小兒科和婦科的很多觀點都非常樸實,諸如說小兒的護理不能嬌生慣養,要順其自然,新生兒皮膚嬌嫩,要多進行日光浴;還主張穿薄衣服,這樣冬天才能夠耐寒,增強體質;在飲食方麵,在孩子稍大一點時,吃母乳的同時還要添加輔食;對於護理,還提出慎護風池的簡易方法,要多撫摸孩子的風池穴位等等。還提到婦女懷孕的時候也應該做一些勞動,才能增強骨氣,對於養胎十分有利,同時巢元方還探討了婦女生產的產式及難產的原因等,這些觀點在我們今天的生兒育女中也都有所應用。
巢元方對一些病證的描述非常精辟,一看就能知道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哪種病證。比如說消渴症,就是渴不止,小便多,病變時經常會長瘡或者有口發甜的現象,而且此病都是肥胖貪吃才會得,一看這些症狀就知道是糖尿病。比如石淋,症狀是小便時石出,細的像麻豆,大的像皂莢的核兒,病發時疼痛難忍,而石排出後疼痛馬上就會停止,這跟我們今天的腎結石或輸尿管結石的症狀都是十分吻合的。這些症狀的準確描寫,如果沒有深入廣泛的臨床實踐是難以做到的。
我國史上第一部藥典主要出自禦醫之手
本草學發展到隋唐五代時期逐步趨於成熟。蘇敬是當時一位著名的藥學家,一直在朝中做官,他以治療腳氣而出名,著有《腳氣方卷論》等書,書中對腳氣的病因、病名、治療以及預後都有所論述,更值得稱讚的是他提出並主持編纂了《新修本草》。
蘇敬在研究了陶弘景的《本草經集注》後,認為有必要進行更全麵的修訂,於是他上奏唐高宗,希望能夠獲準修訂本草。唐高宗李治采納了他的建議,於是由蘇敬負責主持,征召了當時各個方麵的專家,醫學專家、科學家、文史專家以及行政官員等二十餘人,其中有多名禦醫在內,他們包括:尚藥奉禦許孝崇、胡子彖、蔣季璋,尚藥局直長藺複、許弘直,侍禦醫巢孝儉,太子藥藏監蔣季瑜、吳嗣宗,藥藏丞蔣義方,太醫令蔣季琬、許弘,太醫丞蔣茂昌等。最終編寫成的《新修本草》成為我國曆史上第一部國家頒布的藥典,也成為醫家必讀的藥學書籍,而且成為唐太醫署裏一本正規的醫學教科書。
《新修本草》分為藥解、圖經、本草三部分,其中《新修本草》20卷、目錄1卷、《新修本草圖經》7卷、《新修本草圖》25卷,目錄1卷,共54卷。本草部分主要描述藥物的性味、產地、采集要點、治療功效等;圖經部分是對唐代以前醫書的一個創新,第一次應用了圖解的方式來直觀地表現藥物的形態,為了更準確地描繪這些藥物的形態,書中所繪的藥材都是從這些藥材出產地征集上來,全部都是當地地道的藥材,再根據這些藥材進行圖繪,保證圖繪的準確性;藥解部分對每一種藥物都做了詳細的文字注解。這部圖文並茂的醫書共記載了850餘種藥物。《新修本草》將藥草的分類增加了兩種,分為玉石、草、木、禽獸、蟲魚、果、菜、米穀及有名未用等九類。其中還記載了用白錫、銀箔、水銀調配補牙用的填充劑,成為最早有關補牙的史料。
這本書由於編纂的內容翔實、具有權威性,在當時的影響力非常巨大,頒布後,很快在全國流行起來,對於藥物標準的規範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頒行後不久還傳到日本,公元701年,日本製定的醫藥律令中,明確在醫學生的必修書中加入了《新修本草》,而且還規定學生學習《新修本草》的課時必須達到310天,足見日本醫學界對於《新修本草》的重視程度。
李世民禦駕探望百歲禦醫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國曆史上一位名傳千古的皇帝,他領導唐朝進入了繁盛的“貞觀之治”。他通情達理,體恤下情,對待身邊的禦醫也是非常尊敬,他對當時的名醫甄權、孫思邈都非常欣賞,能放下帝王的尊嚴,和他們平等交流,這些故事都被後人傳為佳話。
甄權是隋唐兩代的名醫,他學習醫術源自一片孝心。甄權小時母親經常生病,因此甄權和弟弟甄立言就立誌鑽研醫術,結果雙雙都成為著名的醫生。甄權擅長針灸,隋魯州刺史曾患有風痹,不能彎弓射箭,很是苦惱,甄權運用針灸,結果一針下去,刺史就能拉弓射箭了。甄權還曾經治療一個因脖子腫大無法進食的官員,甄權以三棱針刺少商穴,刺到微出血,一頓飯工夫,病人氣息就通了,第二天就能正常吃飯了。仁壽宮的宮女患有腳疾,沒法走路,甄權也是用針灸刺了4個穴位,宮女很快就能下地行走了。甄權用藥治療也很有一套,他曾用防風湯輔以針灸治好了安平公的偏風症,以茯苓丸治好安康公的水脹、小便不通。甄權寫的《藥性論》,專門論述藥物的性味、有毒無毒、功效、主治、配製方法等。
甄權倡導養生之術,提出吐故納新可以清肺,是健身延年的有效方法,並主張飲食不必甘美,就是這些樸實的養生之術,使得甄權成為史上有記載的第一個百歲禦醫,深得唐太宗李世民的尊重,在他103歲的時候,唐太宗親自到甄權家中探望,向他谘詢養生及藥性問題,甄權一一作答,唐太宗十分滿意,並賞賜了他。在唐太宗探望甄權的那一年,這位長壽禦醫安然長逝了。
唐太宗李世民對於比自己年長18歲的孫思邈一直也是非常愛惜,曾經多次邀請他到朝中做官,即使孫思邈拒絕,唐太宗也絲毫沒有表現出反感,仍然以禮相敬,可見這位明君對人才的器重。唐太宗特別喜歡研究甄權和孫思邈都曾整理過的《明堂人形圖》,這是一部關於人體經絡學的圖書,李世民從中學到不少人體知識,當他了解到人體的五髒六腑都在背上時,想到當時唐代的一個刑罰,就是鞭背,鞭背是當時唐代刑律中的一種,屬於比較輕的刑罰,唐太宗覺得鞭背能引起人體五髒六腑的損傷,嚴重的甚至可能導致死亡,那這樣鞭背就不能算是輕刑,因而下令“製決罪人,不得鞭背”,在刑罰中取消鞭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