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懿宗悲痛之中的過激之舉,引起了各方的不滿之聲,朝中大臣劉瞻正義直言,向懿宗進諫,奉勸皇上平息心中的憤怒,公主之死乃天意,禦醫已經盡心了,如今他們已經被斬,如果再滅了他們的九族,那會引起天下人更多的怨言。但懿宗正在氣頭上,根本不聽勸阻。劉瞻無奈,又聯合京兆尹溫璋再次進諫,結果卻遭到皇上的革職處罰,溫璋含冤自盡,劉瞻也被貶職離開長安。這時韋保衡為擴張勢力,又向唐懿宗進讒言說劉瞻是禦醫的同謀,使得劉瞻又被降了一級。同時他們還以莫須有的罪名把劉瞻的一些同僚都貶了職。
一個美麗溫柔的公主香消玉殞,沒想到卻有那麼多禦醫及其家族乃至朝中大臣為之付出了如此沉重的代價。這次禦醫的慘案可以說是禦醫史上最慘烈的一次,更讓人感受到禦醫所麵臨的動蕩不安的命運。後來唐懿宗病重將死的時候,當時給他治病的禦醫符虔休、馬及、趙等人也都被打入牢獄,幸好懿宗在彌留之際還算仁慈,留下不殺診治禦醫的遺詔,放了他們一條生路。
武則天時代的禦醫三傑
張文仲、李虔縱、韋慈藏都擔任過武則天的禦醫,張文仲一直在宮中看病,最後還升任尚藥局的最高領導奉禦,一直到死。李虔縱跟張文仲是老鄉,也在宮中做侍禦醫。韋慈藏行醫時喜歡帶著一條黑狗,在民間行醫十分出名,進宮後還擔任過主管皇宮禦膳的光祿卿,晚年辭官回鄉,三人在當時可謂引領一個時代的知名醫家。
蘇良嗣是武則天時期的一個高官,一天,蘇良嗣在上朝時突然暈倒,慌亂之中,武則天派人趕緊召來張文仲、韋慈藏看看是怎麼回事,張文仲診脈後,認為蘇良嗣是因為憂鬱憤怒過度,邪氣旺盛引起的氣暈症,如果再累及兩脅也開始疼的話,就很難治了。不到一頓飯的工夫,蘇良嗣果然開始說兩脅疼痛。張文仲又說,如果疼痛至心,那就不可救藥了。又過一會兒,蘇良嗣真的又開始心中絞痛,沒到一天就死了。
張文仲善於治療風疾,風為百病之長,遊走無定,與濕合則為風濕,與熱合則為風熱,與寒合則為風寒。風疾的症狀也很多,頭暈昏厥,四肢麻木,口眼歪斜等等。武則天曾下令讓張文仲主持各地名醫,來編纂治療風疾的各種醫方。張文仲把風分為一百二十四種,氣分為八十種。指出治療的藥物差別基本不大,但是因為人的性情各有差異,有些庸醫不了解藥的性味功用,不知道用藥的時節,因此施藥後就不能達到治療的效果。張文仲編撰了治風疾的四季常服及輕重大小諸方共十八條,呈報給武則天。張文仲還撰有《隨身備急方》等書,但是他的醫著都已經佚失。後來,唐代的另一位著名醫家王燾在他整理的《外台秘要》中收錄了張文仲的百餘條醫方,使得張文仲的經典藥方得以流傳下來。在《外台秘要》收錄的醫方中,還記述了張文仲對於服石的觀點,當時煉丹服石仍然比較盛行,唐朝的幾代皇帝,諸如唐穆宗、唐武宗、唐宣宗等都是服石而死。張文仲說服石以後與常人就會不一樣,因此要注意五乖、七急、八不可等等。
說到《外台秘要》,我們還要提一下他的作者王燾,這個人嚴格地說應該是個醫學愛好者,用我們今天的話說他算是禦醫的一個“粉絲”吧!王燾是個孝子,母親南平公主生病多年,他常年服侍身邊,同時也激發他對醫學的追求,後來他在門下省任給事中二十多年,曾經負責管理弘文館,弘文館是當時唐代的國家圖書館,王燾在弘文館裏有條件看到各種各樣的書籍,於是他利用職務之便,采集了大量名醫的醫方,最終編成了40卷的《外台秘要》,書中收集醫方6000多個,這對於一個醫學門外漢來講,真的是十分了不起的,唐代的名醫像張文仲、孫思邈等的驗方都被他收錄到書中,而且都標注了出處,所以,雖然張文仲等一些名家自己的著述散佚了,但還能在《外台秘要》中找到部分散在的記載,可見這部書對於醫學的貢獻是多麼重要。
一語中的受寵,一丹獻錯遭砍
這裏說的是隋唐兩代的兩位禦醫的故事,他們完全不同的命運也讓我們能夠再次感受到禦醫無奈的命運。
隋代醫家許智藏,很早就以醫術而聞名。隋文帝時他去外地做官,不料秦孝王楊俊突然生病,秦孝王是文帝的第三個兒子,隋文帝非常著急,派人火速將許智藏召回宮內給兒子治病。秦孝王生病時做了兩個夢,頭一晚上夢見自己的亡妃崔氏,崔氏跟他說:“我本來要迎接你,可是聽說許智藏要來了,他來了,我肯定要受苦,這可怎麼辦好?”第二天夜裏,秦孝王又夢見崔氏說:“妾有辦法了,我藏到你的心髒深處就能避開他了。”等許智藏來診過脈以後,說:“孝王的病已經深入到心髒,很快就會發癇,恐怕沒法救了。”果然沒多久,秦孝王就神誌失常,最後發羊癇風而死。雖然沒有救治成功,但是隋文帝對於許智藏精準的判斷非常驚訝,還是給了他很多賞賜。隋煬帝即位後,許智藏辭官在家,隋煬帝身體不適的時候,要麼派人到他家討個處方,要麼就把他接到宮中,讓許智藏給自己診治,許智藏每次開出的處方都非常有效,隋煬帝也十分信任他。許智藏也是個高壽醫生,活了80歲。
另一個要說到的是唐代的李玄伯,是唐宣宗年間的禦醫。唐宣宗李忱是一個謙恭謹慎、虛心納諫、愛護百姓的明君,他統治的朝代也是一代太平盛世。雖然唐宣宗是一代明君,但是卻也沒能逃脫迷信的束縛。唐代是煉丹的一個全盛時期,各代的皇帝幾乎都熱衷於煉丹,唐宣宗一樣沒能抵禦住吃仙丹求長壽的奢望,非常迷戀仙丹。他對於會方術的人都會大加賞賜,而底下的臣子為投皇帝的喜好,自然也會想方設法來滿足皇上的願望。禦醫李玄伯想方設法與道士虞紫芝、山人王樂煉成了一副丹藥,獻給宣宗,本想能夠得到皇帝的讚賞,誰知宣宗吃下之後,竟然背上長起了毒瘡。古代煉丹,一般都是用五金、八石、三黃為原料,煉成後的丹石其實就是砷、汞和鉛的製劑,這些都是毒物,吃下去哪能不中毒呢!李玄伯的仙丹沒能讓皇上長壽,最終宣帝也沒能逃脫毒發身亡的厄運。而李玄伯等人,在唐懿宗即位後,也都被處死。
一代女皇的長壽保鮮絕招
武則天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女皇,而且是一個活了81歲的長壽女皇,這裏不論她的政治業績,隻講講她在養生保健上的獨到之處吧。
武則天是非常講究保養的人,禦醫們也為她的皮膚護理開出了很多美容秘方,有兩個很有名的美容秘方是武則天常用的。一個是“益母草澤麵方”,這個方子收錄在蘇敬編輯的《新修本草》中,後來王燾在《外台秘要》中也有所收錄,後世的醫書中也曾經收錄並改名為“神仙玉女粉”,到明代李時珍時,在《本草綱目》中又恢複原名收錄。益母草是婦科的良藥,既可內服,也可外用。外用敷麵,有治療膚色黑、祛除麵部斑點和皺紋等功效;經常使用能使皮膚滋潤有光澤。益母草澤麵方具體的做法是,每年農曆五月五日采集根苗全具的益母草,采集的益母草上不能帶一點土,否則就沒有效果。將采來的益母草曬幹,粉碎後過細羅,加入適量的麵粉和水,調和成雞蛋大小的團藥,曬幹,然後用黃泥土製成爐子,爐子四邊各開一個小孔,爐上層和下層放入炭火,兩層間放置藥丸,點火燒製。大火燒一頓飯時間,改用文火慢慢煨製24小時,中間不能滅火,最後煉出的上等藥丸應該是藥色潔白細膩的。藥丸一般製好取出後要涼透,放入瓷缽中,用玉錘(或鹿角錘)研粉,過細羅,再研,如此反複,粉越細越好。接著將玉粉或鹿角粉摻入藥內,然後將藥放入瓷瓶密閉,用的時候再拿出來。製作這種藥丸非常講究,包括采藥的時間、藥材的品色、製藥過程中的火候等等,如果做不好,藥丸變黑、變黃,都會失去功效;製作這些藥丸的主藥、藥童,都必須嚴格按照要求才可能製作成功。王燾在注解中說:剛開始用這個藥洗麵,會覺得手開始變得潤滑,臉上也有了光澤,以後逐漸會麵生血色,臉色紅潤,如果長年使用,四五十歲的婦人,看上去也會像十五六歲的女子一樣年輕。武則天八十歲的時候,還能保持秀美的容貌,看來跟她經常使用這個美容秘方不無關係。
另一個美容方,是禦醫張文仲給武則天開的,叫常敷麵脂,收錄在王燾的《外台秘要》中。麵脂作為養顏美容用品,在唐代很為流行,相當於我們今天的麵膜,有別於今天的是,那時候的麵膜都是用天然的藥材製成的。這個方子的主要成分是用細辛、葳蕤、黃芪、白附子、山藥、辛夷、川芎、白芷、瓜蔞、木藍皮,加豬油煉成的。製作方法也很複雜,藥要切碎,然後用酒浸泡一晚,再煎製,慢慢形成凝固,才能成為麵脂。葳蕤、瓜蔞、豬油有滋陰潤膚的功效,細辛、白附子、辛夷可以祛風通竅,黃芪可益氣補腎,川芎、木藍皮能活血保濕。所以這個麵膜用後可以光潔皮膚、祛皺保濕,療效還是很顯著的。
武則天養麵首之事,雖然褒貶不一,但是從古代房室養生的角度來看,如果和諧有節,一樣也可以達到養生保健、延年益壽的作用,所以這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揭示武則天長壽的原因。武則天寵愛的幾個年輕麵首中,還有一個是她的禦醫,名叫沈南,此人長得年輕俊美,又會醫術,所以在武則天麵前也很受寵。他還說,武則天血氣衰弱,通過藥石來補氣是很難的,應該采取元陽方法,陰陽合才會令血氣充足,對於武則天養麵首從醫學角度加以支持,這令武則天非常高興。沈南的醫術不見得有多高明,不過因為侍奉了女皇而出名,在禦醫史上也是一樁奇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