熏蒸療法解決吃藥難題
許胤宗早年在南朝陳國為官,由於治好當時陳國柳太後的中風病而出了名。隋朝時擔任了尚藥局奉禦。許胤宗診治疾病時特別講究用藥,而且在用藥方法上也有所創新。柳太後得的是中風,中風之後麵部神經麻痹,嘴也失去了正常功能,不能吃東西,更別說給她吃藥了,這可難壞了給她治療的禦醫。許胤宗給柳太後看過之後,就命人做了十多劑治療中風的黃芪防風湯,其他禦醫看了說,明明知道太後不能喝藥,還做這麼多湯藥有什麼用啊!許胤宗笑答說,雖然太後現在不能用嘴喝,但是我可以用其他辦法讓太後服藥。他叫人把滾燙的湯藥放在太後的床下,湯氣蒸騰起來,藥氣在熏蒸時便慢慢進入了太後的肌膚,並從肌膚進入身體,藥效逐漸發揮,達到了調理氣血的作用,柳太後的氣血得到調理,在被湯藥熏蒸了數小時後,病情終於有了好轉,其他禦醫們都驚歎於許胤宗竟然能想到如此絕妙的辦法。熏蒸施藥法應該是我們現代霧化吸入療法的前身,今天先進的氣霧劑乃至超聲霧化器都不是什麼稀罕之物,不過對於一千多年以前的醫家來說,能夠想到這樣的方法治病,真是令人叫絕的一件事。
許胤宗還擅長治療骨蒸疾,也叫癆病,就是我們今天的結核病。唐代關中地區流行骨蒸,這種病有傳染性,很多醫生都治不好,但是許胤宗卻是“每療無不愈”。治一個好一個,令同行望塵莫及。於是有人建議許胤宗:“您醫術如此高,應該寫書流傳給後人啊!”而許胤宗卻說:“醫術的道理是很深奧的。就拿脈象來講,脈象的變化很微妙,但就在微妙的變化中也還含有不同的脈理,區別起來十分困難,就算醫者心中能夠體會、感受得到,但用語言恐怕還是說不清楚。再有,診脈是治病最關鍵的一環,診好脈,可以在用藥時完全對症,隻要單用一味藥,就可能直攻病灶,使病痊愈。很多醫家不能夠準確地辨別脈象,僅憑一些主觀猜測,因此開出很多藥,這些藥可能有對症的,但是主藥和輔藥混在一起,互相產生作用,使主藥的藥效也失去力度,所以很難治愈病證。醫者行醫過程是十分複雜的,如果胡亂寫一些經驗,後人分辨不清,反而會產生不良效果。”許胤宗的這番論點確實有他的道理,我們也能從這位醫家身上看到他務實嚴謹的科學態度。許胤宗也是一名高壽的禦醫,享年90歲。
為治病敢把皇上紮出血
唐高宗李治也是一位很有作為的皇帝,也許是受了父親唐太宗的遺傳,高宗從小體弱多病,因此也很愛鑽研醫學方麵的知識,他讓人主持編寫的《新修本草》,為中藥學的發展建立卓著的功勞。而且他比父親李世民更勝一籌的是,對於“長生不老”的仙丹,沒有像父親那樣迷戀,而是能夠持唯物的態度來看待生死。
李治三十多歲的時候,經常感到頭暈目眩,稍微勞累一點,就越發嚴重,後來竟然發展到眼睛看不見東西了。禦醫秦鳴鶴和張文仲奉詔入宮為他診治,秦鳴鶴看過之後認為是風熱之毒侵襲至頭部和眼部造成的,於是大膽地提出用針刺百會穴至出血,應該就可以治愈。皇後武則天這時正野心勃勃,期待李治的病最好誰也治不好,自己好有機會掌權。不過在皇上麵前,武則天還是表現出對皇上的無比關心。聽到秦鳴鶴說要用針刺皇上的頭部,就大聲斥責說:“你小小一個禦醫,竟敢在皇上頭上紮針,還要刺出血,難道不想活了嗎?”嚇得秦鳴鶴趕緊磕頭請罪,這時唐高宗卻很鎮靜,他攔住武則天說:“秦禦醫是在討論病情,不必治罪,我現在被這個病折磨得十分痛苦,也許秦禦醫所說的這個辦法行得通呢?朕就不妨試一試,秦禦醫,你就來給朕進行針刺治療吧!”於是高宗命秦鳴鶴給他施針,秦鳴鶴趕緊穩定了剛才戰戰兢兢的心情,沉住氣,準確地找到穴位施針放血,由於秦鳴鶴正確地判斷了病情,所以神針一下,唐高宗果然感覺輕鬆許多,過了一會張開眼,欣喜地說,朕的眼睛看得見了!這時武則天也隻好識趣地對秦鳴鶴表示感謝,並大加賞賜。高宗能夠讓禦醫放手在自己身上診治的勇氣實在令人佩服,而秦鳴鶴為救皇上,大膽醫治的精神也令人感歎,幸好他做了明君的禦醫,如果換了是秦始皇或者隋煬帝之類,估計早就一命嗚呼了。
因病學醫終成百歲藥王
孫思邈從小身體就很弱,常常得病,家裏為給他治病,幾乎傾家蕩產,稍大一點的時候,他又目睹了隋文帝時長安一帶流行瘟疫的悲慘景象,給他留下很深印象,於是他立誌學醫,到二十歲時孫思邈就已經學識淵博,他結識了當時的太醫令謝季卿及甄權、甄立言兄弟,並向他們虛心求教,醫術更為精進。孫思邈是一個全能醫生,各個醫科的疾病都難不倒他,而且對於養生、食療、針灸乃至煉丹也都有所涉獵,也許是因為他小時候的經曆,所以他更願意為平民百姓治病,隋唐兩代的幾位皇帝先後邀請他去宮內做官,他都婉言拒絕,依然在民間行醫,不過由於他醫術高超,經常要被召到宮中來診治皇宮貴人們的疾病。
唐仁宗時候,宮中一位才人生病,雙目赤紅,而且凸出,但是卻什麼也看不見,非常痛苦,宮內的禦醫認為是內火,所以用去火藥醫治,但是一直都沒有什麼效果。仁宗叫來孫思邈,孫思邈診脈後認為這位才人不是單純的熱火,接著孫思邈又診出才人肝脈弦滑,就詢問才人的月事情況,宮內的禦醫說才人已經三個月沒有月事了,應該是懷孕了。孫思邈卻認為,才人的病是因為年輕氣血旺盛,經血不通,肝火上行才導致目疾,並不是懷孕。孫思邈開了通經藥,果然才人月事正常了,雙目自然就複明了。
史上還有孫思邈“懸絲診脈”的傳說,他曾經給唐太宗長孫皇後看病就是用此法。懸絲診脈是指病人和醫生分處兩室,互不見麵,醫生通過搭在病人手腕上的一根絲線來診脈。孫思邈給長孫皇後診脈時,宮內的禦醫開始用絲線拴在冬青根、銅鼎足部和鸚鵡上來試探孫思邈,這種小伎倆一點也沒有難倒孫思邈,很快就被一一識破。孫思邈給皇後懸絲診脈之後,認為皇後是滯產,開出一方催產藥,使得皇後順利分娩。
孫思邈醫德高尚,治病救人不分貴賤,因此無論是皇上還是平民百姓都對他十分敬重。他提出“大醫精誠”,就是告誡醫生,即使醫術有多高明,治病的時候都要心平氣靜,排除雜念,不能心存私利,無論對什麼樣的病人都要一視同仁。孫思邈在晚年著述頗多。最著名的就是《千金要方》,又名《備急千金要方》,30卷,後又有《千金翼方》30卷。這些書中涉及範圍非常廣泛,而且由於孫思邈在民間行醫,經驗十分豐富,所以創造性地發明了很多民間治病的土方。比如用動物肝髒來治療夜盲症,用蔥葉作為尿閉症的導尿管進行導尿術等等都是非常實用的治療方法。書中對藥物的論述也非常多,孫思邈被譽為“藥王”,他經常到深山中采藥,對藥物的了解非常透徹,在書中他指出,凡草石藥皆須土地堅實、氣味濃烈,不然治病不愈;凡麥門冬皆微潤抽去心;梔子者,去皮;用蒲黃者,湯成下等。對於草藥如何處理才能達到最佳功效,書中都提出了明確的說法。
孫思邈活了101歲才離開人世。他死後,屍體過了一個月,顏色容貌仍然跟活人一樣沒有變化,當人們把他屍體抬起來的時候,感覺非常輕,就像隻有衣服一樣,令人們十分驚詫。這位具有傳奇色彩的藥王,在死後又給人留下了傳奇的一幕。
漂亮公主引致禦醫史上的最大慘案
這本來講的是一個漂亮公主的故事,但是由於她的短命,卻招致了曆史上最殘忍的一次禦醫被屠的慘案。這個美麗的公主就是唐懿宗李的女兒同昌公主。李有八個女兒,同昌公主是長女。她的母親是號稱長安第一美人的郭淑妃,同昌公主也是天生麗質,溫文嫻雅,性格溫順,善解人意,是父親的掌上明珠。同昌公主長大後,嫁給了新科進士韋保衡,唐懿宗在自己的寶貝女兒出嫁時,為她準備了舉世罕見的豪華嫁妝。而韋保衡娶了這金枝玉葉的妻子,算是三生有幸,一路飛黃騰達,很快就做到了集賢殿大學士。韋家對同昌公主也是絲毫不敢怠慢,伺候得非常精心,公主整天養尊處優,什麼都不用管,吃有人喂,行有車坐,到哪都跟著一群侍從,公主吃的山珍海味都讓人咋舌,一道她平時經常吃的菜“靈消炙”,是用喜鵲舌、羊心尖烹製出來的,而做這道菜一整隻羊隻有四兩能用作原料;公主喝的“玫瑰露”,必須用清晨在盛開的玫瑰花上才能收集到的露水。
如此奢侈的生活並沒有給同昌公主帶來無盡的幸福,這麼天天養著,缺乏鍛煉,加上公主自幼身體就很弱,嫁到韋家後三天兩頭就生病,身體越來越差,韋家人為此尋遍名醫,給她吃了無數的名貴藥草,公主的主管禦醫韓宗紹、康仲殷帶著十幾個有名的禦醫差不多天天泡在公主的病榻前,為公主治病,但是無奈公主體質太弱,病情越來越惡化,禦醫們最終還是沒能挽回公主的性命。公主這一死可不得了,韋家如臨大敵,他們明白皇上知道自己愛女的死訊肯定會追究責任,韋家商議半天,覺得隻有將禦醫當作替罪羊,才能保全自己。於是韋保衡在向唐懿宗報告公主死訊時,就添油加醋地說是禦醫診斷不當,投錯了藥才使得公主身亡。唐懿宗正在悲憤當中,自然對此深信不疑,於是拉來韓宗紹及康仲殷等禦醫,不由分說當即全部斬首,又將他們的親族三百多人也都關進了大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