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隋唐五代禦醫製度(1 / 2)

太醫署、尚藥局、藥藏局三足鼎立

隋唐五代時期隨著經濟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在醫藥方麵,為了保證皇室成員的身體安康,在前代醫療體係的基礎上建立了一套更完善的係統,執行這套係統的三大機構就是太醫署、尚藥局、藥藏局。太醫署設立了更全麵的官職,除了掌管全國的醫療工作之外,也更多地充當了醫藥大學的角色,並逐步把進行醫學教育、培養醫學人才作為重點,從而保證了不斷為宮廷輸送醫療人才。尚藥局是宮廷內皇帝及皇後等專門的醫療保健機構,負責宮內的疾病治療、禦藥的製作及試嚐。藥藏局則是特別為太子設立的,負責給太子治病保健,以利於太子更健康地成長。五代時期是一個處於過渡期的朝代,因此在醫學方麵上沒有隋唐那麼興盛,製度主要承襲前代,但更為簡化。

太醫署——禦醫人才的培養基地

在隋文帝時,太常寺下設太醫署,其中太醫令2人,從七品下,丞2人,從八品下,主藥2人、醫師200人、醫生120人、藥園師2人、醫博士2人、助教2人、按摩博士2人、祝禁博士2人。隋煬帝時又增設醫監5人、醫正10人。太醫令為行政管理長官,太醫丞為副手。醫師、醫正、醫工是負責具體診治、護理病人的醫生。醫博士主要的職責就是教授醫學。到唐代,太醫署仍屬太常寺主管,有太醫署令2人,從七品下,太醫丞2人,醫監4人,同為從八品下、醫正8人,從九品下。唐代太醫署明確設立醫師、針師、按摩師、咒禁師四科,每科都由博士來教學;而太醫署內的主藥、藥童則負責藥材方麵事宜;唐在京師還建立了藥園,種植草藥,同時藥園師可以在藥園中,結合實際的藥草,給藥園生傳授藥草知識。太醫署內的學製要求十分嚴格,僅以醫科一科為例,對於醫科下麵不同的學科都規定了學習期限,如體療科(相當於內科)的學製為七年、瘡腫科(相當於外科)、少小科(相當於兒科)學製為五年,耳目口齒科(相當於五官科)學製為四年,角法科(相當於外治法)學製為三年。針對學習的考核也非常多,各科教授的博士每月要進行有關的月考,太醫令在每季會對太醫署內的學生進行季考,太常寺則會在年終進行總試。考試內容廣泛,對於每科學生要達到的程度要求也很高,比如學本草的,要求做到看一眼藥形,就能準確說出該藥的藥性;學診脈的,不但要會背各種脈訣,還要在實際診脈中能夠正確辨別浮沉澀滑等不同脈象。考試成績優秀的學生可以得到晉升,有機會成為醫師,甚至進入宮中做禦醫。一旦學業不精,隨時都可能被淘汰。太醫署在教學方式上,一般是先學習基礎學科,考試通過後再進行小班分科學習,同時也非常重視學生的實際臨床經驗的培養。由於醫學教育製度的正規化,使得隋唐時代在醫學上人才輩出,太醫署就像宮廷的一個醫學人才庫,隨時都可以為宮廷提供更多的禦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