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寸口切脈法,細分24種脈象
王叔和是漢末至西晉年間最著名的禦醫,關於他的籍貫有兩種說法。史書中記載王叔和是晉朝高平人,今天對於高平這個地方說法不一,一種說法說是在山東,一種則說是在今天的山西高平。而在山西高平曾出土過製藥的石窯以及製藥用的石臼、碾等工具,據分析這些很有可能是王叔和當年留下的,由此看來說王叔和是山西人可能更合理一些。
王叔和曾做過曹操的專職侍醫,後來又當過王府侍醫、皇室侍醫,最後還升到太醫令。他學識淵博,非常喜歡鑽研,他對這個時期的醫學貢獻主要是他著述的《脈經》和整理東漢著名醫家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
《脈經》是我國現存第一部完整的研究脈學的書籍,前代的醫家雖然對脈學的研究也有一定的成果,卻始終沒有能夠總結歸納,對於脈學中涉及的脈象名稱、診脈方法等等都比較混亂,王叔和通過多年的行醫經驗,對診脈進行了非常細致的規範。首先對於診脈的方法,在古時,診脈的方法叫做“三部九候”,三部就是指人的手、足、腳,每一部下麵又按照天、地、人分為三候,這樣一共九候,因此患者在接受診脈時就要從頭診到腳,過程十分繁瑣。而王叔和創立了寸口切脈法,這種方法隻需診斷病人的腕部,將示指、中指和環指放在病人腕部的寸、關、尺部位,由此可以診斷人體內髒的疾病,王叔和還提出了寸、關、尺三部脈與髒腑的關係:右手的寸部可診斷肺和大腸的疾病,關部可診斷脾胃的疾病,尺部可診斷命門和三焦的疾病;左手的寸部可診到心與小腸疾病,關部可診到肝膽疾病,尺部可診到腎和膀胱的疾病。這種寸口診脈法確立後,後世的醫家一直沿用至今,所以王叔和在診脈方法上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切脈在古代是醫生了解病情最重要的手段,但是由於是用手來感覺,可能每個人感覺都會有所誤差,而這個誤差可能就會釀成大禍。所以王叔和在細分脈象時,對相似的脈象如何分辨做了係統的描述。他首先確定正常的脈象,即平脈的概念,這通常是以醫生的呼吸來計算,一呼一吸,脈搏跳動四次,相當每分鍾70次左右,這是正常的脈搏速度,平脈的特點是不浮不沉,不快不慢,和緩有力,節律均勻。與平脈做比較,王叔和又細分出了24種脈象:浮脈、芤脈、洪脈、滑脈、數脈、促脈、弦脈、緊脈、沉脈、伏脈、革脈、實脈、微脈、澀脈、細脈、軟脈、弱脈、虛脈、散脈、緩脈、遲脈、結脈、代脈、動脈,對每一種脈象,王叔和描述得十分細膩,同時言簡意賅地準確指出診脈時的感覺,特點非常鮮明,就像口訣一樣,比如說到“浮脈,舉之有餘,按之不足”,表明其脈搏顯現在淺表的部位,“滑脈,往來前卻,流利展轉,替替然與數相似”,是一種圓滑的感覺,氣實血湧,往來流利,這種脈象屬於實熱。婦女如果沒有病,卻有滑脈,則可能是懷孕的征兆。王叔和還特別提出了相似的脈象,諸如浮脈和芤脈相似,弦脈和緊脈相似,沉脈與伏脈相似等等,他也指出了相似的脈象如何區分,比如沉脈和伏脈,前者輕按不容易探到,需要重按才能摸到,而伏脈則要極重才能按到。提出相似的脈象,並加以仔細區分,可以使醫者在診脈時注意到這些細節,做出更準確的判斷。
在《脈經》中,王叔和還提出了季節、氣候變化對脈象的影響,人體在春、夏、秋、冬四季,由於生理適應環境的變化,脈象也會有所變化,王叔和總結出“春弦、夏洪、秋毛、冬石”的四季脈象特點,就是說春天的脈象微弦,夏季的脈象微洪,秋季的脈象微浮,冬季的脈象微沉。如果在某個季節出現不該出現的脈象,也會提示人體生病。對於脈象的診斷,王叔和還提出了因人而異的論點,就是不同性別、年齡、體質以及不同體形的人,脈象也是有區別的。比如肥胖的人,脂肪較厚,脈自然會沉一些,瘦人則浮一些;婦女的脈象多細一些,小孩的會快一些,老人的會弱一些。王叔和的《脈經》,在唐代還曾作為太醫署裏醫學教育的必修課目。《脈經》不僅在國內廣為流傳,其影響力還遠及日本、阿拉伯等地,這些地方對脈學的認識和研究都是建立在《脈經》基礎上的。
王叔和的另一個貢獻是整理了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傷寒雜病論》是東漢時期的醫學巨著,那時候書都是寫在書簡上,加上連年戰爭,書籍很難留存。王叔和做太醫令時,花費了很長的時間四處收集整理《傷寒雜病論》的書籍原稿,最後終於把原書的大部分書稿都收集完整,並著手進行編輯整理,在修複原書的過程中,王叔和根據自己的理解,將《傷寒雜病論》分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部分,其中《傷寒論》主要是記錄各種傷寒病證的治療方法,而《金匱要略》則是各種疑難雜症的治療。雖然後人認為他對原著進行修改可能有悖張仲景的初衷,但是如果沒有王叔和的整理編輯,這本醫學名著可能會永遠遺失,正如清人後來所說:“苟無叔和,焉有此書?”所以無論怎樣,王叔和都是功不可沒的。
徐氏家族——名醫輩出的禦醫世家(1)
雖然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有了官辦的醫學教育,但是世襲的醫學家族仍然存在,徐氏家族七代當中就出了十二位名醫,而且其中徐道度、徐文伯、徐成伯、徐之才、徐之範都曾進入宮廷,有的進入太醫署任職,有的還被皇帝封為高官,得到皇帝的器重,經常要給皇帝及皇族治病,醫道十分精湛。
《南史·列傳二十二》原文選讀
宋後廢帝出樂遊苑門,逢一婦人有娠,帝亦善診,診之曰:“此腹是女也。”問文伯,曰:“腹有兩子,一男一女,男左邊,青黑,形小於女。”帝性急,便欲使剖。文伯惻然曰:“若刀斧恐其變異,請針之立落。”便瀉足太陰,補手陽明,胎便應針而落。兩兒相續出,如其言。
徐家從醫基業的創始人徐熙,曾做過南朝宋濮陽太守,後來跑到秦望山做了個隱士,有一天他遇到一位道人,道人留給他一個葫蘆,告訴他:“你的子孫應該用道術來救人,而且會盡享富貴。”徐熙打開葫蘆,裏麵竟是一卷《扁鵲鏡經》,於是他精心研讀,不久醫術就名震天下。
徐熙的兒子徐秋夫秉承父業,也成了一位有名的醫家,傳說竟還給鬼治過病。徐秋夫的兩個兒子徐道度和徐叔響,醫術也十分出色。
徐道度內外科都很擅長,但是他腳有點毛病,走起路來不太方便,宋文帝為了讓他給皇子看病,就允許他乘著小車入宮來看病。經徐道度治療的病患,都是手到病除。宋文帝曾感慨說:“天下有五絕,都出於錢塘一帶。”這裏的五絕就是當時善彈琴的杜道鞠、擅長詩文的範悅、善於模書的褚欣遠、善於圍棋的褚胤,另一絕就是擅長療疾的徐道度。徐道度著有《療腳弱雜方》,這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治療腳氣病的專著。
徐叔響,對針灸、小兒科、本草學等都有研究,且著述豐富。
到徐家第四代,徐道度有一子徐文伯,徐叔響有兩子徐嗣伯、徐成伯,這三個人的醫術也是聲名顯赫,頗多成就,讓徐氏家族的醫名進入巔峰時期。徐文伯一直都在帝王身邊做禦醫,有很多治療病證的絕招。宋孝武帝時,路太後突然肚子疼痛難忍,其他禦醫都束手無策,叫來徐文伯,徐文伯診脈後說:“太後的病應該是石搏小腸。”即我們現在所說的膽結石、泌尿係統結石之類的疾病,之後徐文伯用了消石湯進行治療,太後很快排出了結石,肚子也就不疼了,太後因此封賞了徐文伯。宋明帝年間,有一個宮女患有腰痛,疼的時候還會牽連到心髒,病證一發作就會氣息欲絕,其他醫生認為是“肉”,可能宮女肚子裏有異物,而徐文伯認為是“發”,是由頭發引起的病證。於是用油催吐,結果這個宮女真的吐出了像頭發樣的物體,而且竟然有三尺長,吐後病就痊愈了。還有一次,徐文伯隨南朝宋後廢帝劉昱出去遊玩,遇到一個懷孕婦女,劉昱也略通醫術,為了顯示自己的診脈技術,他讓徐文伯和自己一起給這個孕婦診脈,劉昱診後說:“這個女子懷的是女孩。”接著他讓徐文伯診,徐文伯診脈後說:“她的腹中是兩個胎兒,一男一女,男的在左邊,女的在右邊,男孩又青又黑,比女孩還小。”劉昱不相信,這個殘忍的帝王為了證實誰對誰錯,竟然要剖開孕婦的肚子來看個究竟,徐文伯趕緊攔住,對劉昱說,我可以用針灸就讓她很快生下孩子,於是徐文伯在孕婦的足太陰經和手陽明經兩處施針,胎兒真的很快就生出來了,正如徐文伯的判斷,果然是一男一女兩個孩子。
徐叔響的兒子徐成伯,也是深得當時帝王重用,北魏獻文帝聽說他本領了得,於是把一個病人安排在帳幕後麵,不讓徐成伯看到病人,隻讓徐成伯隔著帳幕給病人診脈,徐文伯診過之後,竟然也能明確地說出病人的病情,甚至對病人的臉色以及得病的症狀都描述得很準確,獻文帝對他的醫術大為讚賞,給他加官晉爵,並讓他跟隨自己身邊。後來的孝文帝在外出巡遊時,突然染上重病,徐成伯日夜兼程趕到孝文帝身邊,為他精心診治,使得孝文帝痊愈,為此孝文帝在舉辦筵席時,特意安排徐成伯坐上座,並向文武百官講述徐成伯用高超醫術救治自己的功績。徐成伯非常善於養生,還熱衷於煉製長生丹藥,曾經隱居嵩山一年,為皇帝煉製延年益壽的金丹。他自己也經常服用養生藥丸,所以到八十歲時,鬢發還沒有白,精力仍然十分充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