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三國兩晉南北朝禦醫故事(3 / 3)

姚僧垣對於不同體質的病人,在診病時也有獨到之處。南北朝時梁武帝蕭衍因為身體發熱,想服用大黃,姚僧垣根據當時梁武帝身體虛弱的情況,認為如果服用大黃會不利於身體,所以勸說梁武帝不要服用,但梁武帝不聽,最後還是服用了大黃,過了不久,病情就加重了。後來梁元帝蕭繹突然感覺心口發堵,疼痛難忍,召集禦醫來會診,禦醫們都說,皇帝乃是至尊的身體,不可用猛藥,應該用一些藥性平和的藥物慢慢調養,但是姚僧垣卻說:“皇上的脈象洪而實,表明體內有宿食鬱積不下,因此要用大黃這樣的猛藥來通便,否則就無法治愈。”元帝信任姚僧垣,按照他的處方吃了藥,果然排下了宿便,病也就好了。同樣是大黃,用與不用,都是要根據病情來定,姚僧垣深諳其中的奧妙。

北周時文宣太後臥病不起,禦醫們眾說紛紜,不知如何是好,姚僧垣被高祖叫來詢問他的意見,他說我也沒有什麼過人的本領,隻是看的病人多,經驗可能多一些罷了。現在太後的病情,確實令人擔憂,恐怕已經沒有治愈的機會了。不久,太後就去世了。姚僧垣麵對皇帝,敢於直言太後的真實病情,確實令人敬佩。

姚僧垣著作有《集驗方》12卷,《行記》3卷,他在治病過程中積累的經驗都收集整理於這些書中。

碑文居然是醫書

褚澄是南北朝時期一個有名的醫生,他家族顯貴,一直都做高官,但是由於他精通醫術,因此也常常進入宮廷看病。南齊高帝蕭道成的兒子生了急症,高帝叫褚澄來醫治,經過褚澄的治療,很快就好了,因此得到高帝的重用。有一次,褚澄在官府中看到一個來辦事的李某,他看了看李某的麵相,然後對他說,你得了很重的疾病。李某很驚訝,點頭說:“是啊,我以前得過一種怕冷的病,到現在已經有五年了,一直治不好。”褚澄於是給李某把脈,並告訴他:“你得的不是冷疾,也不是熱疾,而是吃白瀹雞子過多了。”白瀹雞子是一種浸煮過的雞子,李某吃完一劑褚澄開的藥,就吐出一物,內有一雛雞,等吃完藥,李某前後共吐出了13頭雛雞,病也就此好了。

褚澄對醫學最大的貢獻是寫了一部《褚氏遺書》,他死的時候將這部書的內容刻在了自己的碑文上,希望能夠流傳後世。果然,在唐朝時,褚澄的墓被人發現,墓碑上的《褚氏遺書》被唐代的醫學家編輯整理成書而流傳了下來。《褚氏遺書》分為十篇,包括受形、本氣、平脈、津潤、分體、精血、除疾、審微、辨書、問子,涉及的內容很廣泛,在書中,他闡述了氣、血、精、津液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認為如果人體的陰陽二氣失調,就會生百病。在疾病治療上,褚澄強調辨證治病,根據疾病的部位和性質來治療,提倡用藥少而精,並應根據個體的差異來用藥,健壯的人用藥就要多一些,虛弱的人則應該減少藥量。

褚澄書中記載關於生育的理論也很多,闡述了生育的年齡、胎兒的形成、生男生女的原因以及遺傳等論點,這些觀點在今天來看不算什麼,但是1500多年前能夠提出這些論點,實在是十分難得的。在書中記述了這樣一件事:建平孝王的妃子很多,但始終沒有生下皇子,孝王心中著急,又選了很多尚未成年的民家子女入宮,也還是沒有生子。他就問褚澄怎麼回事,褚澄回答說:“男女的結合,一定要選擇適當的年齡。雖然男子在十六歲精氣已通,女子十四歲就月經來潮,但此時並未發育成熟,到了男子三十、女子二十這個年齡之後,男女的陽精和陰血才真正發育成熟,此時結婚才能順利受孕,而且孕育出的孩子也會天賦很高,身體強壯。通過這個例子,褚澄闡述了早婚早育不可取的觀點。褚澄還有另一部著作叫《褚氏雜藥方》,不過這本書沒有《褚氏遺書》那麼幸運,早就散失了。

一脈知生死,一脈知男女

李修、王顯、周澹也是這個時期的禦醫中出類拔萃的人物,李修、王顯主持編寫的官頒醫書前麵我們已經提到,同時他們在治療上也是卓有成效。

李修自幼跟隨父親學習醫術,後來他離開父親,自己行醫,到北魏時進入宮廷做了禦醫。孝文帝時,文明太後經常身體不適,就常常召李修給她醫治,李修用針灸和中藥治療效果很好,因此深得孝文帝和文明太後的賞識,賜給他“車服第宅”,並賜他號為“鮮麗”。李修的診脈技術也非常厲害,他診脈不但可以判斷出疾病,而且能夠預測出病情會怎樣發展。當時有一個前朝的元老鹹陽公高允,已經有一百歲了,但是精神仍很矍鑠。孝文帝和文明皇後非常看重這位長壽的元老,經常讓李修給高允診脈,了解高允的健康情況,有一天,李修診完脈稟告文帝說,高公的脈氣已經衰竭,元氣已經很微弱,恐怕不久就會辭世。果然,沒過多長時間,高允真的老死了。

王顯出名是因為給文昭太後診脈。在文昭太後剛懷孕時,出現一些妊娠反應,但是當時文昭太後並不知道自己懷孕了。太後經常做一個怪夢,老是被這個夢纏繞、驚醒,因此得了心病。王顯和徐成伯兩人當時都被召來給太後診治,徐成伯認為太後的病是微感風寒,用針灸和湯藥調理就可以了。而王顯診脈後則認為,太後並沒有什麼心疾,這隻是懷孕生男孩的征兆。後來證明,文昭太後確實是懷孕了,而且生下了後來的宣武帝,王顯因此被召入宮當上了禦醫,並一直照顧宣武帝的身體。宣武帝年少時經常患一些小病,都是王顯給他醫治調理,使他的身體逐漸強壯起來,王顯在宮中一直管理皇帝、太後以及太子的用藥。宣武帝死後,朝廷的大臣怪罪於王顯,將王顯削官流放,從此王顯結束了禦醫生涯,最後悲慘地死去。

另一位比較有名的醫家是周澹,他曾擔任北魏的太醫令,北魏太祖拓跋當時迷戀道教,有個大臣向太祖進獻了服食仙經數十篇,於是拓跋設置仙人博士一職,立仙坊,將西山封閉起來,專門用來煉百藥仙丹,而且還讓一些被判死罪的囚徒試吃這些丹藥,不過都沒有效果。負責此事的周澹因為需要四處去采集煉丹的藥物,覺得非常辛苦,曾試圖讓皇帝廢掉此事,他讓妻子收買仙人博士的小妾,從小妾口中得知仙人博士的一些不可告人的秘密,並以此威脅仙人博士停止煉丹。仙人博士無奈隻好向拓跋請求辟穀,並獲得允許。周澹以為沒有仙人博士了,煉丹之事自然就不會再做,但是太祖癡心不改,又設煉藥官,繼續煉丹。由於煉丹屢次失敗,拓跋也感到煉丹之事希望不大,漸漸才放棄。拓跋之後,拓跋嗣即位,他患有頭暈的頑疾,經常頭暈目眩,周澹用藥把拓跋嗣給治好了,因此又受到拓跋嗣的器重,還被封為成德侯。

為皇帝煉丹的“山中宰相”

在魏晉時期,服食金石之風更為盛行,煉丹術也因此更加發展。服石與煉丹早在先秦時候就已經萌芽,在秦漢時期更加發展,秦始皇曾經多次派人去尋求長生不老的仙丹,漢武帝也曾經服食“玉屑”而求長生。魏晉時期道教興盛,道教推行的神仙思想也是對煉丹術的一個推廣。陶弘景因為博學多識,對醫學研究頗深,在當時很有影響,得以在宮中做官,後來他辭官開始隱居生活,陶弘景與後來的梁武帝蕭衍有很深的交情,梁武帝起兵伐齊奪取政權時,經常會向山中隱居的陶弘景討教國家大事,請陶弘景為他出謀劃策,為此,陶弘景還得了“山中宰相”的雅稱。

陶弘景10歲時就已經讀了葛洪的《神仙傳》,葛洪是當時最有名的煉丹家,受其思想影響,陶弘景也潛心於研究煉丹之術。梁武帝蕭衍稱帝以後,更加器重陶弘景,一直想讓陶弘景出山做官,但陶弘景始終沒有答應。梁武帝也是迷戀煉丹的皇帝,他賜給陶弘景黃金、朱砂、曾青、雄黃等煉丹的原料,陶弘景就用這些原料煉出一種叫“飛丹”的丹藥,並獻給梁武帝。

陶弘景在煉丹尋仙藥的同時,也傾心研究本草藥學,寫就《本草經集注》3卷,這本書是對《神農本草經》的一次總結和完善,記載的藥物種類達730種,按玉石、草木、蟲獸、果、菜、米食及有名未用等分為七類,除有名未用類,其他每類再分成上、中、下三品。強調了藥物的性味、產地、采集、鑒別等內容,書中為區分藥物的寒熱性味,用朱點標注為熱,墨點標注為冷,無點則為平。還總結了治療疾病的一些通用藥物,比如治療水腫的藥有大戟、甘遂、澤瀉、葶藶、芫花、巴豆、豬苓、葦根等,治療黃疸的藥有茵陳、梔子、紫草、白薇等。另外在書中還特別提出了藥物的配製、加工炮製方法。

陶弘景還非常重視養生,他的另一本著作《養性延命錄》也是集合前人對養生保健的論點加以總結而成的,裏麵很多的觀點對於現代的養生都非常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