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三國兩晉南北朝禦醫故事(2 / 3)

叔響的另一個兒子徐嗣伯也是治療疑難雜症的高手,南齊的一個將軍因為有怕冷的毛病,當時比較流行煉丹服石,這個大將軍就服用了五石散,是用紫石英、赤石脂、鍾乳石、白石英、硫磺等五種石藥炮製的丹藥,以為可以治好自己的寒證,哪料到,服用之後,反而更怕冷了,徐嗣伯采用了十分獨特的療法:在冰天雪地裏,讓大將軍赤身坐在冰冷的石頭上,然後讓人用一桶桶冷水從大將軍的頭上往下澆,這一桶桶水澆在大將軍身上,簡直是寒冷徹骨,大將軍被澆得昏厥過去,旁邊的家人實在看不下去,趕緊叫徐嗣伯停手,可是徐嗣伯說,如果想治好大將軍的病,你們就不要多管,我自然知道什麼時候該停止。澆了一百多桶冷水之後,大將軍開始能動了,背上還開始冒熱氣,再過一會大將軍坐起來要喝涼水,就這樣,大將軍的寒證讓徐嗣伯用這種罕見的治法治好了。

徐氏家族——名醫輩出的禦醫世家(2)

徐家的第五代,又有徐文伯的兒子徐雄和徐成伯的兒子徐踐承襲家業,也比較有名氣,隻是稍遜父輩。

徐家第六代的徐之才、徐之範又給徐家醫術帶來了一代輝煌。徐之才的行醫故事我們下麵還會著重講到。徐之範也曾任北齊尚藥典禦,官至太常卿,也是在皇宮中有名的醫生。

徐家第七代,較為知名的醫生是徐之範之子徐敏齋,他博學多才,也頗有成就,不過自此以後,徐氏家族的醫學成就也漸漸走向沒落。

能言善辯的乖巧禦醫

徐之才是前麵我們提到的徐氏家族第六代傳人,可以說,他是徐氏家族七代名醫中最出色的一位,他曾經侍奉過梁國魏帝、東魏孝靜帝、北齊文宣帝、北齊武成帝等多個皇帝,在每個皇帝麵前都能十分受寵,足見他醫術高明,而且對於如何侍主也是很有心得。

徐之才從小聰慧可人,十三歲就被招為太學生,粗通禮、易,被人稱為“神童”。再大一些,他博覽經書,又知曉天文,特別是醫藥,得了家傳,更為精通。他不但醫術出名,而且口才也非常好,在帝王麵前非常知道討好。

北齊武成帝長了顆“牙”,就是所謂的智齒,問身邊的禦醫怎麼回事,因為長智齒是個平常的事情,於是尚藥典禦鄧宣文就以實相告,結果武成帝非常生氣,命人把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的鄧宣文打了一頓。然後又叫來徐之才,讓他說怎麼回事,機靈的徐之才趕緊上前拜賀說:“恭喜皇上,皇上長的是智齒呀,長智齒的人都會聰明長壽!”結果武成帝龍心大悅,立刻給了徐之才很多賞賜。

後來武成帝得了一種怪病,老是覺得精神恍惚,幻覺迭出,他時常看到空中有一團五色物,過一會兒這團五色物又變成了一個亭亭玉立的美少婦,而且高有數丈,再過一會兒美少婦又變成了觀世音菩薩。武成帝整日被這些幻覺纏繞,十分痛苦。徐之才給武成帝看過之後,說皇上這是由於“色欲過度,大虛所致”,因為武成帝貪戀酒色過度,造成身體十分虛弱,才會產生幻覺。徐成伯應用一些滋補的湯藥,這些湯藥服用過後,武成帝開始感覺這些幻覺變得遠了一些,再過了一段時間,就看不到美少婦了,隻看見五色物,繼續服用湯藥後,幻覺慢慢消失了。不過成武帝的病是因為沉迷酒色所致,所以經常還會複發,每次複發,武成帝就要把徐成伯召來醫治,治療一段時間後,病情逐步穩定。徐之才就被派到外地當差,不曾想,武成帝再次犯病,這次徐之才趕緊往回趕,但是終於沒有來得及趕上,武成帝在他回來的前一天就不治而死了。

北齊武明太後生病,召徐之才的弟弟徐之範進宮給太後看病,回來後徐之範告訴徐之才一個童謠,徐之才根據這個童謠進行拆字,並且依據自己以前給太後看病的情況,預測武明太後不久就將不治而死,果然不出他所料,武明太後沒過多久就死了。

此外,徐之才在藥劑學、婦產科上也有很深造詣,曾撰修《雷公藥對》與《藥對》,把藥分為宣、通、補、瀉、澀、滑、燥、濕、輕、重十劑,根據這些藥物的屬性,他們治療的病證也是不同的。如宣劑可治療瘀塞不解之證,如生薑、橘皮等。通劑可以幫助滯氣下行,通草、防己屬於這類。補劑可以補益身體的虛弱,如人參、羊肉等可以補虛。燥劑,能夠吸收濕邪,消除腫痛,如桑白皮、赤小豆等等。

徐之才歸納的這些藥材與疾病的關係,為後人在用藥方麵提供了很好的經驗。

徐之才還提出孕婦逐月養胎法,提出在懷孕的各個階段,要注重飲食調攝,注意勞逸適度,講究居住衣著,重視調理心神陶冶性情,施行胎教等,這些有關孕婦調理、胎教的觀點都是創造性的。

徐之才相當高壽,80歲才去世。他還著有《家傳秘方》、《小兒方》、《明冤家錄》等書,不過都沒有流傳下來,他有兩個兒子,但是在醫術上都毫無建樹。

慘遭殺戮的禦醫們

這裏要講到的是這個時期禦醫中的幾個倒黴蛋,他們有的因為心術不正,犯下罪行;有的是因為命運不濟,侍主無功,最後都得到了同一個結局:慘遭殺戮。

先說說程據,他在晉武帝司馬炎時做了太醫令,程據為得到皇帝的寵愛想盡辦法,他曾經十分滑稽地向晉武帝進獻了一件用雉雞頭做的裘衣,結果晉武帝不但沒有嘉賞他,而且認為是奇裝異服,不符合祖宗的禮數,命人燒掉了裘衣。晉惠帝司馬衷是個有點弱智的皇帝,無法親理朝政,所以朝中的大權掌握在皇後賈南風手中,賈皇後因此胡作非為,程據為了討好賈皇後,竟然不惜與之私通。朝廷忠臣看到賈皇後行為如此不檢點,而且恣意妄為,都十分憤怒,於是他們商議要迎回太子司馬,廢掉賈皇後。賈皇後知道這個消息十分害怕,就暗中命令程據利用太醫的便利,設計加害太子司馬。程據製成巴豆杏子丸,想乘機放到太子的食物中毒死太子。好在太子司馬十分警覺,一直都是自己煮飯,使得程據一直沒有機會下手,最後情急之下,程據派了個親信混到太子家中,用藥杵打死了司馬。事情敗露後,程據終於難逃一死。

西晉齊獻王司馬攸是晉武帝司馬炎的弟弟,司馬攸為人忠厚,又有才幹,因此深得朝中大臣的擁戴,而晉武帝司馬炎忌妒心很重,看到群臣對司馬攸如此景仰,生怕司馬攸勢力漸大,篡奪自己的皇位。所以就想把司馬攸派到邊遠地方,以了卻自己的心病。司馬攸心知司馬炎的用意,一直推脫身體不適而沒有成行。但司馬炎還是堅持要他去,一來二去,司馬攸因為心中激憤結果真的生了病,司馬炎就派了禦醫前去診視司馬攸,而禦醫們隻知道揣測晉武帝的用意,生怕回去被皇上責罵,明明司馬攸重病在身,禦醫們卻稟報皇上說司馬攸並沒有什麼大礙,於是晉武帝更加懷疑司馬攸是故意不去,所以再次下令讓司馬攸盡快啟程赴任。無奈的司馬攸隻好帶病出發,結果在路上沒走幾天就咳血而死。為了掩蓋自己的不良用心,司馬攸死後,晉武帝也依律處罰了給司馬攸診病的禦醫們,將他們全都斬首。

但是有的時候,即便是認真求實地治病,由於皇帝的性情變數,禦醫也難逃一劫,這隻能歸咎於命運了。晉穆帝時候的前秦主苻生,脾氣十分暴躁,素來以嚴酷刑法治國,因為他是個獨眼,所以特別避諱別人說跟殘缺有關的字眼,一旦令他不高興,就難有活命。程延是苻生時的太醫令,是一位慘死在苻生手裏的可憐禦醫。史載關於程延的死有兩種說法,《晉書》中記載的是苻生讓程延做安胎藥,苻生問藥裏麵的人參是不是加得太少了,程延當時回答說:“雖小小不具,自可堪用。”意思是說藥量雖然少,但是足夠用了。程延萬萬沒想到,他隨口說出的“不具”一詞,正是犯了苻生的避諱,苻生馬上認為程延是在譏諷自己的眼睛,一怒之下,先挖去了程延的雙眼,然後又殺了程延。在《通鑒紀事本末》中,記載的又是另外一個故事,說苻生特別喜歡吃棗,有一天突然覺得肚子不舒服,就讓程延來看是怎麼回事,程延看過之後,就對苻生說,皇上得的不是什麼大病,就是吃棗吃得多了一些,才感覺脾胃不適,雖然程延說得十分準確,但是心胸狹窄的苻生聽了卻十分不悅,說:“你又不是聖人,怎麼知道我吃了棗!”說完竟然下令把程延給殺了。這個生不逢時的太醫令無論是怎麼被殺的,都讓人感到侍奉一個昏君的禦醫是多麼的可悲!

敢下猛藥、敢說真話的禦醫姚僧垣

梁武帝的禦醫姚僧垣,他父親曾患病多年並因此多年研習醫藥,後來傳授給他,漸漸的姚僧垣也在醫術上有了名氣。他經曆了南北朝以及隋朝幾個朝代,也是一位難得的禦醫。梁武帝本人也很喜歡醫藥,經常召姚僧垣入宮探討,還曾經對他進行麵試考核,看看他的醫學理論究竟如何,結果姚僧垣對答如流,令武帝十分欣賞。

北周武帝宇文邕在連年的征戰中身體越來越差,有一天,突然不能說話,眼瞼下垂,遮住眼睛而看不見東西,還有一隻腳也縮短了,無法行走,從這些症狀看,武帝得的是中風。請來姚僧垣看過,姚僧垣認為皇上得的病涉及五髒多個器官,不能一下子全都治療,要一個一個地治,於是他按照輕重緩急,先用藥治療語言功能,待皇上能夠言語自如,就開始治療眼部的疾患,最後再治療腳,這樣循序漸進地治療,武帝的病逐漸痊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