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周禦醫職位劃分最細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朝代更替頻繁,大部分醫療製度基本沿襲秦漢,都是設太醫令來統一管理,其下根據職責也設有藥典禦、尚藥監等。南北朝時期建立太醫署,具有醫藥行政管理的職能。其中北朝的北周仿周代的建製,分職比較細,設有太醫中大夫和太醫下大夫,下麵又設太醫丞、中藏藥丞、尚藥局丞、小醫下大夫等職,協助太醫令做行政管理工作。而具體的醫生也分為侍醫、禦醫、侍禦師、小醫上士、小醫中士、小醫醫正、瘍醫上士、瘍醫中士、瘍醫下士、醫正上士、醫正中士、醫正下士、食醫下士、主藥下士等等,屬於天官。獸醫上士、獸醫中士、獸醫下士,屬於夏官。可以看出,在不同的類別中都有不同的官階區分,這更加有利於對醫生醫療業績的評定及官職的升遷。
太醫博士執掌醫學教育
值得一提的是,南朝劉宋時期的太醫令秦承祖,在針灸方麵非常出名,而且著述很多,宋文帝時,他向皇上奏書,申請設立醫學,進行醫學教育,他的奏書獲得批準,從此開創了我國曆史上最早由官方興辦的醫學教育,打破了在此之前以師徒傳授和家族相傳的醫學教育模式,能夠培養出更多的醫學人才。北朝的時候還出現了“太醫博士”、“太醫助教”的官職,這裏的博士不同於我們今天的學位概念,而是相當於教授之類的教育職位,是在太醫署裏進行醫學教育的人。官辦醫學教育,使這個時期的醫學得到了很大的發展,禦醫人才輩出,這些名醫在醫術上獲得認可後,受到宮中的重用,並可以因此而加官晉爵,享受皇上的大量賞賜,社會地位極高。
禦醫主持官修醫書工程
在南北朝時,還開始重視醫書的編撰,比較出名的包括劉宋時《宋建平王典術》120卷,北魏時李修《藥方》110卷,王顯《藥方》35卷,這些醫書多記載的是臨床實踐的病例,對於當時醫療技術的推廣有著積極的作用。這三部醫書是官頒醫書的代表作,因為當時各地治病看病處方比較混亂,沒有相應的規矩,因此頒布這樣的醫書是對各地醫術的一個整理歸納,使各地在治療時就有了統一的參照標準。由於編寫的內容非常繁雜龐大,一個人的力量難以勝任,所以都是由官府指派有名的禦醫作為主持,像李修、王顯都是當時有名的禦醫,由他們來邀請組織各方名醫,聚集在統一的地點集中一段時間大家一起編寫,由於都是名醫,在編書的過程中他們也會有很多交流,像是一次學術交流會。他們對各自收集的資料審核、篩選後還要精編,最終分卷成書。這些書籍編輯完成後,會通過官府的行政渠道向各地統一頒布,要求各地都要以此作為規範,學習並應用於實踐,所以官府頒行的醫書比起個人的專著更有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