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秦漢禦醫故事(1 / 3)

小女舍身救父,禦醫妙術得傳後人

淳於意是西漢時期的名醫,他在年少時十分喜歡醫術,曾跟隨公孫光和公乘陽慶學醫,公乘陽慶還將黃帝、扁鵲的《脈書》傳授給他,並教其五色診法。淳於意學成出師後一直雲遊四方為人治病,由於他醫術聞名,所以經常被請到宮中為王侯貴族治病。

養生貼士

從麵色判斷五髒健康狀況的五色診法

五色診法是中醫最常用的一種診斷方法,正常人的麵色是紅黃相伴,有光澤。但由於個體的差異,所處地區的不同,以及季節、氣候、環境等的差異等會有所不同。比如人的麵色在春天偏青,夏天偏紅,長夏偏黃,秋天偏白,冬天偏黑。五色診法就是根據人的麵部顏色來判斷人身體的病證。中醫認為人的麵色能夠反映出髒腑氣血的變化,並將麵色分為青、黃、紅、白、黑五種,根據五行學說,五色對應於五髒,青為肝,黃為脾,紅為心,白為肺,黑為腎,因此從麵色的變化可推測到五髒的病變。青色一般見於肝膽及經絡病證,黃色多數脾胃虛弱,紅色則多為陽盛熱斥之證,白色一般是氣、血、津液病證的表現,黑色則跟心腎疾病相關。而每一種麵色中也還有更為具體的區分,再根據具體的顏色來對病人的病證做出基本判斷。

漢文帝劉恒時,淳於意因為得罪了權貴,被抓到長安問罪,依照當時的法律,淳於意所犯的罪是要被處以殘酷的分解肢體的肉刑,淳於意隻有五個女兒,在押解他去長安的路上,女兒們哭送父親,這一哭讓淳於意心煩意亂,仰天長歎道:“為什麼偏偏生的都是女兒,在這種時候,隻知道哭,卻沒辦法幫我去找找門路,唉,看來這回是死定了。”就在這時,淳於意的小女兒緹縈表現得非常勇敢,她堅持要跟隨父親到長安,希望能夠有機會營救父親。到了長安,緹縈給漢文帝寫了一封感人至深的上書替父親求情。她寫道:“我父親一生行醫,兢兢業業,一直非常受人稱頌。現在他雖然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行,按律應該處以肉刑,但是人死了就不能複生,況且連肢體都要被切斷,那麼即使現在父親想改過自新,也再沒有機會了。我一個小女子,身份卑微,甘願去官府做奴婢,來為父親抵罪,隻求皇上給父親一個重新做人的機會。”緹縈的上書情真意切,漢文帝讀後非常感動,最終赦免了淳於意,並且也沒有讓緹縈去做奴婢,漢文帝還下詔從此廢除麵部刺字、割鼻、斷足等三種酷刑。緹縈的舍身救父令人欽佩,更可貴的是,因為她的英勇行為,使得淳於意的醫術能夠得以更廣泛地流傳。

漢文帝在赦免淳於意的同時,下詔讓淳於意將自己治療的各種病案整理上報,並且傳授自己的醫術,於是就有了最早的病曆記錄——“倉公診籍”。淳於意在診籍中記錄了給宮廷王侯及其家屬、官吏、隨從等診病的25個案例,在案例中,詳細記載了病患的姓名、職業、籍貫、病名、脈象、病情、治療方法、所用藥物、治療效果等等,更值得稱讚的是在這些病曆中,他還毫不隱瞞地記錄了治療的效果,對於醫治無效而死亡的,也會明確寫明,並客觀地分析治療失敗的原因,表現出一個醫家科學嚴謹的誠實態度。

淳於意對於當時醫學的另一個貢獻是傳授弟子。漢代時流行禁方,禁方是指由名醫自己開發出來的具有非常功效的藥方,這些禁方始終被掌握在少數的名醫手中,必須傳給自己的弟子。名醫的弟子一般要經過拜師後,並向老師鄭重承諾不會隨便外泄,才可能得到老師的禁方。名醫之間的各種禁方不會互相交流,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製了醫術的發展。淳於意也屬其中一個禁方的代表流派,淳於意在學醫時也得到了老師公乘陽慶的禁方,不過他沒有秘而不宣,而是把自己畢生的經驗一下子傳給了六位弟子,由於跟隨淳於意學習的時間不同,他們分別得到了淳於意的部分醫術。比如臨淄的宋邑跟淳於意學了一年多,淳於意教授給他診五髒之脈的方法。之後濟北王又派遣他的禦醫高期、王禹跟淳於意學習經脈術。川王時又收馮信為徒,教授了論藥法,定五味及和劑湯法等等。另外還有一個徒弟杜信,跟他學習了兩年的脈學。後有臨淄的唐安來學五色診法等,還沒有完全學成,但是由於也算是淳於意的高徒,所以回去後齊王也讓他做了身邊的禦醫。淳於意是秦漢時期有記載的收徒最多的人,他的醫術和醫德都令人欽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