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讓生命多姿多彩(2 / 3)

人世中,誰能參透世事,誰又能立地成佛?無論是貧窮,無論是富貴,無論是卑微,無論是高貴,給予的生命總是相同的,在這看似漫長卻短暫的人生中,同樣都要經曆這八苦。在我們周圍,有些人無法去麵對已發生或者正在發生的困難事情,不敢正視現實,讓自己逃避、沉淪、醉生夢死,以為人生的苦就這樣便可過去,可若你的心還在苦水中,事情過不過去已經不重要了,你的人生還是苦的,內心還是脆弱不堪的。

人世間總會有難以磨滅的痛苦。人如滄海一粟,在麵對自然、生死時總是那麼無能為力,生命也顯得那麼脆弱。在生命的每個過程中都存在著無力感,人類感歎自己的渺小,自然的偉大,命運的輪回,還有世事的無常。那突如其來的災害,讓上萬的生命在一瞬間消逝,留下滿目的瘡痍和生者的痛苦無奈;那突然飛來的橫禍,或者就讓年輕的生命消逝,盛開的花朵凋零,或者留下終身的殘疾,要他們重新去麵對生活;還有那無可避免的病痛,它大張旗鼓地偷取人的生命,讓人痛苦不已;更有那衰老,無可避免,眼看著青春流逝,年少不在,而自己白發蒼蒼,顫顫巍巍,視線模糊,聽覺不清,味覺不靈。

生命如此脆弱,卻從來不是叫我們去沉淪的。脆弱的人生雖然讓人難過,卻也讓人反思。或者說這是人生的必經之路,人生走向成熟的路。沒有人天生能夠戰勝脆弱,卻總要學著在或漫長或短暫的人生中慢慢用行動去證實自己的勇敢。

有一天,一個拄著拐杖、少了一條腿的退伍軍人一跛一跛地走過鎮上的馬路。旁邊的鎮民帶著同情的口吻說:“可憐的家夥,難道他要向上帝祈求再有一條腿嗎?”這句話被退伍軍人聽到了,他轉過身對他們說:“我不是要向上帝祈求有一條新的腿,而是要祈求他幫助我,叫我沒有一條腿後,也知道如何過日子。”

雖然生命脆弱,難以想象的磨難在未來等待著我們,但是苦難奪不走我們對生命的熱愛。當遭遇脆弱時,不會一味地感慨自己的無助,而是要正視脆弱,麵對現實,這樣才有繼續生活的勇氣,才有活出精彩的可能。

在麵對脆弱時,束手無策和坐以待斃都不是明智的選擇,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去尋找走出困境的路。生命的張力還在於在麵對脆弱時,能夠發揮出生命的無盡潛能,任何的脆弱在某個角度都可能是成功的強大原動力。有的人臣服於脆弱,甘願在脆弱中一蹶不振,如行屍走肉般生活,放棄自我救贖的可能;而有的人,卻能夠麵對脆弱,用自己強大的內心去震懾錯誤,讓自己在麵對脆弱時有更大的勇氣。

活在當下,若我們麵對脆弱時不畏懼,生命永遠會有各種可能。

有所背負,反而能走得更遠

老子說:“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如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這句話的意思是,厚重是輕率的根本,鎮定是躁動的主宰。因此君子終日行走,不離開滿載行李的車輛,雖然有美食勝景吸引著他,卻能安然處之,因其有備無患,所以行走自如,泰然自若。無奈的是大國君主卻以輕率躁動治天下,須知輕率就會失去根本,急躁就會喪失主導。

有所背負的人,更能在人生的旅程中踏實而行,總是用一顆普世之心去承擔責任。在這些責任中,為眾生擔負起一切苦難,卻從無怨言,生生而動,為眾生之美夢,為眾生之幸福,不停不休。

有人說,世界上隻有兩種動物能到達金字塔頂。一種是老鷹,還有一種就是蝸牛。鷹矯健、敏捷、銳利,蝸牛弱小、遲鈍、笨拙;鷹殘忍、凶狠,蝸牛善良、厚道;鷹有一對飛翔的翅膀,蝸牛背著一個厚重的殼。與鷹不同,蝸牛到達金字塔頂,主觀上是靠它永不停息的執著精神,客觀上則應歸功於它厚厚的殼。

據說,一個人看見蝸牛頂著厚重的殼艱難爬行,就好心地替它把殼去掉,讓它輕裝上陣,結果,蝸牛很快就死了。正是這看上去又粗又笨、有些負重的殼,卻讓小小的蝸牛能夠長征萬裏,到達金字塔頂。有時,有所背負,反而走得更遠。

真正的智者,就是那些仿佛平實無奇的蝸牛一樣的人,雖有驚天的才能,卻總是保持著很低的姿態,不張揚、不自傲、不得意。他們活得從不輕鬆,而是有所累,為眾生所累,他們很少為自己而活,總是把眾生的理想當做自己奮鬥的目標。他們的內心總是充滿著責任感,對天下蒼生的責任感,永遠帶著濟世救人的心,把自己的一生奉獻給社會。他們雖渴望飛翔,但甘願像蝸牛一樣負重前行,不焦躁、無所畏懼、堅持自己的理想,正是因為這樣美好的品行,讓他們在社會中救世救民,做著功在當下,利在萬民、千秋所載的大事,贏得萬世的矚目和榮光。

智者之所以為智者是用負重為自己開路,讓自己時刻心有所感,讓自己時刻克服困難不斷前行。在負重中,因為艱難,所以更有勇氣、更有夢想、更有自己的堅持。那些重量,在不斷地前行中化作動力,是他們不斷地為天下的夢想而奮鬥。

有兩個空布袋,想能夠站起來,便一同去請教智者。智者對它們說,要想站起來,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得自己肚裏有東西;另一種是讓別人看上你,一手把你提起來。

於是,一個空布袋選擇了第一種方法,高高興興地往袋裏裝東西,等袋裏的東西快裝滿時,袋子穩穩當當地站了起來。

另一個空布袋想,往袋裏裝東西,多辛苦,還不如等人把自己提起來,於是它舒舒服服地躺了下來,等著有人看上它。它等啊等啊,終於有一個人在它身邊停了下來。那人彎了一下腰,用手把空布袋提起來。

空布袋興奮極了,心想,我終於可以輕輕鬆鬆地站起來了。那人見布袋裏什麼東西也沒有,便隨手把它扔了。

有所負重,才有內涵。雖然困累,卻能夠有內涵,不會因膚淺而被人放棄,更不會因腹中無物而一事無成。一時的艱難卻可能成就輝煌。因為負重,所以謹慎;因為負重,所以坦然;因為負重,所以堅持;因為負重,所以有動力前行。

此刻的我們作為一個普通人,雖然不必有澤被天下的胸懷,卻時時要有一顆清醒的頭腦,當你背負壓力或者期盼時,這些背負會時刻提醒你現在做什麼,你的夢想之路還有多遠,還會告訴你成功從來不是從天上飛來的,而是在你負重的過程中,一步一步用腳丈量出的。

生命的軌跡,從你已經擁有的開始

朋友,當你在羨慕別人比自己富有的時候,當你在嫉妒別人得到晉升和嘉獎的時候,抑或是驚歎別人有一間大房子而自己隻能過蝸居生活的時候,你的心裏是不是非常的不平衡呢?其實,我們大可不必如此,至少,我們也有一份穩定的工作,這樣,我們就可以過一些屬於自己的溫馨生活,看看電影、逛逛公園、出門旅遊……所以,我們擁有的,也能使自己過得快樂。欲望是無限的,但我們要學會去控製它,否則,我們隻會被欲望所吞噬。一個人怎麼能把所有的東西都抓在自己的小手中呢?總是要學著取舍,得不到的不必去強求;得到的好好珍惜,然後去創造更多價值。

一天,有一個老頭兒在森林裏砍柴,他掄起斧子正準備砍一棵樹。

突然,從樹上飛出一隻金嘴的小鳥。它求老頭兒不要砍倒那棵樹,並答應送給他柴燒。

老頭兒空手回到家,他對老伴兒說:“明天家裏會有許多柴的。”

第二天,老伴兒發現院子裏多了一大堆柴,就叫老頭兒:“快來看,快來看,誰在我家院子裏放了這麼一大堆柴。”

老頭兒把遇到了金嘴鳥的經過告訴了老伴兒,老伴兒說:“柴是有了,可是我們卻沒有吃的。你去找金嘴鳥,讓它給我們點吃的。”

老頭兒又回到森林裏的那棵樹下。這時,金嘴鳥飛來了,它問:

“你想要什麼呀?”

老頭兒回答說:“我的老伴兒讓我來對你說,我們家沒有吃的了。”

“回去吧,明天你們會有許多吃的。”金嘴鳥說完又飛走了。

老頭兒回到家,對老伴兒說:“上床睡覺吧,明天家裏會有許多食物的。”

第二天,他們果真發現家裏出現了許多肉、魚、甜食、水果、葡萄酒和其他想要的食物。飽餐了一頓後,老伴兒對老頭兒說:“快去找金嘴鳥,讓它送我們一個國家,國家裏要有許許多多的東西,這樣,往後我們的日子就舒服了。”

老頭兒又來到了森林裏的那棵樹下。金嘴鳥飛來問他:“你還想要什麼?”

老頭兒對它說:“我的老伴兒讓我來找你,讓你把她變成王後,把我變成國王。”

金嘴鳥冷漠地望了一下老頭兒,說:“回去吧,明天早上你會變成國王,你的老伴會變成王後的。”

老頭兒回到家,把金嘴鳥的話告訴了老伴兒。

第二天早上醒來,他們發現自己穿的是綾羅綢緞,吃的也是山珍海味,周圍還有著一大幫的侍臣奴仆。

可是,老伴兒對此仍不滿足,她對老頭兒說:“去,找金嘴鳥去,讓它把魔力給我,讓它來宮殿,每天早上為我跳舞、唱歌。”

老頭兒隻好又去森林裏找金嘴鳥,他找了很久,最後總算找到了它。老頭兒說:“金嘴鳥,我的老伴兒想讓你把魔力給她,她還讓你每天早上去為她跳舞唱歌。”金嘴鳥憤怒地盯著老頭兒,它說:“回去等著吧!”

老頭兒回到家,和老伴兒一起等待著。

第二天起床後,他們發現自己被變成了兩個又醜又小的小矮人。

不去掉欲望就不會知足,一個過於貪婪的人永不會滿足。時時處在渴求和痛苦之中。隻有擁有了的,才是真實存在的,是已經被創造了的條件。哲學家認為幸福很簡單,那就是:看到擁有的。我們很多時候都隻想著要得到什麼,而沒有去想我們已經得到了什麼。苦惱和悲哀常常引起人們對生活的抱怨,哀自己命運的坎坷,怨生活的不公。其實生活仍然是生活,關鍵看你要如何麵對生活。

偉大的作家托爾斯泰曾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個人想得到一塊土地,國王就對他說:“大清早,你從這裏往外跑,跑一段就插個旗杆,隻要你在太陽落山前趕回來,插上旗杆的地都歸你。”那人就不要命地跑,太陽偏西了還不知足。太陽落山前,他是跑回來了,但人已精疲力竭,摔了個跟頭就再沒起來。於是有人挖了個坑,就地埋了他。牧師在給這個人做祈禱的時候說:“一個人要多少土地呢?就這麼大。”

故事中的這個人是多麼的可笑啊!人心總是沒有一個滿足的邊界,但你有沒有想過其實時間是有限的呢?窮盡一生,你所能得到的東西都是不可能完整的。

何必讓自己到最後一場空呢?有的時候,需要我們停下腳步,回頭看看,其實自己的“土地”已經夠寬廣了。

有的人說,我擁有的很少,但是我快樂;有的人說,我擁有的很多,但是我憂愁。道理就是這麼簡單,擁有不是一覽無餘,失去也不是一無所有,關鍵是讓自己的心有所屬。有歌詞說“會不會放手其實才是擁有”,也有說“珍惜一切就算沒有擁有”,這是一種豁達樂觀的生活心態。你是不是會問,既然都得到了,為什麼還要放手?很簡單,因為得到的東西不適合你,這隻會平添煩惱。那為什麼沒有擁有的也要珍惜?很簡單,幸福不一定就要得到,否則隻會讓自己變得狹隘。所以,生命的旅程,從現在擁有的出發。

生命的勇氣,是將逆境當插曲

任何一個人的一生都不會一帆風順,逆境對懦夫來說是一道難以逾越的高牆,在它麵前望而卻步;而對勇士來說卻猶如動力之源,在它麵前變得更強。

逆境是一種人生的考驗,身陷逆境而不泄氣,不放棄自己,不就此淪落,奮起直追,敢於同命運抗爭,便能走向成功。

22歲那年,麥吉在一次事故中不幸失去了左腿。

失去左腿後不到一年,麥吉開始練習跑步,不久便開始去參加10公裏賽跑。隨後麥吉又參加紐約馬拉鬆賽和波士頓馬拉鬆賽,打破了傷殘人士組紀錄,成為全世界跑得最快的獨腿長跑運動員。

接著麥吉進軍三項全能。那是一項極其艱難的運動,要一口氣遊3.85公裏、騎腳踏車180公裏、跑42公裏的馬拉鬆。這對隻有一條腿的麥吉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比賽中,麥吉騎著腳踏車以時速56公裏疾馳,帶領一大群選手穿過米申別荷鎮,群眾夾道歡呼。突然間,麥吉聽到群眾的尖叫聲。他扭過頭,隻見一輛黑色小貨車朝他直衝過來。麥吉的記憶停留在了那一瞬間:群眾尖叫,自己的身體飛越馬路,頭撞在電燈柱上,頸椎瞬間折斷。

麥吉醒來時,發現自己躺在重症病房,一動也不能動。周圍的護士流著眼淚,一再說:“我們很難過。”麥吉四肢癱瘓了,那時他才30歲。

慶幸的是,麥吉並不是完全癱瘓——手臂能抬起一點點,坐在輪椅上身子可以前傾,雙手能做一些簡單動作,雙腿有時能抬起幾厘米。

麥吉有點激動,因為這意味著他有了獨立生活的可能,無須24小時受人照顧。經過艱苦鍛煉,自認為“很幸運”的麥吉漸漸進步到能自己洗澡、穿衣服、吃飯,甚至開經過特別改裝的車子。醫生對此都大感驚奇。

接著,醫生開始對麥吉重傷的脊椎進行治療。醫院對脊椎重傷病人的治療好似施行酷刑。他們先給麥吉裝上頭環:那是一個鋼環,直接用螺釘裝在顱骨上,然後把頭環的金屬撐條連接到夾在麥吉身體兩側的金屬板上,以固定麥吉的脊椎。安裝頭環時隻能局部麻醉,醫生將螺釘擰進麥吉的前額時,麥吉痛得直慘叫。

兩個月後,頭環拆除,麥吉被轉送到一家康複保健中心。在這裏,他發現有這麼多與他命運相同的夥伴,眼前的處境也並不陌生,傷殘、疼痛、失去活動能力、複健、耐心鍛煉——所有這些他都經曆過。

於是,麥吉永不向命運低頭的精神又回來了。他對自己說:“你是過來人,知道該怎樣做。你要拚命鍛煉,不怕苦,不氣餒,一定要離開這鬼地方。”

其後幾個月,麥吉康複的速度之快,出乎所有人預料。

脖子折斷僅僅六個月,麥吉便重返社會,開始獨立生活。大約又經過六個月之後,他在三項全能運動員大會上,以《堅韌不拔和人類精神力量》為題,發表了激動人心的演說,獲得了最熱烈的掌聲。

然而,即使康複過程順利,病人遲早要遇上一道牆:康複中止,殘酷的現實浮現。麥吉遇上了這道牆。當時他身體可複原的已複原了,不管怎樣努力,有些事實始終無法改變:手臂永遠不可能再抬到高過頭頂,而且他永遠不能再走路了。

明白這一點之後,向來不屈不撓的麥吉也泄氣了。

後來,麥吉獲得380萬美元賠償金,他決定遷居夏威夷。當時他對朋友說,他想去那裏開始寫自己的回憶錄。其實,這完全是一種逃避現實的借口。麥吉有個不想讓任何人知道的秘密:他患上了毒癮。脖子折斷後的第三年,麥吉認識了一個女人,她遞給他一些可卡因,溫柔地

說:“試試這個吧。你夠苦了,沒人會怪你這麼做。”

麥吉心想:“對啊,沒人會怪我的。”

一天淩晨,麥吉吸毒之後,轉著輪椅來到一條寂靜公路的中央。那是阿裏道。

麥吉曾在阿裏道贏得輝煌勝利,而這時他卻在道上思量去哪裏能再弄些可卡因。這是現實的嘲弄,還是命運的捉弄?麥吉的心被刺痛了。

“我才33歲,不想離開這個世界,”他想,“當然,我也不想四肢癱瘓,但既然無法改變這事實,隻好學會好好活下去。”

麥吉開始試著從另一角度看待眼前的處境:“也許我的遭遇並非壞事,而是上天給我的美妙恩賜,令我有機會真正了解自己。”

從此,麥吉徹底改變了,又回到了生命的正常軌道。

處在絕望境地的拚搏,最能啟發人身體裏潛在力量,沒有這種拚搏,便永遠不會發現真正的力量和強項。如果一個人總是處在安逸舒適的生活中,便不需要自己的多少努力,不需自己的奮鬥,那我們隻會讓自己變得越來越懶,越來越沒用。如果沒有那障礙與缺陷的刺激,人們也許隻會發掘出自己10%的才能,但一遇到來自外界或內心的刺激時,他們便會把其他90%的才能也激發出來,這就是生命不朽意義的所在。

有句話說得好,痛苦之於人,猶狂風之於陋屋,巨浪之於孤舟,水舌之於心髒。百世滄桑,不知有多少心胸狹窄之人因受挫折放大痛苦而一蹶不振;人世於年,更不知有多少人因受挫折放大痛苦而步入萬古深淵。但是,艱難的處境、失意的境遇和貧窮的狀況,在曆史上曾經造就了許多偉人。文王拘而演《周易》,左丘失明而著《國語》,仲尼在困苦中寫《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孫臏慘遭臏刑而造奇書《孫臏兵法》,呂不韋遭猜忌返鄉而製《呂氏春秋》永傳後人……人的意誌力是無窮的,隻要自己信心不倒,充滿活下去的勇氣,無論多強的大風大浪,我們又何足懼之?

美國著名作家海倫·凱勒的故事大家都知曉,她對生命的樂觀豁達以及對不幸遭遇的積極態度——“雖然世界多苦難,但是苦難總是能戰勝的”,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不要害怕你麵前的任何困難,當你與它們正麵交鋒時,應該把這句話牢記於心:“沒有播種,何來收獲;沒有辛勞,何來成功;沒有磨難,何來榮耀;沒有挫折,何來輝煌。”

既然人生如戲,就要忘我演出

人生如戲,你我生來都在演著自己人生的主角並充當別人戲的配角。人生如戲般豐富多彩,想要活得精彩,就必須在這樣一部大戲裏忘我演出,因為隻有演得好的演員才會一直留在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