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讓生命多姿多彩(1 / 3)

失去燈火後又擁有了滿天的星星有一位七十多歲的日本老先生,拿了一幅祖傳的珍貴名畫上電視節目,要求“家有寶物鑒定團”的專家鑒定,他說,他的父親說這是名家所作價值數百萬的寶物,他總是戰戰兢兢地保護著,由於自己不懂藝術,因而想請專家鑒定畫的價值。結果揭曉,專家認為它是贗品,連一萬美元都不值,主持人問:“你一定很難過吧?”來自鄉下的老先生,臉上的線條卻在短短的時間內變得無比柔軟,憨厚地微笑著說:“啊!這樣也好,不會有人來偷,我可以安心地把它掛在客廳裏了。”老先生的自嘲讓我感慨,失去,竟然可以擁有輕鬆。

據說,有一個富翁,為了教育精神不振的兒子知福惜福,讓他到當地最貧窮的村莊住上一個月。一個月後,孩子精神飽滿地回到了家,臉上並沒有對“下放”的不悅神情,讓富爸爸感到不可思議。爸爸想要知道孩子有什麼收獲,問兒子:“怎麼樣?現在你知道,不是每個人都能像我們這樣過得這麼好吧?”兒子說:“不是的,他們過的日子比我們還好。因為晚上我們隻有燈,他們有滿天星空;我們必須花錢買到食物,他們吃的是自己栽種的糧食;我們隻有一個小花園,對他們來說到處是花園;我們聽到的都是噪音,他們聽到的都是自然音樂;我們工作時精神緊繃,他們一邊工作一邊大聲地唱歌;我們要管理傭人,管理員工,他們隻要管理好自己;我們要關在房子裏吹冷氣,他們在樹下乘涼;我們擔心有人偷竊,他們沒什麼好擔心的;我們老是嫌菜不好,他們有東西吃就很開心;我們常常失眠,他們睡得很安穩……”

失去才能領略更多的美麗,在我們擁有的時候,總是害怕失去,但也許必須經曆失去,才能夠不再畫地自限,反而擁有更多美麗的經驗,這叫做積極性的自我安慰。失戀了,斤斤計較你辜負了我多少,但分手自有分手的理由,何不在痛過之後自我安慰:以前老是擔心會分手,現在沒什麼好擔心的了;以前總是抱怨他對我不好,現在我再也不必受到不好的對待;以前隻能守著一株草,現在可能到處都有芳草。隻要不隻著眼於一時的失去、失戀,就可能帶來更寬闊的視野;隻要不失去生命,我們依舊會大有作為。要相信一句老話:“如果老天爺為你關一扇門,一定會為你開一扇窗。”雖然,大部分的時候,從門到窗的距離,可能超乎想象得長,我們還是要找到那條路,從門走到窗口那邊,才會看到一片藍天。藍天,原本就在,隻是我們一直把自己關在房子裏。

生命中的殘局

在小城街道的拐角處,經常可以看見一個清瘦的老人坐在自製的小皮凳上閉目養神。在他麵前擺著一盤象棋殘局,也就那麼七八個子,在棋盤上縱橫交錯地排列著,卻吸引許多人在那裏駐足觀看。賭注不高,兩元錢。執黑便後走,執紅便先走,任由選擇,但必須遵守棋場的老規矩:不準悔棋。常有技癢的棋客蹲下身子與老人對弈,有時明明就要贏了,可不知怎麼的,三下五除二,老人就把對方逼得走投無路,繳械投降。棋客便掃興地扔過兩元錢,蔫蔫地走了。也有固執的棋客,紅子黑子反複試過,考慮周密,步步緊逼。可老人依然是心平氣和,處亂不驚,最終化險為夷。周圍的看客們也就不約而同地長長地呼出一口氣。

我對象棋殘局談不上研究,但老人下棋時我總是興致勃勃地在那裏觀看。倒不是棋局吸引我,而是老人那種風輕雲淡的神情,那種坦然自若的態度常常讓我想起一個人。

那是我老家的一個鄰居,我稱他王伯。年輕的時候,王伯也曾風光過一陣。

八十年代,王伯就有了自己的解放卡車,天南地北地跑運輸,錢也是嘩嘩地裝滿了口袋。後來發生了一場嚴重的車禍,一夜之間,王伯傾家蕩產,好在自己沒受什麼傷。那時鄉鄰都以為王伯就此倒下去了,畢竟是四十多歲的人了。可過了兩天,王伯就纏著紗布出現在建築工地,打起了零工。日子也就這麼挨過來了。等到積攢了一些本錢,王伯就不顧家人和鄉鄰的勸阻,買回來300多隻小雞,沿房子砌了一長排雞舍,很是壯觀。那些天,王伯就常站在雞舍前,大把大把地撤著小米,幸福地看著小雞湧過來啄食。那時養雞業剛剛興起,防疫知識缺乏,王伯的雞也就在一個月之後成群成群地倒下了。王伯在家裏足足睡了三天,再出家門的時候瘦得像根草,眼神癡癡的,令鄉鄰們歎息不止。等我再回去的時候,王伯開始騎著三輪車收起了破爛,日子過得辛苦,卻也豐衣足食。再後來,三輪就換成電動的了。每天傍晚,王伯且歌且行地收工回家,總是在門口倒一杯酒,擺幾碟菜,樂滋滋地品嚐著,那滿足的神情讓人忘記了他身上所有的傷痕。也讓我生出一種持久的感動。

當人生以一盤棋的方式呈現在我們麵前的時候,剛開始我們總是氣勢洶洶,左衝右突。幾個回合下來,棋盤中就所剩無幾了。其實,認真思量,當我們開始察覺到生命之可貴的時候,生命更多的是以一種殘局的形式出現的,能夠讓我們周旋的也就是那麼幾顆有限的棋子。要想在這盤棋中穩操勝券,非鎮定自如大智大勇不可。

創造生命的奇跡

1989年發生在美國洛杉磯一帶的大地震,在不到4分鍾的時間裏,使30萬人受到傷害。在混亂和廢墟中,一個年輕的父親,安頓好受傷的妻子,便衝向他14歲的兒子上學的學校。他眼前的那個昔日充滿孩子歡笑的漂亮的三層教學樓,已變成一片廢墟。

他頓時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達,我的兒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陣後,他猛然想起自己常對兒子說的一句話:“無論發生什麼,我總會和你在一起!”他堅定地站起來,向那片廢墟走去。

他知道兒子的教室在第一層樓的左後角處,他疾步走到那裏,開始尋找。

當他在清理廢墟時,不斷地有孩子們的父親急匆匆地趕來,看到這片廢墟,他們痛哭喊著:“我的兒子!”“我的女兒!”哭喊過後,他們絕望地離開了。

有些人上來拉住這位父親說:“太晚了,他們已經死了。”這位父親雙眼直直地看著這些好心人,問道:“誰願意幫我?”沒有人給他回答,他便埋頭接著挖。

救援隊長擋住他:“太危險了,隨時可能發生餘震,請你離開。”這位父親問:“你是不是來幫助我?”

警察走過來:“你很難過,難以控製自己,可這樣不僅不利於你自己,對他人也有危險,馬上回家去吧。”

人們都搖頭歎息著走開了。他們都認為這位父親因失去孩子而精神失常了。

這位父親心中隻有一個念頭:“兒子在等我。”他挖了8個小時,12個小時,沒有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渾身上下破爛不堪,到處是血跡。到第38個小時,突然,他聽到底下傳來孩子的聲音:“爸爸,是你嗎?”

是兒子的聲音!父親大喊:“阿曼達,我的兒子!”

“爸爸,真的是你嗎?”

“是我,是爸爸,我的兒子!”

“我告訴同學們不要害怕,隻要我爸爸活著,就一定會來救我,也就能救出大家。因為你說過,‘不論發生什麼,你總會和我在一起’!”

“你現在怎樣?有幾個孩子活著?”

“我們這裏有14個同學,都活著,我們都在教室的牆角處,房頂塌下來架了個大三角形,我們沒有被砸著。”

父親向四周呼喊:“這裏有14個孩子都活著,快來人呀!”

過路的人趕緊上前來幫忙。

50分鍾後,一個安全的小出口開辟出來了。

父親顫抖地說著:“出來吧,阿曼達。”

“不,爸爸,先讓別的同學出去吧!我知道你會跟我在一起。”

這對了不起的父與子,經過巨大災難的磨難後,無比幸福地緊緊擁抱在一起。

失敗是前進的動力

沒有人喜歡失敗,因為失敗大多是一些痛苦的經曆。不過,一生順利未曾嚐過失敗滋味的人是很少的,每個人或多或少都經曆過,隻是程度輕重的差別而已。

一般人幾乎都是“談失敗色變”。然而,若是換一個角度來看,失敗其實是一種必要的過程。數學家習慣稱失敗為“或然率”,科學家則稱之為“實驗”,如果沒有前麵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哪裏有後麵所謂的成功?

就企業經營的立場來看,絕大多數的老板都不喜歡失敗。然而,全世界著名的快遞公司創辦人之一裏奇先生,卻偏好雇傭有失敗經驗的員工。

裏奇在麵試一些新進人員時,總是會刻意詢問對方過去是否失敗過,如果對方回答“不曾失敗過”,裏奇反而會認為對方不是在說謊,就是不敢冒險。裏奇說:“失敗是人之常情,而且我深信它是成功的一部分,有很多的成功都是由於失敗的累積而產生的。”

裏奇深信,人不犯點錯,就無法從錯誤中學到東西,而這遠比在成功中學到的多得多。

另一家被譽為全美最具有革新製度的3M公司,也非常鼓勵員工冒險。雖然其中有很多經過試驗之後幾乎都沒有結果,失敗的發生率是預料中的60%,但是,3M公司卻視此為讓員工不斷嚐試與學習的最佳機會。

3M堅持的理由很簡單,失敗可以令人創新,重新修改過的意見會比原來的更好。

寄存失敗

她曾經慘敗過!當時,父親沒有過於嚴厲地指責,而是帶著她去旅行散心。

每到一座城市,父親都要讓她留意火車站附近的行李寄存處。她不解:那有什麼好看的?既不是景點,也非名勝!

的確,在都市的火車站附近,常有不少行李寄存處,方便旅客把笨重的包裹、行囊卸下。寄存好行李後,便可以輕輕鬆鬆地看市景風情或辦自己想辦的事情。所以,行李寄存處常常生意很好。

父親說,芸芸眾生,寄存過“行包”的人很多。然而,我們可曾寄存過“失敗”?其實失敗也是一件行包,也需寄存。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這樣的失敗者不曾寄存過失敗!他們將失敗的行包緊緊地負載在身上,不僅讓失敗重壓自己一時,甚至恒久地重壓自己一生一世。

一敗塗地、一蹶不振——這樣的失敗者如果不丟下失敗,會被失敗的行包瞬間徹底壓垮,連站立的勇氣都被壓成了碎片。一地殘骸、一地傷悲,想再度崛起,卻失去了支撐的力量。

當然,手提重物、捆綁沙袋,對於少林武僧練功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對於平常人生,我們寄存行包、寄存重物、寄存失敗就更為可取。不是嗎?

倘若寄存失敗,我們將輕鬆上路,騰出被失敗情緒占據、耗費的能量,將這些能量連同高遠的心誌盡情揮灑在通向勝利的金色跑道上,我們定能收獲更多。

是的,因為寄存失敗,我們才得以完成這樣的能量轉移。

斜陽中,父親語重心長的話語縈繞在她的耳邊——像寄存行包一樣,讓我們也學會寄存失敗吧!

丟掉遺憾

大作家沈從文曾給自己的表侄大畫家黃永玉一條忠告:摔倒了趕快爬起來,不要欣賞你腳下的那個坑。

為何呢?第一,已經摔倒了,隻要能記住這次摔跤的教訓就行了,再繼續欣賞這個坑,顧影自憐,於事無補,還把心情搞壞了;第二,這種欣賞會耽誤以後的路程,而且由於心情不好,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再摔倒。

不要總去“欣賞”那些坑,不要總把遺憾掛在嘴上。人生的缺憾,這也是人生的一種魅力,十全十美的人生也許才是最沒意思的人生呢!

陶淵明說:“覺今是而昨非。”用今天的眼光與標準來評判昨天的事物,會發現許多問題,有些遺憾可能還有機會去補救,但還有許許多多的遺憾無法彌補。

每個人在對每件事作決策時,已知的確定性因素是決策的依據,但總有不確定性,需要大家用經驗、能力去分析判斷,這種感覺與判斷同樣是決策的重要依據。對現有信息的占有不可能完全充分,對未知因素的估計不可能完全正確,犯錯是注定的。所謂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忘掉過去

一年冬天,彼德在一個小飯館裏等待一位朋友。由於在幾個地方計算的錯誤,他一生中一項相當重要的生意沒有做成,他十分沮喪。

彼德的朋友約翰終於從街那邊走了過來。他穿著破舊的大衣,戴著破爛的帽子,但看起來像是一個精力充沛的精靈。他的診所就在附近,那天他剛剛和最後一名病人談完了話。約翰已經快80歲了,仍舊全日工作。

“怎麼樣,年輕人,”他說,“什麼事讓你不痛快?”

對約翰這種洞察心事的本領,彼德早就不意外了,因此他直接地告訴約翰他的煩惱事。約翰詳細分析之後,邀請彼德到他的診所去。

到了診所,約翰從一個硬紙盒裏取出一卷錄音帶,塞進錄音機裏。“在這卷錄音帶上,”他說,“一共有3個來看我的人所說的話,當然沒有說出來他們的名字。聽他們的錄音,看看你能不能挑出支配了這3個案例的共同因素,隻有4個字。”他隨之微笑了一下。

在彼德聽起來,錄音帶上這3個聲音共同點是不開心的。第一個是商人的聲音,顯示他遭到了某種生意上的損失或失敗;第二個是女人的聲音,說她因為有照顧寡母的責任,導致沒結婚,她辛酸地述說她錯過了許多機會。第三個是一位母親,她十幾歲的兒子和警察有了麻煩,她一直在責備自己。

約翰關掉了錄音機,仰靠著他的椅子,對彼德說;“在這卷錄音帶中,他們有6次用到了這4個字,而這個詞兒正是不顯眼的毒藥。你聽出來了嗎?沒有?

好,你剛才在那家餐廳中也用了3次。”他拿起裝錄音帶的盒子,扔給他。“這4個字就在這盒子的標簽上,是任何語言中最令人悲哀的4個字。”

彼德看到用紅墨水寫得很清楚的4個字:“如果,隻要。”

“你一定大感驚奇。”約翰說,“我聽到成千上萬用這幾個字作開頭的惱恨的話。他們不停地說,直到我要他們停下來。我對他們說:如果,隻要你們不再說如果、隻要,就可以解決問題!”

約翰伸伸他的腿。“用‘如果、隻要’這4個字的問題,”他說,“在於這幾個字不能改變事實,反而使我們麵對錯誤——向後退而不是向前進,喪失動力。最後,如果你用這幾個字成了習慣,那就很可能變成真正的障礙,成為不再去努力的借口。”

“現在就拿你自己的例子來說吧。你沒實現計劃。為什麼?因為你犯了一些錯誤。那有什麼關係!每個人都犯錯誤。錯誤能讓我們從中學到教訓。但是當你告訴我你犯了錯誤,為這個錯誤而懊悔的時候,你卻沒有學到什麼。”

“你怎麼知道?”彼德感到詫異。

約翰說:“因為你沒有脫離過去式,你沒有一句話提到未來。你十分誠實,你內心裏還以此為樂。我們每個人都有一點不太好的毛病,喜歡一再討論過去的錯誤。不管怎樣,你在述說過去的災難或挫折的時候,你還是主要角色。”

彼德慚愧地搖搖頭:“那麼,如何補救?”

“轉變重點,”約翰立刻說,“以振奮的詞句取代那些令人退縮的泄氣話。”

“你能提出一些這類詞句嗎?”

“當然。不要再用‘如果,隻要’,用‘下次’來代替。”

“下次?”

“此時,我看到這兩個字創造出的奇跡。隻要病人不停地說‘如果,隻要’,他就有不妥當的地方。但是當他看著我的眼睛說‘下次’的時候,我知道他已有所改變。這表示,他會把懊悔的障礙推到一邊,向前進,采取行動,繼續生活。”

約翰不再講下去了。彼德試著從心中除去一個詞句,換上另一個詞句。雖然隻是想象,但是彼德卻能夠聽到詞句嵌了進去,還發出“哢嚓”的聲音。

美在心靈

有人乘車“隻爭朝夕”。

胡幾乎被擠扁,終於鑽進了車門。

胡的座位是臨窗的3號。卻被那個小山似的女人,一屁股將4號座位壓得“咯吱”呻吟,一下子,胡的地盤被她侵占去三分之一。

胡的這排座位是3、4、5號。5號座位上是位不滿20歲的姑娘。胡瞥了她一眼,見她表情豐富的臉上清晰地寫著對4號鄰居的厭惡。原來,5號的“疆土”也遭到胖女人的侵占。隻見5號幾乎憤然地急揮紙扇,一股汗味傳來。胡心中非常惱火。但又不便說她。

汽車在公路上飛馳。悶熱的空氣與發動機的“哼哼”聲勝過催眠曲,車上的乘客很多犯困了。4號的眼皮也在合攏。小山似的身軀慢慢向5號位傾斜,胡幸災樂禍起來:胖女人灰衣服上那汗漬斑斑的“鹽堿地”,可以從俏姑娘那裏帶來一點香水味。

5號由表情討厭,到怒氣升騰,從“厭而遠之”到奮起反擊:她架起胳膊肘頂4號的胖臉。但任你5號怎樣明頂暗碰,都撞不開她的夢門。最後5號憤中生智,猛然一閃身,把4號摔倒在座位上。車內一陣竊笑。

4號從突然破碎的夢中驚醒,很難為情地低下頭玩起自己的胖指頭來。

車行至某縣城,那位5號姑娘也開始打盹,秀發委屈地貼在4號的“鹽堿地”

上。漸漸地,5號的頭滑到了4號的胳膊彎裏了。可胖女人並不去回敬那姑娘一個閃身,卻盡力讓姑娘舒服地依著她。4號的右臂一定是很累了,她用左手去托扶著右臂。

不知怎麼,胡心裏泛起一股說不清的滋味,不禁對4號低聲說:“大嫂,弄醒她吧。”

她答非所問:“俺家大妞也這般大,年輕人愛困。”車在顛簸,胡開始思索。

生命的張力首先在於正視脆弱

佛教說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蘊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