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愛存心,以仁存心
從前,在遙遠的雪山下有一隻兩頭鳥。這隻兩頭鳥,為了自己的安全,到了夜晚則輪流守護,一頭若睡著了,一頭就醒著。
兩頭雖然共用一個身體,頭腦和思想卻是各自分開的,一頭總想著不好的事情,每天都過得不開心,所以叫做“惱惱”;另外一頭則是想著正麵的事情,每天都很開心,所以叫做“歡歡”。
有一個晚上,輪到歡歡看守了。它睜著眼睛,看著森林裏的螢火蟲飛來飛去,蛙叫蟲鳴,非常好聽,它想:“我多麼幸運地住在這美麗的森林呀!”
正想著的時候,突然聞到一陣濃鬱的香氣,原來是一朵芬芳的香花,落在頭邊,歡歡想著:“太好了,我正覺得口渴,天上卻掉下一朵美味的香花,惱惱睡得正甜,我不叫它了!”
歡歡便獨自默默地把香花吃了。
到天亮的時候,惱惱醒了,打了一個飽嗝,神清氣爽,吐氣如蘭。它問歡歡說:“我睡覺的時候,你吃了什麼東西?我感覺不錯。”
歡歡說:“你睡覺的時候,有一朵花落在我的頭邊,香氣濃鬱,你睡著了,我心想我吃了,你也能得到益處,所以沒有叫你,單獨把它吃了。”惱惱聽了,心裏想著:“我們雖共用一個身體,但感覺和思想卻各自獨立,你看見美味不與我共享真不對。”
接下來的幾天,惱惱越來越氣:“我們是兩個頭,卻共用一個身體,我每天憂煩不已,你每天卻興高采烈,我幹脆自殺了,讓你也不好過。”這天晚上,惱惱特意飛到一棵毒花樹上棲息,對歡歡說:“你先睡吧!今天我來值夜。”
等到歡歡睡熟了,惱惱就吃了樹上的一朵毒花,不久毒性發作,歡歡被痛醒過來,發現吐出來的都是臭氣,吃驚地問:“你剛才吃了什麼?”
惱惱說:“吃了一朵毒花,我想要毒死你,誰叫你上次吃香花沒有叫醒我呢?”
歡歡說:“你這隻笨鳥,我是為了我們好,沒想到你反而生出猜疑和仇恨,今天害死我的不是有毒的花,而是你有毒的心呀!”
說完,兩頭鳥就一起死去了。
愛某一個人,愛每一個人
米蘭·昆德拉在《不朽》一書中說:
隻有一樣東西可以使她擺脫這種漠不關心的態度,對一個具體的人具體的愛情。如果她真的愛一個人,那麼她對其他人的命運不會漠不關心,因為她所愛的這個人和其他人是共命運的,和這個命運是有直接聯係的。
——世間就是這樣為愛所串聯、兼容。因為愛一個人,我們同時愛他(她)的父母親人與友人,最終,我們愛這個世界,這個缺陷與奇跡共存,粗魯與溫情兼在,破滅與夢想同等的世界。
因為這個世界上有自己所愛的人。
愛情將相互的命運緊密聯結、糾纏,要愛一個人,就必得愛他(她)在人世遭遇的所有甜蜜、辛酸、委屈乃至苦痛,愛他(她)被撞得青紫的膝蓋,被吹得粗糙的臉,被磨得滄桑的靈魂,愛他(她)背後與之有千絲萬縷聯係的一群人。
愛是一種承擔。溫暖的、善良的承擔。它那般抽象,又如此具體,它不能脫離生活——愛某一個人,其實也就是愛每一個人。
隻有去愛每一個人,愛才不至於自私,才不容易像脫水的花朵般凋敗,才能得到更恒久、更普遍的祝福。
信用是最寶貴的財富
湯姆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小餐館當侍者。工作不起眼,可是湯姆卻從中明白了很多道理。最讓湯姆難忘的是一位名叫弗雷德·漢斯布魯克的老顧客。他是一個電器銷售員,常會點一份火腿、蒙得利幹酪加煎蛋卷作為晚餐。每一次,湯姆一看見他向餐館走來,就早早收拾好他常坐的桌子,為他送上他一成不變的晚餐。當然,還不忘給他送上一個燦爛的微笑。
那時,湯姆最大的夢想就是擁有一家自己的小餐館。有一天,湯姆向父母說了自己的想法,以期求得幫助,可是他們對湯姆說:“我們沒有足夠的錢幫助你。”第二天,湯姆帶著失望的心情上班。弗雷德一見湯姆就問:“怎麼了,‘陽光’?你今天一絲笑容都沒有。”湯姆說了自己的苦悶。他當時一言不發。
第三天,弗雷德居然交給湯姆一張5萬美元的支票!並給他寫了一張便箋:這筆貸款唯一的抵押是你作為一個人的誠實。
後來,雖然湯姆的小餐館並沒有開成,但是,他始終沒有忘記弗雷德對他的信任。經過努力,湯姆將5萬美元再加上每年14%的利息,歸還給了弗雷德。他給湯姆回了一張感謝的條子:“這筆貸款是我一生中最成功的一次投資。它讓我成長為一名成功的職業經理人。有多少投資會帶來如此大的收益?”
對湯姆而言,這筆貸款使他明白信用是最寶貴的財富。
人生的經曆中,需要很多人支持,而彼此的幫助都是建立在誠實信用的基礎上的,擁有信用,相當於擁有一筆無形的財富,而不講信用的人,會令人鄙視,變得一無所有。
樂觀是一種境界
二戰時,在一個日本集中營裏,一個潮濕陰暗的小屋被有刺的鐵絲網圍住。
周圍一片黑暗。
他們就在這樣的小屋子裏生活著。這根本不叫“生活”,他們是被關押在裏邊的。隻有當太陽或月亮的光線照到外麵破舊的鐵絲網上未生鏽的地方時,才可以看到一兩束反射進來的小亮光。
一關就是好幾年了!——或許是好幾十年也不一定。他們都很憔悴,但沒辦法再來計算時日了,剛開始時他們還盼望著,後來都放棄了。
他們的前後左右,都躺著剛剛死去的戰友——因為疾病、饑餓,還有絕望。
他們已經不再相信戰爭會停止,自己還能重獲自由。他們遲鈍恍惚地生活著,隻有一件東西還使他們關注:那就是饑餓,就連老鼠和蛇也被他們抓來吃光了。
然而,克林還有一樣額外的東西可以吃,那就是蠟燭。當然,他並不是一開始就把它當做食物的,因為蠟燭是不能吃的。但是如果你看到四周全是和你一樣瘦弱的身體時,你就不會低估這根蠟燭的價值了。當他實在沒辦法忍受饑餓時,他就小心地把壓扁的小皮箱從隱藏的地方拿出來,取出蠟燭輕輕地咬一小口。
這是他最後的糧食,不到每一個人都被餓得發瘋的那一天,他絕對不會輕易動它的。
作為傑夫的朋友,他答應留給傑夫一小塊。所以傑夫日夜守護著小箱子,以防克林一個人全部吃掉,這早已經變成了傑夫生活的全部支柱。
一個晚上,一個“犯人”在數了數他刻在房梁上的記號後,告訴大家那天是聖誕節。他用平淡而毫無生氣的語調說:“明年的聖誕我們都在家裏了。”隻有少數幾個人點頭同意了,大多數人一點反應都沒有,誰還能對這種生活存有信心呢?
這時候,有人用一種怪調說:“聖誕之夜,蠟燭在閃爍,鈴聲在叮當響。”
他的聲音似乎來自一個遙遠的不可知的世界,十分微弱。沒有人為之動情,他所說的事情是不存在的。
夜很深了,他們躺在各自的床板上,什麼也不想。克林變得輾轉不安,他摸出小皮箱,把蠟燭拿了出來,傑夫清楚地看到它在黑暗中的白光。“他餓了,他要吃那根蠟燭了,除非他沒有忘記我!”他這麼想著。
克林把蠟燭放到他的床上,走到外麵,取回一小塊燃燒的木炭,這一點點微光在漆黑的小屋子裏像鬼火一般閃耀。他點燃了蠟燭。
蠟燭站在他的床頭,燃燒著。
沒有人說話,慢慢地,黑影一個一個地靠過來。沉默中,這些雙頰深陷、兩眼饑餓、半裸著的男人圍住了蠟燭。
大家逐漸圍攏過來,還有牧師和傳教士。
“這是聖誕節,”牧師用沙啞的聲音說,“燭光在黑暗中燃燒著。”
於是傳教士說道:“長夜終將被征服。”
你可以在《約翰福音》中找到這一章節。然而那一夜,圍繞著那根蠟燭,這一切不再是寫在書上的話,它是一個活生生的事實,清清楚楚地放在每一個人的麵前。
光明在黑暗中閃耀,連魔鬼也不能征服它。他們看見了,而且在圍繞著一小團火焰的沉默裏強烈地感受到了。
那根蠟燭是最潔白美麗的,在火光中,他們看到了不屬於這個世界的東西。
他們原來深陷於泥濘和沼澤之中,而今天他們聽到了上千個銀鈴在風中響成一片,還有天使們快樂地唱歌。
蠟燭越來越亮,火光在不停地閃耀,它衝破了小屋沉鬱的屋頂,衝向了漆黑無垠的天空,所有的事物都變得那麼光明,蒼蒼廣宇刹那間都變得通明發亮,沒有什麼比這個更明亮了。
他們自由了,他們不再饑餓了,他們振作了。
如果現在有人說:“明年的聖誕節我們在家裏了。”大家都會同意的,因為蠟燭的火光默默地向他們這麼說,聖誕的火焰用燃燒的信箋這麼向他們說。他們看到了!
這篇文章是在一位被日本法西斯囚禁了5年的美國軍人所寫的回憶錄中節選的。它告訴我們:樂觀是一種境界。樂觀就是黑暗中的燭光,連魔鬼也征服不了它。我們要樂觀地麵對生活中的困難與磨難,那樣,我們才能振作。
敢於向命運抗爭
當一個人凡事都怪運氣不好的時候,他就很難跳出自我限定了。總之,最重要的是不要隨隨便便地就把一切的責任歸於命運。宿命論者,大多非常灰暗、悲觀。他們越是這樣,幸運女神就越不會去眷顧他們,他們就更悲觀,從而造成一種惡性循環。
開朗樂觀的人,大多不會是宿命論者。凡事請你往好的方麵想,如此一來才有可能不斷地給你帶來好運,你也就快樂起來了。
法拉第小時候家裏很窮,住在倫敦的一個破舊不堪的馬棚裏。他每天都要背著一大捆報紙到街上去賣,每份報紙一便士,他就靠這點錢來維持生活。他還在裝訂商和圖書出版商那裏當過7年的學徒。
有一次,他在裝訂《大不列顛百科全書》的時候,無意間看到了一篇介紹電的文章,這篇文章就像磁鐵一樣吸引了他,他一口氣讀完了。他完全被電吸引住了,於是他找來一個玻璃瓶、一個舊的平底鍋,再加上幾件很簡單的工具,就開始做有關電的實驗了。
有一位顧客把法拉第帶去聽著名化學家弗萊·戴維的講座。法拉第聽了戴維的講座,鬥膽給他寫了一封信,並且把自己聽講座的筆記交給戴維審閱。
第二天晚上,正當法拉第準備上床睡覺的時候,戴維的馬車停在了他那很簡陋的住所門口,一個仆人走下馬車,遞給法拉第一封戴維的親筆信,信中邀請他到戴維那裏去。他讀著這封神聖的信,簡直不敢相信這個事實。
第二天早晨,他去拜訪戴維先生。這位科學家請法拉第給他做一些清洗實驗儀器和搬運設備的工作。他非常重視。在做一些有危險性的試驗時,戴維總是戴著一副玻璃做的安全麵具,而法拉第一點也不怕這些東西,總是全神貫注地看著戴維的舉動操作。戴維看到那雙充滿求知欲的眼睛,心裏也感到很激動。
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和學習,法拉第也開始實驗了。很快,憑著他的勤奮和悟性,他的成果不斷地湧現出來,許多一流的科學家都紛紛邀請法拉第做報告。
這個自強不息的孩子,憑著求知若渴的精神,終於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攀登上了科學的高峰。
由於他成績顯著,法拉第被任命為伍爾韋奇皇家學院的教授。
當有人問戴維他一生最偉大的發現是什麼的時候,戴維說:“我一生最偉大的發現就是法拉第!”
不隻是在感恩節裏才有感恩
無論是你的朋友,你的親人,還是你的愛人,無論你們有多大的誤會,無論再怎麼忙碌,在空閑的時間,或者在過節的時候互相問候一聲,哪怕隻是一句:
“你現在過得好嗎?”掛了電話,遠方也會多了一分牽掛,多了一分想念,多了一分思念。不要等到人情生疏了,也不要等到電話號碼都忘記了,才想到有這麼一位朋友在成長的路上幫助過你,才想到有這麼一位親人在你沮喪的時候鼓勵過你,才會想到有這麼一個曾經愛過的人和你一起經曆了刻骨銘心的曆程。
一個人的心中,時時處處想著別人、關心別人、感恩別人,為更廣大人民的利益而工作、而奮鬥,那麼這個人的內心就一定光明普照。
古人說:“一亮驅除千年暗。”生命的智慧就是我們親手點燃的火把,智慧的光明才會使我們心中不再有黑暗。
1620年,一百多人乘坐“五月花”號船到美國去尋求宗教自由。在寒冷的11月,他們在現在的馬塞諸塞州的普利茅斯登陸。
在第一個冬天裏,他們受盡苦難,半數以上的移民死於饑餓和傳染病,到春天來臨時,隻剩下50多人。善良的印第安人給移民們送來了生活必需品,還教他們怎樣狩獵、捕魚和種植。第二年,他們獲得了豐收。為了感謝上帝的恩典和印第安人的幫助,大家決定要選一個日子來感謝這一切。
1789年,華盛頓總統在就職聲明中宣布感恩節為美國正式節日。
1863年,美國總統林肯又宣布每年11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四為感恩節。
1941年,美國國會通過每年11月的第四個星期四為感恩節。於是,在美國,感恩節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
感恩節一年隻有一天,但感恩的心情卻是365天都需要的。感恩與否,是一個人的人生態度。如果你學著每天都感恩,以感恩的態度麵對每一件事,你就會發現生活中不如意的事越來越少,而值得你快樂和感激的事情越來越多。
生活是快樂的,不管有多少困難,現實總是在矛盾中不斷前進。善待親人,善待同事,善待社會,善待自然。還有一點必不可忘,那就是生前盡孝、薄葬厚養,因為日常的善念善舉是對祖宗最好的祭拜。不忘先人創業時的艱辛,把自己的收獲記在曾給自己生命、培育自己成人的長輩身上,那便是最好的供品了。在這個世界上,實在有太多的東西值得我們去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