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章(3 / 3)

【注意】①忌氣惱,辛辣食物;②孕婦禁用。

吳茱萸湯

【處方來源】漢·張仲景《傷寒論》。

【藥物組成】吳茱萸3克、人參6克、大棗10枚、生薑18。

【功能】溫肝暖胃,降逆止嘔。

【常規用途】用於胃中虛寒,食吞欲嘔.胸隔滿悶,或胃脘痛,吞酸嘈雜;厥陰頭痛,幹嘔吐涎沫;少陰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

【常規用法】水煎,分2~3次口服,每日1劑。

【藥理研究】現代藥理研究表明,本方具有興奮中樞神經、對胃酸缺乏性胃炎能使胃酸增高、和胃鎮吐等作用。

【臨床新用】

一、內科

1.神經官能症:用吳茱萸湯治療神經官能症32例,男7例,女25例。發病原因:生氣23例,受驚6例,精神疲勞3例,32例皆屬虛寒患者,服3劑均始見效。結果:服12劑愈者12例,服30劑愈者10例,服90劑愈者6例,進步4例,總有效率100%。

2.美尼爾綜合征:鄭氏報道,用吳茱萸湯(吳茱萸24克、人參9克、生薑30克、大棗3枚)治一美尼爾綜合征患者,服1劑即嘔吐止,安然入睡,能舉目環視,2劑後僅遺肢體困倦,耳塞頭沉,納呆,繼服5劑,諸症悉除,觀察12年未見複發。

3.各種頭痛:用本方加味治療厥陰頭痛13例,用藥最多者12劑,最少者2劑,13例全部治愈,愈後經半年以上隨訪,均無複發。另有多處報道,吳茱萸湯對慢性、急性頭痛、習慣性頭痛、偏頭痛、青光眼頭痛、顱內高壓性頭痛等均有明顯效果,且具有見效快,療效高,不易複發等特點。

4.胃腸疾病:以吳茱萸湯治療胃脘痛(潰瘍病)、呃逆(膈肌痙攣\嘔吐(幽門梗阻)、慢性菌痢等有明顯效果。一般3~5劑症狀消失或緩解。5例痙攣所致的呃逆證,用本方加味治療,均獲2劑呃止的滿意療效。竇氏用吳茱萸湯加減(吳茱萸、黨參、生薑、烏藥、枳殼、蘇梗、白術、茯苓等)治療數例虛寒型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患者,均獲得臨床治愈。

5.尿毒症性嘔吐:用吳萸湯與其他複方合用治療慢性腎炎氮質血症、尿毒症所致的嘔吐有顯著止嘔效果。

此外,臨床亦有少數報道本方可用於治療男性縮陽症、婦女痛經。外用亦止牙痛。

【注意】①本方辛苦甘溫,對熱性嘔吐、頭痛、胃腹痛不宜使用。②服本方湯劑後,常見胸中難受、頭痛劇增或眩暈,但半小時左右反應消失,故服藥後可稍事休息,以減輕反應。

身痛逐瘀湯

【處方來源】清·王清任《醫林改錯》。

【藥物組成】秦艽3克、川芎6克、桃仁9克、紅花9克、羌活3克、沒藥6克、當歸9克、五靈脂(炒)6克、香附3克、牛膝9克、地龍(去土)6克、甘草6克。

【功能】活血行氣、祛瘀通絡、通痹止痛。

【常規用途】用於周身痹痛反複不愈,按之痛甚,唇舌青紫或有瘀斑等見證者。

【常規用法】水煎,每日1劑,分2次服。

【藥理研究】本方能降低毛細血管通性、能擴張冠狀動脈、降低冠脈阻力、增加冠脈血流量及心肌營養血流量和抗組織胺等作用。對特異性和非特異性免疫功能有一定的調節作用。

【臨床新用】

一、外科

1.腦震蕩後遺症:用身痛遂瘀湯化裁(秦艽10克、香附10克、乳香10克、沒藥10克、桃仁10克、當歸尾10克、炙地龍10克、川芎18克、炒赤芍15克、甘草6克、羌活8克、全蠍7克、娛蚣7克、蔥管8根、黃酒1小杯、水煎服,每日1劑。治療1例,服上方22劑,症狀消失,頭痛亦止。繼服3劑,以善其後,隨訪1年未見複發。

2.肩周炎:以身痛逐瘀湯加減(秦艽10克、生白術10克、羌活10克、沒藥10克、桃仁12克、當歸12克、靈脂12克、香附12克、地龍12克、桂枝尖8克、川芎7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劑。治療1例,服上方5劑後,疼痛明顯減輕,但肢體麻木未改善,原方去香附、靈脂、川桂枝、加黃芪15克、香白芷10克、片薑黃12克、絡石藤30克,並增羌活至15克,10劑後關節活動自如,諸證消失,經追訪,至今未見複發。

3.脊柱肥大症:以身痛逐瘀湯加味(炮附片8克(先煎)、甘草8克、川芎8克、川桂枝10克、秦艽10克、紅花10克、羌活10克、獨活10克、沒藥10克、靈脂10克、桃仁12克、當歸12克、香附12克、地龍12克、懷牛膝15克、威靈仙20克)水煎服,每日1劑。另加服全鹿丸,每日2次,早晚各服1丸。外敷狗皮膏藥1張,1周換1次,治療1例,1月後疼痛緩解,彎腰自如。繼續加減服藥10餘劑,諸證消失。經追訪,至今未見複發。

4.類風濕性關節炎:用身痛逐瘀湯加桂枝9克、幹薑9克、茯苓15克。治療46例,治愈12例,顯效25例,好轉7例,無效2例,436總有效率為95%。

5.下肢靜脈炎:用身痛逐瘀湯加減(秦艽15克、川芎10克、桃仁15克、紅花10克、羌活10克、沒藥10克、當歸15克、五靈脂10克、香附15克、牛膝20克、地龍10克、蒼術15克、黃柏15克)水煎服,每日1劑。治療1例,經3個月治療,下肢腫脹明顯好轉,皮下結節變軟,且病情穩定。

二、神經科

1.麵神經麻痹:以身痛逐瘀湯合牽正散化裁(秦艽10克、白附子10克、川彎10克、紅花10克、羌活10克、沒藥10克、香附10克、白僵蠶12克、桃仁12克、當歸尾12克、地龍12克、雞血藤30克、全蠍6克),水煎服,每日1劑。治療該病1例,服上藥5劑後,諸症緩解。

2.三叉神經痛:以身痛逐瘀湯加減(川桂枝10克、羌活10克、白芷10克、紅花10克、香附10克、蜈蚣10克、全蠍10克、乳香10克、沒藥10克、五靈脂12克、廣地龍12克、當歸12克、桃仁12克、川芎6克、細辛4克、甘草8克)水煎服,每日1劑。治療該病1例,服上方2劑後,頭痛明顯減輕,發作間隔時間延長,遂減去乳、沒、五靈臘、加炒赤芍15克,連服12劑後,疼痛完全消除,原有壓痛點亦消失而愈。經隨訪,未見複發。

3.坐骨神經痛:以身痛逐瘀湯加減(秦艽15克、川芎15克、桃仁10克、紅花10克、乳香10克、沒藥10克、五靈脂15克、香附15克、牛膝10克、地龍12克、當歸12克、羌活15克、獨活15克、元胡20克、伸筋草30克、木瓜20克、桑枝30克、蓽拔30克)水煎服,每日1劑。治療該病1例,服第1劑後,腰腿部疼痛明顯減輕。7劑後疼痛大減。再進14劑後,疼痛麻木完全消失。囑其再服14劑以鞏固療效。隨訪半年,未曾發作。

4.生殖股神經痛:用身痛逐瘀湯加減(桃仁、紅花、當歸、甘草、五靈脂、製香附、炙地龍、秦艽、獨活、沒藥、川芎、懷牛膝)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同時配合針灸,取穴:陰廉、外陰廉、衝門、血海、箕門、陰陵泉、,股五裏、急脈、三陰交,穴位分3組,交替使用,日1次,並加艾灸。每日肌注維生素B12500微克、維生素B100毫克;口服消炎痛、地巴唑、安定。治療該病1例,經上法綜合治療3天,症狀明顯好轉,9天痊愈。至今未見複發。

三、皮膚科

過敏性紫癜:以身痛逐瘀湯隨證加減治療過敏性紫癜22例。服藥7~30天,痊愈者18例,顯效4例,有效率為100%。

此外,用本方加減治療末梢神經炎、雷諾病、硬皮病等也都獲得滿意的療效。

【注意】孕婦及凝血功能不良者,忌用或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