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化批評問題
對於90年代以來興起的文化批評熱,委員們認為,文化批評開拓了批評的新視角,有它的貢獻。90年代文化批評興起,一方麵是因為社會轉型出現了許多可供批評的現象。另外,許多文學批評家、文學研究者對文學本身的認識發生了分化,很多人認為研究文學的生產、傳播消費方式比研究文學更有意義,所以紛紛轉向文化批評。目前的問題是文化批評在某些方麵被神聖化,消解了文學。委員們認為回避對具體作品的賞析,片麵強調文化批評可能消解文學研究,文化學也不能代替文藝學,各有自己的研究對象和規律。
四、後現代主義
有委員認為,我國目前的社會狀態、社會基礎、結構是多元的,不管是從經濟、政治上還是從文化上,都既有前現代、現代,又有後現代的因素。從這樣的情境出發,無論是社會思潮還是學術、文藝思潮也都既有前現代、現代的因素,也有後現代的因素。站在現代化的立場上,對前現代的因素既要采取冷靜客觀的態度,也要剔除其滯後的負麵因素。對超前的後現代因素也要這樣,照搬照用也不合適。後現代主義是西方後現代社會的產物,西方至今也沒有統一的說法。作為一種哲學、文化思潮,反叛性是它的顯著特點。後現代主義作品有如下一些特征:反傳統、反理想、反文化、反崇高,主張並實踐客觀真實主義、語言遊戲、拚貼結構、消解純文學與大眾文學的界限等等。後現代主義在中國是有影響的,以上特征在我們的創作中都有表現。它一方麵激活了我們的思維方式,另一方麵也消解了我們文化所應有的價值和精神。這股思潮影響很大,不僅對創作,對文學研究也有衝擊。文藝理論界已提出還要不要文藝理論的問題,文藝理論的合法性受到挑戰,後現代主義對界限的抹殺通過文化研究顯現影響,文學研究還能不能繼續下去也成為問題。文學研究究竟向何處去不能不加以認真思考。委員們認為,各個學科都有它值得探討的規律,文藝理論要探求規律,更好地為繁榮社會主義文藝服務。
五、知識分子的良知與責任問題
與會委員還談到了知識分子的良知與責任問題,指出,對人文知識分子來講,凡是存在的並不都是合理的,文藝工作者要努力貼近群眾,做群眾的忠實代言人,我們的人文精神就產生在這些方麵。有種“告別革命”的理論,也打著知識分子的良知與責任感的幌子,其實是對馬克思主義曆史觀的否定。人文知識分子應有自己的信念,不能跟著流行的思潮走。我們的文藝是為多數人服務的。古人講“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好傳統。
六、文藝思潮中的主流與支流問題
委員們指出,雖然這幾年文藝思潮紛紜複雜,但主流還是好的。以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為指導的創作思想、包括現實主義或革命現實主義的思潮仍居主流地位,詩歌、小說、戲劇、散文等大量的創作可以證明這點,作家深入抗非典一線也證明了這點。主流的創作一方麵反映了社會主義改革實踐,反映了這幾年改天換地的社會前進征程,另一方麵某些作家作品也出現了概念化的傾向,這是應加以注意的。
中國作協黨組副書記、理論批評委員會副主任王巨才在開幕式講話中要求委員會在開展活動過程中必須認真貫徹黨的文藝方針政策,堅持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導。他指出,大家的共同目標,是弘揚先進文化,支持有益文化,抵製腐朽落後文化,要力求在引導創作、影響讀者方麵有較大作為。同時,在培養馬克思主義的學風和文風方麵也應身體力行,率先垂範。
出席本次研討會的委員還有:鄭伯農、郭運德、錢中文、陸貴山、韓瑞亭、雷達、李下、馮憲光、閻晶明、吳義勤。委員會主任張炯作總結發言。(原載《文藝報》2003年11月20日。)
建構“和諧社會”批評家要有社會承擔
——“評論家的職業精神與職業道德”研討會綜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