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魯迅文學院、中國作協創研部、《文藝報》借魯迅文學院第五屆高級研討班(中青年理論評論家班)開學,聚集了一批國內中青年理論評論家之機,在魯迅文學院聯合召開了“評論家的職業精神與職業道德”研討會,胡平、範詠戈、白描、吳秉傑、張陵、王彬、呂先富、熊元義、石一寧、李梅等以及第五屆高研班學員與會,就“評論家的職業精神與職業道德”問題展開了熱烈研討,學員發言踴躍,交鋒激烈,精彩紛呈,現綜述如下。
當下文學批評的現狀:問題與出路
大家普遍認為,在文學發展進程中,文學批評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視。對當前文學批評所存在的問題,大家也作了分析。宋丹認為,當下批評的不良傾向大體表現為三類:一是吹捧式,這類文章對藝術表現平平、思想內涵並不深刻的作品大加讚譽,一味拔高;二是玄虛式,一方麵批評者玩弄概念、濫造名詞,另一方麵批評內容空洞泛化;三是炒作式,這裏不僅指有濃厚商品包裝色彩的評論,更指某些被稱為“酷評”的自我炒作批評文章。段崇軒認為,當前批評的現狀是“內外交困”,其前景是“山重水複”。批評家缺乏風骨良知,隨波逐流、良莠不分;批評隊伍軟弱渙散,精英流失、後繼乏人;批評文章文風不正,要不枯燥難懂,要不輕浮淺薄。從文學批評的外部環境看,有許許多多的不利因素,從文學批評家的自身原因看,存在著主體缺失、批評失範的諸多問題。
黃偉林則從媒體發展的需要認為,“炒作式批評”和“酷評”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從職業角度看,“炒作式批評”和“酷評”可能是很符合它所棲身的媒體性質,也就是符合它所從屬的職業道德。“炒作式批評”是為了推銷批評對象,“酷評”則為了表現批評主體。既然我們承認圖書、期刊、報紙和網絡具有商品屬性,我們就必須承認“炒作式批評”和“酷評”也應該遵守商業道德,使其為之服務的媒體商業利益最大化。宋家宏認為,談文學批評的職業道德不能脫離社會環境,我們必須充分認識今天的文學圖書已經是市場經濟時代的圖書,批評的現實也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文學批評。當前的批評現狀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文學圖書具有更濃厚的商品屬性,它是精神產品,但已是特殊的精神產品了,它的出版與銷售必須符合商品在市場上的營銷規律;二是今天的圖書處於總量過剩的狀態,能不能吸引讀者的眼球,成為一本書能否銷售的前提條件;三是文學批評的陣地轉移了,刊登文學批評文章的學術刊物、文學刊物萎縮,屬於大眾傳播媒體的報紙膨脹,這給文學作品的創作、批評、閱讀都帶來了重大的影響。劉忠則認為,目前文學批評的學理缺失也十分突出,在批評界,命名焦慮似乎高於批評本身,“命名”取代了“批評”,占據了話語製高點,每一次命名似乎都重複著一個信念,即“我們屬於未來,我們屬於先鋒”。在命名中,作家與批評家“合謀”扮演雙簧,一個從中確認身份,進入媒體視野和出版渠道;另一個從中發出聲音,顯示出理論創新和批評勇氣。與命名的焦慮緊密聯係的是二元對立批評思維,知識分子寫作與民間寫作,學院派與民間派、鄉村寫作與都市寫作、女權主義與男權主義等等,隨處可見這種不是東風壓到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式的二元對立批評,要麼醉心於對作品進行定性無商量的命名指認,要麼習慣於對作品進行簡單歸類,不能深入作品的肌理。
文學批評要求真務實
對當前文學批評的現狀,學員們不僅指出問題,也提出了自己的解決路徑。譚旭東認為,當下文學批評的最大症結就是批評家作風浮躁,缺乏求真務實的精神。這給文學的傷害是巨大的,首先它可能遮蔽優秀的作家和作品,其次它可能誤導讀者和社會,再次它可能導致批評萎縮,削弱文學的影響力,導致藝術的無效化,使批評家的藝術聲譽受損。如何建設健康的文學批評,使批評家回到求真務實的精神狀態?文學批評應做出以下三方麵的努力:一是要對準優秀的作家和作品,為優秀作家和作品鼓與呼。二是要落實到文學性的思考,追求文學的精神。三是要開闊視野,豐富理論資源,建構全新的批評話語空間。楊光祖認為,文學批評家的天職就是說真話。求真務實應該是批評家言說的基本職業道德,或者更準確地說,是職業底線。而且,文學批評必須奠基於文學文本,但完全可超越於文學文本,應該而且必須具備自己獨立的精神品格。我們反對那種辱罵、恐嚇式的批評,也應該反對那種鄉願式的一團和氣的批評,反對那種不讀文本、缺乏真知灼見的所謂批評。當下中國最缺乏的是那種具有理論原創性的文學批評家,而不是照搬西方文論來牽強附會地批評中國文本的批評家。這也是“求真務實”的題中應有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