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馬克思主義信念做後盾
——中國作協理論批評委員會召開關於
“文藝思潮”問題討論全
本報訊(記者周玉寧)11月13-14日中國作家協會理論批評委員會在山東濟南召開“文藝思潮”問題討論會。
自1999年重新啟動以來,中國作協理論批評委員會開過3次年會,就創作傾向、文學熱點及如何加強和改進理論批評工作等問題,廣泛展開研討。從2001年起,理論批評委員會還連續3年編選出版了《中國文學理論批評文選》,總字數在百萬以上,分別反映了每一年度文學創作和理論批評工作的整體風貌。此次會議是部分委員參加的專題研討會。與會委員暢所欲言,對文藝思潮問題發表了具有豐富內容的意見,還對陸貴山委員主編的《中國當代文藝思潮》做了研討。
一、關於新曆史主義和曆史觀問題
新曆史主義是近些年對創作界影響較大的一股思潮,尤其對曆史題材的創作影響最大,也是本次討論會的研討重點。有的委員指出,新曆史主義是西方的思潮湧人中國之一種,一是區別曆史本體與曆史文本,認為文本是主體對曆史的闡釋和顛覆,不可能真實地複原和反映曆史;二是要以民間傳說之類的個人記憶的話語即小曆史去顛覆正史。區別文本與曆史本體是對的,但曆史不可知論是不對的。曆史是從不同的敘述中梳理出來的,但不等於小曆史一定比大曆史更接近曆史本體。對曆史題材的處理,我國曆來有三類:一是基本事件與人物於史有據,但有細節上的虛構;二是完全虛構,事件與人物都不是曆史上有的,曆史隻是背景舞台;三是主要人物與事件有史,但加人大量民間傳說。這三類大體涵蓋了目前的正說與戲說兩類創作,它們無疑都有存在的價值。目前的創作中有的以正說曆史麵目出現的作品,即使寫真實的曆史事件與人物,都可以隨便加以篡改和編造,這按新曆史主義的觀點是完全可以的,而按傳統的曆史主義則不可以,會混淆視聽、誤導讀者。按新曆史主義的觀點進行一些嚐試,對激活作家的想象力是有益的,創作思路寬些比窄些好。但正說與戲說兩類創作要在理論上、欣賞上加以區分,最好正說曆史時,不要隨便對曆史加以改寫,以避免誤導讀者。
有的委員指出,新曆史主義批評是要重新恢複過去的社會學、曆史學的批評方法,是一種反對形式主義的批評,這是它好的一麵,但在中國化過程中很多東西流失了,變成了對曆史的全麵消解,曆史敘說變成完全主觀化的東西。有的委員指出,中國版的新曆史主義認為曆史就是一連串的偶然,否定事物的因果聯係和事物發展的內在規律。它還反對經濟決定論,否認有創造曆史的動力。與這種理論相聯係,一些創作遠離了曆史的真實,因果聯係變得模糊不清,曆史沒有是非,無所謂進步退步,人物被權欲和情欲所主宰,雖然也有急風暴雨式的爭鬥,這些無非都是為了爭權奪利,沒有正義與非正義之分。在強調欲望的同時,情欲的作用被大大誇張了,仿佛人的“下半身”推動了曆史的前進,這就消解了唯物史觀。
有的委員認為,曆史題材的創作不僅是針對古代、近代的,也應包括現當代史題材的,比如對抗日戰爭史的反思就非常不夠,有的文藝創作對抗戰的災難不反映了,革命浪漫主義情懷也沒有了。有的委員指出,在反映近現代曆史題材的創作上,對人民反抗和鬥爭的漠視以至貶低,對卑躬屈膝以至投降主義的歌頌,是值得認真反思的。在這些問題上,作家藝術家不應喪失應有的立場和態度。
二、新人本主義問題
從文藝複興以來,人本主義一直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五四”啟蒙運動中,追求個性解放、人性解放的人本主義思潮是很重要的內容。委員們在談論這個問題時指出,人性是曆史的發展的,人性也包含動物性,但人性又是社會性的。具體的人性是很複雜的,是社會性和生物性的統一。現在國內出現的新人本主義思潮把人性歸結為動物性,淡化社會性,甚至走向了“下半身寫作”,一時性描寫泛濫,走向了新的片麵。文學藝術是審美的意識形態,但現在有些作品放棄了審美,把“下半身”的動物性要求看作人性的集中體現,並認為這是最有深度的人性,這就有失偏頗了。文學當然是可以寫性的,但文學更要完整地表現人,首先是社會的人,而非動物的人。寫性也應從審美的視角出發,才能稱之為文學。目前泛濫的私人化、隱私化寫作,對人性的理解相當狹窄。當然這部分創作也培養了一部分消費者,不僅是理論思潮方麵的表現,更有接受的因素。另外,新人本主義牽涉的不僅是理論思潮問題,有的則是世界觀,人生觀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