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理論上講,在滿足精神生活的需求方麵,我們應當有豐富的滿足方式,這可以從多個方麵來進行。但我們目前,在以什麼樣的方式去滿足精神生活需求上,還沒有比較清晰的方式出現。從社會表現上看,現在城市中追星的風氣很盛,這不僅僅是年輕人趕時髦,也從另一方麵表現出他們需要有精神生活。但應當怎麼去滿足他們的精神生活,這個問題也還沒有取得很大的進展。這不是我的問題,是你們的問題。文藝工作者應當把這件事情(指怎樣滿足群眾的精神需求)看做是社會的需要來對待。現在,這個問題提出來了。在一部分人特別是青年裏麵,生活問題解決以後,他們又追求什麼呢?他們追求精神上有所寄托,這個問題要靠文藝工作者為他們提供一個滿足精神需要的方向、一些滿足精神需要的資料。這像滿足人們衣食住行的需要一樣,也要有人去提供。
方李莉(以下簡稱方):費老講的這個,就是指非物質文化的消費服務問題。
費:現在需要產生一套大家都能接受的、能滿足人們現時精神生活要求的文藝樣式。這包括很多方麵,從文藝作品、從畫圖到生活用具,都包括在內。目前群眾對精神生活的要求我們是看到也感覺到了,但是,滿足這些要求的創作力量我們還沒看到,也沒有人自覺地去做;文藝工作者還沒感覺到自己從事的事業對群眾的重要性,我們看到的是群眾對文藝作品的強烈需要。
方:這就是說群眾的需要已跑到創作前麵去了。
費:我們的文藝工作者也沒有研究現在群眾究竟需要什麼,什麼樣的文藝作品才能滿足他們,現在的創作者隻是跟著西方走,我認為這不是一個很健全的方向。可是我也拿不出一個正確的方向來。我覺得,應當從我們的傳統文化裏麵去找一套東西,能比西方文化更能適應中國人精神生活要求的東西。這方麵還需要開掘的東西很多,可是還沒有多少入很好地去研究它,因為我們畢竟是有幾千年積累的文化,必然有比較豐富的內容可以滿足我們中國人的精神生活需要,特別在人和人的關係方麵,生活的藝術、藝術的生活方麵,從事文藝工作的人應當從這些方麵人手,認識中國文化的性質、我們自己已經有的底子。剛才我們講的很清楚,我們要去發掘一套我們喜聞樂見的藝術表現方式,沒有一批人去做這些事情是不行的,我們需要一套既在技術層麵繼承傳統,又適合中國人新的精神生活需要的文藝作品。現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有一個新的欄目叫“民間中國”,這個創意很好,是到民間的生活裏去發掘一套既有新內容又讓人喜聞樂見的文藝形式,來滿足當前中國人民的需要。我自己不是搞文藝工作的,可是我很喜歡文藝作品。
周:您喜歡哪些方麵的文藝作品?
方:費老散文寫得很好,詩也寫得不錯,書法更好。老先生以前還畫過一點畫,挺有藝術細胞的。
費:可是我的藝術細胞沒有發展,現在要發展來不及了,它要有很多條件的。現在文藝工作者可以利用他們已有的條件,為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服務,還需要定一個方向,藝術發展的方向應由大家研究一下、討論一下。這個方向在我看來就是傳統結合創造,也就是在傳統基礎上吸收新的文化、新的未來文化。
方:新的未來文化不是在沒有土壤的情況下成長的。
費:在繼承傳統上,日本做得比較好。日本已失傳的文藝形式,還發掘出來進行表演。中國呢,有些文藝作品學西方學得很好,可是它沒有結合進中國的文化傳統,表現我們自己的特點,我還沒有看到多少這樣的文藝作品。最近電視上看到駱玉笙唱大鼓戲。駱玉笙唱的長生不老有民間的色彩,人們是樂於接近她的,她也有很多新內容,我覺得她這個方向是對頭的,可是她的繼承人不多。
方:費老是說民間的文化、民間的藝術不能把它全丟了。
費:我們那時唱白毛女,這個方向是對的。可是最近這種藝術創作方式沒有得到發展,現在的明星都是香港式明星,這關係到一個中國的藝術方向問題。在這方麵沒有培養人才,沒有給他們機會,這需要你們媒體工作者的參與,要提出一個藝術發展的方向,這個方向毛主席曾指出過,很清楚,我的理解,就是不能放棄傳統,要在傳統基礎上創新。
我們有自己的文化,我們有十幾億的人民,十幾億的人民不能都去追香港明星。我們在毛澤東時代有創立自己的新文藝的苗頭,我自己不是參加文藝工作的人,可是我們在旁邊看,認為這個方向對頭,可是這點好像沒有繼續下去,沒出人才。電視天天有,但卻不常看到真正有中國本土風格的藝術家,中國現在藝術還是沒有深入到民間去。
周:當前的世界潮流是全球一體化趨勢在加強,您現在強調堅守傳統,其實也是對本土文化的堅守,如何既保持自己的民族傳統又與世界科技、經濟、文化發展潮流接軌,您怎樣看待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