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這些情況,錢穀融指出,批評要講真話,有好說好,有壞說壞,隻要每個人把自己的真實意見講出來,就會有交鋒有交流,對文學創作就會有推進。寫文章要本於誠,講自己的話,文章才會有質量。陳遼認為,文學評論家應提高自身的素養和學養,要有勇氣對文學領域中不太好的現象講話,不要怕得罪人;而文學組織部門也應解決好文學評論家待遇菲薄的問題,文學評論陣地也應擴大。曾鎮南也認為,年年講重視文藝理論批評工作,不如為文學批評界做幾件實事,希望作協能建立為文學評論專用的出版基金,解決文學評論家出書難的問題;也希望在人才培養上有新舉措,可以通過魯迅文學院選拔評論界苗子,為他們提供交流讀書的機會;他還希望設立文藝評論的成就獎,解決文藝評論評獎中忽略五六十歲老評論家的問題。
韓子勇認為在建立中國文學的良性生態中,文學理論批評是一個重要環節,如果不能把我們好的、確實值得推薦的作品推薦給讀者,是批評的失職。批評應該有標準,也需誠信精神,應形成良性秩序。新聞批評、大眾傳媒應該是批評家主動發揮作用的陣地,各級文學組織部門和傳媒機構對文學批評良性秩序的形成應起到組織作用,刊物一定要克服圈子化、江湖化。
三、理論創新:文藝理論批評的生命力所在
很多文藝理論批評家都談到了文藝理論批評的創新問題,認為創新是文藝理論批評的生命力所在。陳遼指出,文學評論要創新,不但文必己出,還要文必創新。雷達認為,與時俱進的理論批評要大膽創新,這不是老生常談,理論批評的創新已迫在眉睫,理論老化現象和批評八股,還有晦澀的批評在文壇還在流行,讓人望而生畏,不創新無法前進,也沒有吸引力。何向陽認為,理論創新不是表麵的,首先應在瀏覽的基礎上,保持一種很深的介入、解讀現實生活的能力,批評是激情的、熱血的、活的東西,要協調好與現實的關係。
對於基礎理論的創新,饒艽子指出,好理論都是麵對現實挑戰產生的,文化轉型期,很多新問題理論界都不能置之不理,要在解決矛盾中推動理論發展。也要在學科與學科的交叉點上尋找新的理論爆發點、發現新空間,尋找新的理論支點。文學的文化心理挖掘,有助於文學文本的研究;文學的文化信息破譯,有助於文學文本的深層探求,要注意到文化研究的作用,但也要防止泛文化化,防止文學審美視角的消失,喪失文學的相對獨立性。
王先霈指出,新世紀理論創新麵臨著新的機遇。首先,“三個代表”的思想在文學理論中的貫徹是全新的問題,怎樣對其進行消化吸收,並轉化成新的理論形態是一項長久的工作;其次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尤其是加入世貿之後,中外文化交流更加頻繁,文學理論批評如何對待大量湧人的外國文藝作品,是一個非常迫切的問題,這給文藝理論批評的變革創新也提供了新機遇。第三,隨著生活方式的變化,麵對網絡、電視等新媒體發展衝擊波,如何溝通好它們與紙質出版物的關係。也是理論批評需麵對的問題,如果回答不好,會阻礙理論批評的創新。
楊義將江總書記講話中對理論批評的要求,概括為“建設、創新、引導”的六字方針,這六個字恰如其分地說明了理論批評在新世紀文學發展中承擔的責任:通過理論批評家的建設創新,理論批評一定會起到在精神層麵上引導整個民族向前邁進的作用。(原載《文藝報》2001年12月25日。)
朝著馬克思主義實踐觀與生態美學相結台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