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訪談及其他(8)(3 / 3)

另外,朱德發就中國現代文學民族化與世界化相互變奏的製導性傳統,李怡就“現代性”與中國現代文學傳統,龔鵬程、李瑞騰就台灣的新文學傳統、遊友基就中國現代文學傳統的內涵,劉增傑就某些被遮蔽的傳統,張福貴就關於中國現代文學的命名問題,趙淩河就新文學現代主義的理論話語,許祖華、譚桂林就中國現代文學的思想傳統與宗教,袁國興、徐瑞嶽就人文主義與現代文學傳統,周曉明就現代中國理性主義,高旭東就中國現代的啟蒙文學傳統,周仁政就審美主義與中國現代文學傳統,俞兆平就科學主義與中國現代文學傳統,王本朝就晚清文學與中國現代文學傳統,以及湯哲聲就現代文學傳統的社會基礎,劉增人就現代文學傳播係統,朱曉進就現代文學的政治文化傳統,馬森就中國現代文學的兩度西化思潮,胡有清就中國現代純藝術思潮和傳統文化,王寧就世界文學格局中的中國現代文學斷代,於可訓就當代文學與現代文學傳統的關係,高利克就中國當代文學中的尋根與身份認同,丁帆就20世紀後半葉中國文學研究的價值立場等議題也分別闡釋了他們的見解。

整個會議對中國現代文學傳統進行了一次全麵檢視,也提出了問題。如溫儒敏就提出了當前的現代文學研究似乎有越來越往思想史靠攏的趨向,他認為思想史與文學史有交叉,但還是有分工的,對思想史能否取替文學史、文學的審美訴求在現代文學史研究中還有沒有地位表示了困惑。(原載《文藝報》2001年7月24日。)

一位獨特的人類美好精神的吟唱者

——鄂華作品研討會綜述

鄂華是一位成就卓著的老作家,早在上個世紀50年代,周揚就將其創作稱為“中國文壇獨具特色的一枝鮮花。”40多年過去,曆史已跨入了一個新的世紀,鄂華的創作仍葆有鮮活的生命力,他一直筆耕不輟,近年仍有佳作奉獻於世。在40多年的創作生涯中,鄂華曾多次獲得國際國內的獎項,他的作品深受讀者歡迎,他的國際題材創作更是獨步中國文壇。如何總結這樣一位作家的創作成果、創作曆程,對於今天的文學創作乃至文學史寫作都是有意義的一件事情。10月16日,《文藝報·文學周刊》編輯部成功地組織了“鄂華作品研討會”,在京的與吉林的40餘位作家、評論家、記者與會,提出了很多值得認真研究與總結的課題。

會議由中國作協黨組成員、《文藝報》總編輯金堅範主持,鄂華、張鍥、高洪波、朱晶、孟繁華、雷達、白燁、劉錫誠、包明德、李國文、程樹榛、吳正、宗仁發、廖靜萍、繆俊傑、賀紹俊、吳秉傑、吳泰昌、楊匡滿、李興葉、何孔周、張炯等與會並做了精彩發言。著名作家王蒙托人帶來了書麵發言。很多與會者都是鄂華的老朋友,他們知人論事,對鄂華的評論親切熱烈,而一些中青年評論家則眼光獨到,大家紛紛從不同視角對鄂華及其作品進行了中肯剴切的分析評價,整個會議氣氛融洽而學術含量很高。下麵是此次會議的綜述。

一、鄂華現象的存在是當代文學史上的獨特現象

談到鄂華,大家有一個共同的看法,就是,他是中國文學界的一個奇才、全才、通才。他的作品包括了文學的所有種類,小說、戲劇、散文、詩歌、報告文學,沒有他不涉獵的;而從題材上看他的作品也是範圍廣闊的,如在國際題材、科學史題材、現實題材、兒童題材、曆史題材等領域他都進行了嚐試與探索,其中國際題材小說是他創作中最有特色的部分。由於有了這部分的創作,他在文壇上的獨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更顯突出。從整個20世紀文學來看,鄂華比任何一個曆史時期的作家都更自覺地融入世界文學,不是走向,不是拿來主義,而是從一個更高的角度,甚至超越民族與國界,從內容到形式直至作家主體意識上的追求。這使得鄂華的創作有著十分鮮明的個性,這種個性的東西,我們今天來看,仍有重新認識的必要,這對於今天的文學史寫作也將產生深遠影響。有評論家指出,50年代被普遍認為是個文學“一體化”的年代,當革命曆史題材和農村題材成為那個時代文學主流的時候,鄂華的域外題材小說能夠發表並受到廣泛的好評,或者說是一個奇跡,或者說通過這個典型的個案,我們有可能對50年代的文學環境作出新的評價。前一段我們對這一點關注的非常不夠,我們有一些既定的理論框架使我們對這一段的文學有所忽略、有所偏見。